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蒙”、“罪感”與“流浪”:《朗讀者》中“朗讀”的隱喻美學闡釋
發(fā)布時間:2017-10-26 22:21
本文關鍵詞:“啟蒙”、“罪感”與“流浪”:《朗讀者》中“朗讀”的隱喻美學闡釋
【摘要】:小說《朗讀者》通過“朗讀”這個獨特的視角,書寫了小說主人公米夏·伯格和漢娜·施密茨之間的不倫之戀。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突出“朗讀”在《朗讀者》這部小說中的隱喻作用,用“朗讀”這個獨特而詩意的視角探討“朗讀”與“啟蒙”、“罪感”和“流浪”的隱喻關系。 本文采用了敘事學研究方法中的隱喻理論,并將其融會貫通到文本的分析之中。另外,本文運用文本細讀法對小說作了一次細致全面的精讀,也嘗試綜合運用其他研究方法將文本中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闡釋研究。 本文的第一個層面在于闡釋朗讀的啟蒙隱喻,揭示朗讀對米夏和漢娜的文學和宗教啟蒙作用,反思施林克重視語音朗讀這種類似于西方邏各斯中心主義的缺陷,審視作者以一廂情愿的主觀意圖來夸大知識文明的作用,并思考朗讀對作惡者的道德凈化作用能否達到施林克理想的高度。本文的第二個層面在于闡釋朗讀的罪感隱喻,探討施林克在小說中表現(xiàn)的原罪觀念和漢娜無法朗讀導致的羞恥感,著重分析平庸的惡及其產(chǎn)生的社會根源,深思社會權威和法律神話如何造就平庸的惡,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漢娜的罪惡,如何面對父輩和民族歷史的罪惡,從而引發(fā)我們對整個德意志民族的反思。本文的最后一個層面在于闡釋朗讀的流浪和回歸隱喻,明確《朗讀者》與古希臘英雄神話《奧德賽》之間的隱喻關系,發(fā)掘史詩中“長期流浪、尋找家園”意境在小說中所煥發(fā)的魅力。 小說《朗讀者》在文學日益邊緣化的當下能夠引起極大地關注,因為施林克不僅僅討論了德國戰(zhàn)爭罪責的老話題,更以一種個體式的體驗來深究年輕一代和父輩如何化解因戰(zhàn)爭帶來的矛盾、如何擺脫納粹留在民眾心中的罪責陰影!独首x者》的現(xiàn)實意義不只在于評論家的頷首贊賞或是讀者的欣然認同,更是在紛繁復雜的文化背景下,為人類反思歷史、重建文明和仰望未來提供了一個莊嚴且無法回避的歷史命題。
【關鍵詞】:《朗讀者》 啟蒙 罪感 流浪
【學位授予單位】:廣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516.07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一、緒論7-12
- (一) 本哈德·施林克與《朗讀者》7-8
- (二)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8-9
- (三) 研究目的、意義和方法9-12
- 二、“朗讀”的隱喻美學闡釋之一:啟蒙12-21
- (一) 朗讀中的啟蒙力量12-15
- 1. 朗讀中的文學啟蒙12-14
- 2. 朗讀中的宗教啟蒙14-15
- (二) 反思朗讀的啟蒙神話15-21
- 1. 對朗讀與邏各斯中心主義神話的反思16-17
- 2. 對朗讀與知識啟蒙作用的反思17-19
- 3. 對朗讀與道德拯救作用的反思19-21
- 三、“朗讀”的隱喻美學闡釋之二:罪感21-31
- (一) 宗教意義上的原罪21-23
- 1. 《朗讀者》中的原罪21-22
- 2. 無法朗讀導致的羞恥感22-23
- (二) 平庸的惡及其產(chǎn)生根源23-28
- 1. 平庸的惡23-25
- 2. 平庸的惡產(chǎn)生根源25-28
- (三) 如何反思個人的罪惡與集體的罪惡28-31
- 1. 如何反思漢娜的罪惡28-29
- 2. 如何面對德國歷史29-31
- 四、“朗讀”的隱喻美學闡釋之三:流浪31-37
- (一) 《朗讀者》與《奧德賽》的隱喻31-34
- 1. 小說中《奧德賽》的朗讀31
- 2. 《奧德賽》的隱喻31-34
- (二) 朗讀與流浪、回歸34-37
- 1. 朗讀與流浪34
- 2. 朗讀與回歸34-37
- 結語37-39
- 注釋39-43
- 參考文獻43-47
- 后記47-48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金宏;張雪梅;;透過關鍵詞解讀小說《生死朗讀》[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2 李志斌;論二十世紀歐美小說中的流浪漢形象及其藝術淵源[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03期
3 汪行福;;重申啟蒙——走出從啟蒙到集權的“辯證法”[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4 方晶剛;;啟蒙精神批判之考察[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5 李志斌;論荷馬史詩對流浪漢小說的影響[J];國外文學;1996年03期
6 杜新華;;我在故事中生活[J];外國文學動態(tài);2000年02期
7 馮亞琳;《生死朗讀》的敘事策略探析[J];外國文學評論;2002年01期
8 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與道德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6年02期
9 趙曉;;英雄時代理想的家庭倫理——《奧德賽》家庭倫理的文學倫理學解讀[J];小說評論;2010年S1期
10 李楠;;德國認罪的心理結構[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2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邵芳強;超越啟蒙立場的人的解放[D];遼寧大學;2012年
2 侯小豐;自由的思想移居[D];吉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1007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10073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