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荷爾德林小說《許佩里翁或希臘的隱士》中的對立觀
本文關鍵詞:論荷爾德林小說《許佩里翁或希臘的隱士》中的對立觀
更多相關文章: 荷爾德林 許佩里翁 對立觀 對立統(tǒng)一 人物的對立設置
【摘要】:荷爾德林的小說《許佩里翁或希臘的隱士》在主題和人物設置上都體現(xiàn)了對立觀。本文首先分析影響荷氏對立統(tǒng)一思想的精神史背景,然后重點分析小說中的三組對立關系:1、主人公許佩里翁與朋友阿拉邦德和戀人狄奧蒂瑪之間對立的人物設置;2、以《命運之歌》為代表的眾神與人的對立關系;3、古希臘雅典人與現(xiàn)代德國人的對立關系。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
【關鍵詞】: 荷爾德林 許佩里翁 對立觀 對立統(tǒng)一 人物的對立設置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弗里德里!ず蔂柕铝趾椭C觀研究”【項目批號:09BWW02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I516.074
【正文快照】: 弗里德里!ず蔂柕铝挚釔酃畔ED哲學與文學,他經常與大學同窗黑格爾和謝林探討哲學問題,認真研讀康德與費希特的哲學作品,這都培養(yǎng)了其非凡的哲學思辨能力。作為一位抒情詩人,他的詩歌細膩且具有超常感受性,其中蘊含了精深的哲學內涵。而在其唯一的小說《許佩里翁或希臘的隱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慧民;論德國古典哲學的“實踐優(yōu)先”原則[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2 周清林;;中國語境中的“權利能力”[J];北大法律評論;2009年01期
3 王云霞;;隱匿的前提:追尋構成思想的“看不見的手”——論思維與存在的關系何以成為哲學基本問題[J];北方論叢;2010年06期
4 喬麗軍;;規(guī)約性與超越性:對合理形態(tài)辯證法演化邏輯的探究[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0年03期
5 吳宏政;田進;;思辨同一律:先驗思辨邏輯的絕對原理[J];長白學刊;2011年01期
6 張賢根;;論近代美學與哲學的關系[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06年03期
7 吳海龍;;論費希特知識學體系的邏輯架構及其局限性[J];東岳論叢;2011年11期
8 韓德星;;論梭羅的人格特質與荒野情結[J];電影文學;2009年14期
9 袁慧芳;彭虹斌;;福祿貝爾的經驗課程初探[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07年01期
10 鄧安慶;;邏輯學還是倫理形而上學——費希特倫理學的“知識學原理”研究[J];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夏瑩;;生產的鏡像邏輯與西方形而上學批判——為鮑德里亞對馬克思“生產”觀念批判辯護[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2 劉邦凡;;論馬克思知識哲學思想及其研究[A];2007年全國哲學學科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謝永康;;什么是批判?——從康德到阿多諾的哲學實踐[A];實踐哲學的使命——首屆“漢語學界實踐哲學論壇”發(fā)言文稿[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學謙;酒神狂歌與刑天之舞[D];吉林大學;2011年
2 趙異;康德、馬克思、海德格爾實踐與認識關系思想比較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王云霞;思維與存在的關系問題何以成為哲學基本問題[D];吉林大學;2011年
4 孔揚;《資本論》研究方法的世界觀基礎[D];吉林大學;2011年
5 柳思思;歷史實踐與規(guī)范生成[D];外交學院;2011年
6 宋朝普;青年盧卡奇對現(xiàn)代性的批判[D];復旦大學;2011年
7 司強;青年馬克思與費希特思想關系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邵長虎;馬克思宗教批判理論研究[D];華僑大學;2011年
9 吳海燕;黑格爾哲學中的“承認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姜海波;青年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D];黑龍江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煒;海德格爾的技術觀[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趙一衡;主體問題的困境與馬克思的突破[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3 甕文允;教育在人性發(fā)展中的作用及局限[D];海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高斯揚;論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中的自我意識理論[D];遼寧大學;2011年
5 何建朝;《周氏冥通記》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6 王瓊;知識作為健康身體的隱喻[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7 諶毅;西方現(xiàn)代造型藝術中的“表現(xiàn)”問題[D];武漢大學;2004年
8 周佳;本體論的現(xiàn)代闡釋[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9 費小兵;死刑存與廢的反思[D];西南政法大學;2005年
10 戴勁;由“康德問題”引發(fā)的馬克思哲學革命再認識[D];河北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05331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53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