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時期文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4-15 06:08
本文主要論述貞觀時期文學的承襲與發(fā)展。貞觀時期文學與前代文學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既藉關隴文化一脈極強的歷史延續(xù)性,通過政治力引發(fā)對文學的形塑,又上承南北朝、隋代文學,并主要以南朝文學作為接受對象,進一步進行了合于文學規(guī)律的、符合文學發(fā)展趨勢的實踐。武德年間剛剛經(jīng)歷隋末戰(zhàn)爭的破壞,又高祖不喜文學,故文學上乏善可陳。但是,武德時期是貞觀時期文學發(fā)展的新起點,同樣不能忽略。作為貞觀時期文學的班底、秦王府的文學人才梯隊,在武德時期已初具規(guī)模,小范圍地開展了文學活動。貞觀時期的文學,由于眾多來自于南朝的文學骨干的加入,表現(xiàn)出很強的過渡色彩。將該時期置于整個文學史的發(fā)展鏈條上看,貞觀時期的文學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是一個重要的文學史環(huán)節(jié)。貞觀時期真正把文治作為了執(zhí)政重心,通過有力的舉措促使文化走向繁榮,為文學的發(fā)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貞觀時期也有較為優(yōu)秀的文學家,文壇層次分明,上有廟堂之音,下有白話詩歌創(chuàng)作,王績作為隱逸詩人,也以其獨特的風格輝映其間。貞觀時期的宮廷詩秉承雅正的規(guī)范,基本掃除了艷冶情調,與齊梁宮廷詩劃清了界限,并在形式技巧上進一步完善,為五言詩歌的發(fā)展定型做出了貢獻。貞觀時期的...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22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總體框架
第一章 觀念史背景下的貞觀時期文學構建
第一節(jié) 觀念史研究方法概說
一、諾夫喬伊列舉的五種單元觀念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觀念史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關隴集團與貞觀時期文學的條件預設
一、“關隴集團”概說
二、重事功、積極進取的觀念與文學走向
三、觀念的延續(xù)性和滲透性對貞觀時期文學之潛在影響
第三節(jié) 南北的文化落差和觀念史解讀
一、北朝的文學劣勢
二、北朝的文學傳統(tǒng)
三、文化傳播機制解讀
四、重南輕北文學觀的解讀
第四節(jié) 隋代文學概況、意義及南北文學交融的啟示
一、隋代文學概況
二、隋代文學及對貞觀時期文學的意義
三、南北文學交融的引申思考
第二章 貞觀以前的文學籌備
第一節(jié) 隋唐嬗代之際文士的播遷及角色轉換
一、隋唐嬗代之際文士的播遷
二、隋唐嬗代之際文士的角色轉換
第二節(jié) 隋唐易代之際的詩歌分析
一、命題申說
二、隋唐易代之際詩歌的特點
三、隋唐易代之際詩歌的弊端
第三節(jié) 唐初的政治、文化承襲
第四節(jié) 武德時期的文學籌備
一、基礎文化建設
二、重儒尊孔,恢復官學,實行科舉制
三、修撰史書及類書
第三章 偃武修文與貞觀時期的文化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崇儒與弘揚文教
一、崇儒
二、弘揚文教
第二節(jié) 史書編纂及其它
第三節(jié) 類書編纂
第四節(jié) 大興禮樂
一、制禮
二、作樂
第四章 貞觀文壇概貌
第一節(jié) 秦府“十八學士”
一、“十八學士”的人才結構分析
二、“十八學士”之引申思考
第二節(jié) 貞觀朝文人概況
第三節(jié) 政治倫理與審美的尺度
第四節(jié) 貞觀時期文學的歷史機遇暨南北文風整合之我見
一、貞觀時期文學的歷史機遇
二、南北文風整合之我見
第五章 貞觀時期的作家
第一節(jié) 貞觀詩壇的文化層次分析
第二節(jié) 廟堂之高:宮廷詩作者
一、中心:唐太宗李世民
二、陳子良、虞世南、李百藥、褚亮、楊師道
三、許敬宗、李義府、上官儀
第三節(jié) 山林之逸:隱逸詩人王績
一、王績生平及思想
二、并非平靜的詩人
三、詩歌貢獻
第四節(jié) 江湖之遠:白話詩人王梵志
一、王梵志其人事跡考辨
二、王梵志的詩
三、文學史價值大于文學價值
第六章 貞觀時期宮廷詩(上)
第一節(jié) 五言詩歌的主流地位及形式技巧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五言律化
二、篇幅和數(shù)量變化
第二節(jié) 君臣宴集和文人聚會
第三節(jié) 雅道的規(guī)范與詩歌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貞觀中后期詩壇的變化
第七章 貞觀時期宮廷詩(下)
第一節(jié) 《藝文類聚》與貞觀時期的宮廷詩
一、《藝文類聚》子目詩歌部分與貞觀時期宮廷詩的比對
二、《藝文類聚》對貞觀時期宮廷詩的影響
第二節(jié) 《翰林學士集》與貞觀朝宮廷唱和活動考證
第八章 貞觀時期的文章
第一節(jié) 貞觀時期的詔書
一、高祖李淵的詔書
二、太宗李世民的詔書
第二節(jié) 賦的文學價值
一、貞觀時期的賦作概況
二、貞觀時期的賦作特點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李百藥、楊師道詩論[J]. 李曉青,尹靜.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1)
