“戰(zhàn)后馬華、臺灣、香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拉曼大學舉辦
本文關(guān)鍵詞:“戰(zhàn)后馬華、臺灣、香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在拉曼大學舉辦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文學場 拉曼 馬華 馬來亞大學 華文文學 宣讀論文 文學系 留臺 研究中心 許文
【摘要】:正2014年7月18-19日,在拉曼大學金寶校區(qū)舉辦了一場跨區(qū)域的華文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主題為"戰(zhàn)后馬華、臺灣、香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該會由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主辦,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聯(lián)辦,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lián)合總會與馬來亞大學中文系畢業(yè)生協(xié)會協(xié)辦。與會學者橫跨三地,臺灣12位、香港7位、馬來西亞11位,宣讀論文共計30篇,籌委會主席許文榮將其歸納為三類:寫本地文學場
【作者單位】: 拉曼大學;
【分類號】:I1
【正文快照】: 2014年7月18-19日,在拉曼大學金寶校區(qū)舉辦了一場跨區(qū)域的華文文學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主題為“戰(zhàn)后馬華、臺灣、香港文學場域的形成與變遷”。該會由馬來西亞拉曼大學中華研究院主辦,臺灣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與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聯(lián)辦,馬來西亞留臺校友會聯(lián)合總會與馬來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旭;;裂變與重建:大眾媒介語境下的文學場研究[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2 王一;;布爾迪厄的“文學場”理論淺析[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3 盧政;論文學場對文化存在的基本功能[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4 文貴良;回到布迪厄,尋找文學場[J];中文自學指導(dǎo);2004年05期
5 霍俊國;論文學場的動力學功能效應(yīng)[J];菏澤師范?茖W校學報;2004年01期
6 劉士林;文學場是怎樣傾斜的?——評邵燕君《傾斜的文學場》[J];文藝研究;2004年04期
7 郭仙;;布爾迪厄的“文學場”理論研究[J];巢湖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8 張霞;;文學場域與中國現(xiàn)代“自由撰稿人”作家[J];云南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9 陳樹千;;消費文化下的審美烏托邦——布迪厄“文學場”理論芻議[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年02期
10 應(yīng)瓔;;文學場理論對文學研究的意義[J];浙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于閩梅;文學場:一個顛倒的經(jīng)濟世界[N];中國教育報;2002年
2 陳華文;文學場上的生旦凈末丑[N];云南日報;2011年
3 朱國華;布迪厄:一個清醒的文化角斗士[N];社會科學報;2002年
4 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黃平;網(wǎng)絡(luò)文學如何進入“文學場”[N];人民日報;2014年
5 聶茂;文學場域中的民族精神[N];文藝報;201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欣;中古文學場域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2 初清華;新時期文學場域研究[D];蘇州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姜春;布迪厄“文學場”理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劉小兵;解讀布迪厄的文學場理論[D];南昌大學;2007年
3 張玉玲;“文學場”邊緣的“80后”文學[D];安徽大學;2011年
4 王一;自主性·斗爭性·科學性[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5 劉薇;論布爾迪厄“文學場”[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6 鄭婕;20世紀80年代中期文學場域研究[D];寧波大學;2012年
7 郭仙;消費時代的文學場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8 黃平麗;大眾文化語境下的文學場考察[D];山東大學;2012年
9 張倩;皮埃爾·布迪厄及其《藝術(shù)的法則:文學場的生成和結(jié)構(gòu)》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周華;布迪厄文化美學的符號學審視[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1715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7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