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傳統(tǒng)作為西方詩學建構的基調
本文關鍵詞:希臘傳統(tǒng)作為西方詩學建構的基調
更多相關文章: 希臘傳統(tǒng) 西方詩學 民族詩學 民族語言 相互作用律
【摘要】:"希臘傳統(tǒng)"(Hellenism),是希臘文化生活實踐所包含的全部積極價值的綜合性體現。這種價值立場的選擇,決定了我們的西方詩學敘述,必須以希臘傳統(tǒng)為中心。西方詩學思想建構,以希臘傳統(tǒng)為基調,在文化想象與價值重構中自由展開。這個自由的思想過程,必然伴隨著思想與精神的美麗。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人文學院;
【關鍵詞】: 希臘傳統(tǒng) 西方詩學 民族詩學 民族語言 相互作用律
【分類號】:I106
【正文快照】: 一、何謂希臘傳統(tǒng)與希臘傳統(tǒng)的奠基性在西方文化的影響史上,有一個重要的詞“Hellenism”,它可以直譯為“希臘主義”,據翻譯家的觀點,最好譯成“希臘文化理想”,也可譯成“希臘傳統(tǒng)”。即古希臘思想、文化與藝術對歐美思想具有持久的影響,構成了西方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核心精神理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李詠吟;亞里士多德與西方詩學解釋學的創(chuàng)立[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李詠吟;尼采詩學中的希臘主義探源[J];國外文學;2001年02期
3 黃洋;;古典希臘理想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的Hellenism[J];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玉軍;;確定性追求與自我的失落——考察前現代人生存境遇的一個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2 單中惠;勾月;;近代歐洲紳士教育簡論[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3 郝娜;;“異相”的殘雪[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4 方婷;方明;;傳統(tǒng)文化中的后現代主義色彩——讀菲利普·羅斯的《凡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2期
5 陳田;;技術理性影響下人應如何生存[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6 歐陽萍;略談文藝復興時期的財富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7 郭子林;;國內“荷馬時代”社會性質研究述評[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8 張世英;;“后現代主義”對“現代性”的批判與超越[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9 張井梅;;西歐人文主義思潮再認識[J];北方論叢;2008年02期
10 黃蕾;;《荷馬史詩》中的英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唐均;;構建和諧社會:社會政策的視角[A];和諧社會:社會建設與改革創(chuàng)新——2007學術前沿論叢(上卷)[C];2007年
2 周蔚華;;后現代閱讀方式的興起與出版轉型[A];中國編輯研究(2008)[C];2009年
3 牛靜;;雄辯建構事實?——從修辭學視角分析西方新聞報道的傳播技巧[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舒志定;;現實的個人:教育的出發(fā)點——馬克思教育思想當代性的一個視角[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6)——外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趙曉雷;;經濟思想史學科界定及研究方法的技術性要求[A];上海市經濟學會2005年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周春生;;論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個體精神[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7 周春生;;對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詩性智慧的歷史透視[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8 余友輝;;從修辭學角度看亞里士多德政治哲學的普遍與經驗[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9 楊巨平;;西方現代化的古典淵源芻議[A];世界近現代史研究(第三輯)[C];2006年
10 劉洋;;公法與私法劃分起源研究:從羅馬共和國社會變遷的角度[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20世紀外國民商法的變革[C];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冠群;論國際私法系統(tǒng)視野下的最密切聯系原則[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2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張曉娟;中國弦樂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紀中國文學都市“巫女”形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6 陳莉莎;王爾德人文主義思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段鵬;開放的藝術及其教育[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貴揚;刑事訴訟中被害人權利探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王瑜;西方發(fā)展觀研究:理論探微·殊異甄析·啟迪價值[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劉偉斌;后現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司雯萍;后現代主義課程觀對鄉(xiāng)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評價的啟示[D];蘇州大學;2010年
