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特征
發(fā)布時間:2017-10-20 10:07
本文關鍵詞:論《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特征
更多相關文章: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魔幻現(xiàn)實主義 象征 原型 敘事手法
【摘要】:《少年Pi的奇幻漂流》是揚·馬特爾的成名作。自問世以來就獲得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國內外學者分別就小說的美學價值、敘事策略和人物形象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部分學者提及該小說是一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卻未能繼續(xù)深入分析。魔幻現(xiàn)實主義本是拉丁美洲文學中的一種敘事技巧,主要特征包括將現(xiàn)實與幻想、過去與現(xiàn)在并置,融合現(xiàn)實與神話故事、民間傳說和寓言,廣泛采用象征手法等。本論文采取定性研究的方法和文本分析的方法,從小說的象征主義、神話原型和敘事模式三方面,探究小說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特征。 就象征而言,《少年Pi的奇幻漂流》通過各種象征和比較,闡明了科學與宗教、理智與想象力之間的異同點。作者用動物象征不同的人性特質,揭示了海上漂流者的生存困境及痛苦的心理狀態(tài)。關于原型意象,馬特爾借用諾亞、撒旦和方舟的原型來塑造人和事物的形象,使其具有豐富的象征意蘊。作者還采用宗教典故和神話來建構故事情節(jié),表達了人與自然、人與事物之間的隱秘關系。在敘事手法方面,馬特爾運用現(xiàn)實主義的敘事技巧將現(xiàn)實、幻想、宗教神話與超自然元素相融合,生動逼真地展現(xiàn)了少年Pi不可思議的海上歷險。通過現(xiàn)實與想象的結合,過去與現(xiàn)在的并置,馬特爾帶領讀者在人類與動物世界之間穿行,并反駁了人們關于動物園和宗教的消極看法,呼吁人們善待動物和關注自我與他者的關系。 魔幻現(xiàn)實主義在《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充分展示了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奇妙的構思和夢幻的情景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奇的冒險故事,反映了神秘的自然現(xiàn)實和深刻的社會現(xiàn)實。作品從象征、神話原型和敘事模式三方面體現(xiàn)了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藝術特征,因此它是一部魔幻現(xiàn)實主義的作品。
【關鍵詞】:《少年Pi的奇幻漂流》 魔幻現(xiàn)實主義 象征 原型 敘事手法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I711.074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5
- Contents5-6
- 1 Introduction6-12
- 1.1 Introduction to Life of Pi6
- 1.2 Literature Review6-12
- 2 Magical Realism12-17
- 2.1 Definition of Magical Realism12-13
- 2.2 Main Characteristics13-17
- 3 Symbolism17-27
- 3.1 Two Satish Kumars17-19
- 3.2 Four Animal Protagonists19-24
- 3.3 The Algae Island24-27
- 4 Mythological Archetypes27-35
- 4.1 Piscine Molitor Patel27-31
- 4.2 The French Cook31-32
- 4.3 The Cargo Ship and the Lifeboat32-35
- 5 Narrative Mode35-45
- 5.1 Three Narrative Threads35-37
- 5.2 Zoology and Religion37-39
- 5.3 Reality and Fantasy39-45
- 6 Conclusion45-46
- References46-49
- Acknowledgements4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王格琦;;試論魔幻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美學特征[J];大連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田思齊;;生態(tài)視野下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J];大眾文藝;2012年01期
3 姚晗;;后殖民主義視域下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J];才智;2013年17期
4 張建春;王玉芬;;一次精神和肉體的朝圣之旅——《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圣經》原型解讀[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12期
5 謝梅;;解讀《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后現(xiàn)代主義寫作特點[J];海外英語;2013年13期
,本文編號:10666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6668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