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從效果歷史角度談重譯的必要性——以《少年維特之煩惱》譯本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2-01-17 00:48
  伽達默爾闡釋學的三大哲學原則,即"理解的歷史性""視域融合"和"效果歷史",為文學翻譯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其文本意義的開放性對文學著作的重譯具有啟發(fā)性。研究文本來自德國十八世紀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約翰·歌德的代表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這是一部以書信為體裁的小說,它曾多次被重印,一經出版便受到了極大的追捧。在過去的70年中,這部小說被20余次翻譯成中文,其中最經典的便是郭沫若和楊武能的譯本。本文運用效果歷史原則,分別選取了郭沫若和楊武能譯本中的部分例子進行對比分析,進一步說明不同時代背景對文學著作翻譯的影響,從而探討在當今社會環(huán)境中名著重譯的必要性。 

【文章來源】:海外英語. 2020,(10)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1《少年維特之煩惱》及伽達默爾的三大哲學闡釋原則之效果歷史
    1.1《少年維特之煩惱》文本
    1.2 效果歷史原則
2 從效果歷史角度對《少年維特之煩惱》進行分析
    2.1 社會背景不同
    2.2 語言的選擇和使用不同
    2.3 譯者風格不同
3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闡釋學視角下《茵夢湖》三個中譯本對比研究分析[J]. 李新鳳.  現代語文. 2018(07)
[2]改寫理論視角下《少年維特之煩惱》的譯文對比[J]. 廖珊珊.  文學教育(上). 2013(02)
[3]闡釋學三大原則對文學翻譯的啟示——以《德伯家的苔絲》多譯本為例[J]. 朱益平.  江西社會科學. 2010(01)



本文編號:3593723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593723.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15f5***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