2 畢曉黎;中學歷史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艷飛;戈爾丁對荒島文學的繼承和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江華;艱難的聯結—E·M·福斯特小說潛含的現代性主題[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5 梁小倩;二戰(zhàn)后美國招貼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程晉普;雅典城邦公民權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任艷;失衡導致的悲劇—莎士比亞劇作的悲劇因素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劉軍;?轮黧w思想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9 郭艷英;試論《萬有引力之虹》的后現代性[D];南昌大學;2010年
10 田大為;西方現代家具設計有機理念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黃洋;古代地中海世界的綜合研究──對所謂“黑暗時代”的挑戰(zhàn)[J];世界歷史;1994年04期
2 晏紹祥;荷馬時代的“polis”[J];歷史研究;2004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思齊;;西方比較詩學史論綱[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6年02期
2 皮朝綱;《悖立與整合:東方儒道詩學與西方詩學的本體論、語言論比較》[J];文藝研究;1999年06期
3 黃聲波;中西詩學論詩之若干比較[J];雁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4 尹錫南;;梵語詩學曲語論和西方詩學比較[J];文藝理論研究;2009年01期
5 尹錫南;;同中有異:東西“詩人學”理論探幽[J];東方論壇;2009年03期
6 蔡鎮(zhèn)楚;;中國詩話的理論價值與學術地位[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1年05期
7 蔡鎮(zhèn)楚;;中國詩話的理論價值與學術地位[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1991年05期
8 童慶炳;比較詩學研究需要一種國際性學術視野[J];文藝爭鳴;1998年06期
9 劉占祥;;邏各斯和道對西方詩學和中國文論的不同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9年05期
10 陳元;西方詩學的發(fā)展和演變[J];人文雜志;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5條
1 張昌余;;神行電邁 橫絕六合——試論李白詩歌的超越之美[A];中華美學學會第五屆全國美學會議論文集[C];1999年
2 徐放鳴;;比較詩學視野中的文學風格論研究[A];探尋美與藝術——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3 易彬;;從“歷史”中尋求新詩研究的動力——以穆旦為中心的討論[A];新詩研究的問題與方法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郁龍余;;中印味論詩學比較[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5 李星頤;;比較文學與翻譯之間的關系芻議[A];貴州省翻譯工作者協(xié)會2009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中印古代文化和詩學[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2 靜丹;四川師范大學詩學研究所正在崛起[N];文藝報;2005年
3 謝望新;立足審美 獨立發(fā)見[N];文藝報;2007年
4 鄧艮;跨文化閱讀:拋開概念的積木[N];中華讀書報;2006年
5 楊四平;二十一世紀初中國新詩的現狀及其態(tài)勢[N];光明日報;2005年
6 歐陽文風;論中國詩學的生命精神[N];文藝報;2004年
7 謝望新;審美本性的詩歌評論[N];文學報;2008年
8 余向陽;拾起詩歌的亮麗與尊嚴[N];人民法院報;2003年
9 樂黛云;迎接比較文學新紀元[N];中華讀書報;2000年
10 李晃;新世紀:詩人何為?[N];中國文化報;200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李知;現代視域下的中國傳統(tǒng)味論[D];暨南大學;2008年
2 侯傳文;話語轉型與詩學對話[D];四川大學;2004年
3 高奮;弗吉尼亞·伍爾夫生命詩學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謝應光;中國現代詩學發(fā)生論[D];四川大學;2005年
5 伍世昭;比較詩學視野中的郭沫若早期心靈詩學[D];暨南大學;2002年
6 莫運平;詩學形而上學的建構與解構[D];浙江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金;中國文論與西方詩學的對話與批判[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2 周放;天方詩學探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6年
3 劉義軍;中國古代詩意論[D];四川大學;2006年
4 李小軍;傳統(tǒng)曲論與詩學參照下的中國古典戲曲的抒情特征[D];蘭州大學;2007年
5 喻守國;魏晉以前詩歌本質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07年
6 林映梅;宗白華畫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7 何雪英;圓融之道:唐n\詩學論[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滕斌;論翟永明《女人》組詩中的“女性意識”[D];西南大學;2008年
9 李超;梁宗岱與中國現代“純詩”理論[D];福建師范大學;2008年
10 王志軍;《四溟詩話》:傾注“詩心”的詩學論著[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03908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xchuangz/1039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