[2]北齊文學傳統(tǒng)與初唐詩歌革新之關系[J]. 杜曉勤. 文學評論. 2008(05)
[3]中國傳播觀念史研究的進路與方法[J]. 吳予敏.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8(03)
[4]《續(xù)詩苑英華》考論[J]. 傅璇琮,盧燕新. 文學遺產. 2008(03)
[5]玉階良史筆,金馬掞天才——論上官儀的詩歌理論及其貢獻[J]. 李曉青.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6]人品與詩品——虞世南、許敬宗詩論[J]. 李曉青.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7]論許敬宗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J]. 李曉青.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4)
[8]《翰林學士集》題名職官考辨[J]. 盧燕新.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7(03)
[9]王梵志詩中的?h俚詞俗語淺釋[J]. 周國瑞. 殷都學刊. 2006(04)
[10]試論王績詩文的獨特意蘊[J]. 霍松林,梁靜.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本文編號:3138796
【文章來源】:河北大學河北省
【文章頁數(shù)】:220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研究意義
二、研究現(xiàn)狀
三、本文的研究思路與總體框架
第一章 觀念史背景下的貞觀時期文學構建
第一節(jié) 觀念史研究方法概說
一、諾夫喬伊列舉的五種單元觀念
二、中國古代文學的觀念史研究方法
第二節(jié) 關隴集團與貞觀時期文學的條件預設
一、“關隴集團”概說
二、重事功、積極進取的觀念與文學走向
三、觀念的延續(xù)性和滲透性對貞觀時期文學之潛在影響
第三節(jié) 南北的文化落差和觀念史解讀
一、北朝的文學劣勢
二、北朝的文學傳統(tǒng)
三、文化傳播機制解讀
四、重南輕北文學觀的解讀
第四節(jié) 隋代文學概況、意義及南北文學交融的啟示
一、隋代文學概況
二、隋代文學及對貞觀時期文學的意義
三、南北文學交融的引申思考
第二章 貞觀以前的文學籌備
第一節(jié) 隋唐嬗代之際文士的播遷及角色轉換
一、隋唐嬗代之際文士的播遷
二、隋唐嬗代之際文士的角色轉換
第二節(jié) 隋唐易代之際的詩歌分析
一、命題申說
二、隋唐易代之際詩歌的特點
三、隋唐易代之際詩歌的弊端
第三節(jié) 唐初的政治、文化承襲
第四節(jié) 武德時期的文學籌備
一、基礎文化建設
二、重儒尊孔,恢復官學,實行科舉制
三、修撰史書及類書
第三章 偃武修文與貞觀時期的文化環(huán)境
第一節(jié) 崇儒與弘揚文教
一、崇儒
二、弘揚文教
第二節(jié) 史書編纂及其它
第三節(jié) 類書編纂
第四節(jié) 大興禮樂
一、制禮
二、作樂
第四章 貞觀文壇概貌
第一節(jié) 秦府“十八學士”
一、“十八學士”的人才結構分析
二、“十八學士”之引申思考
第二節(jié) 貞觀朝文人概況
第三節(jié) 政治倫理與審美的尺度
第四節(jié) 貞觀時期文學的歷史機遇暨南北文風整合之我見
一、貞觀時期文學的歷史機遇
二、南北文風整合之我見
第五章 貞觀時期的作家
第一節(jié) 貞觀詩壇的文化層次分析
第二節(jié) 廟堂之高:宮廷詩作者
一、中心:唐太宗李世民
二、陳子良、虞世南、李百藥、褚亮、楊師道
三、許敬宗、李義府、上官儀
第三節(jié) 山林之逸:隱逸詩人王績
一、王績生平及思想
二、并非平靜的詩人
三、詩歌貢獻
第四節(jié) 江湖之遠:白話詩人王梵志
一、王梵志其人事跡考辨
二、王梵志的詩
三、文學史價值大于文學價值
第六章 貞觀時期宮廷詩(上)
第一節(jié) 五言詩歌的主流地位及形式技巧的進一步發(fā)展
一、五言律化
二、篇幅和數(shù)量變化
第二節(jié) 君臣宴集和文人聚會
第三節(jié) 雅道的規(guī)范與詩歌的發(fā)展
第四節(jié) 貞觀中后期詩壇的變化
第七章 貞觀時期宮廷詩(下)
第一節(jié) 《藝文類聚》與貞觀時期的宮廷詩
一、《藝文類聚》子目詩歌部分與貞觀時期宮廷詩的比對
二、《藝文類聚》對貞觀時期宮廷詩的影響
第二節(jié) 《翰林學士集》與貞觀朝宮廷唱和活動考證
第八章 貞觀時期的文章
第一節(jié) 貞觀時期的詔書
一、高祖李淵的詔書
二、太宗李世民的詔書
第二節(jié) 賦的文學價值
一、貞觀時期的賦作概況
二、貞觀時期的賦作特點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學術成果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李百藥、楊師道詩論[J]. 李曉青,尹靜.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01)
[2]北齊文學傳統(tǒng)與初唐詩歌革新之關系[J]. 杜曉勤. 文學評論. 2008(05)
[3]中國傳播觀念史研究的進路與方法[J]. 吳予敏. 新聞與傳播研究. 2008(03)
[4]《續(xù)詩苑英華》考論[J]. 傅璇琮,盧燕新. 文學遺產. 2008(03)
[5]玉階良史筆,金馬掞天才——論上官儀的詩歌理論及其貢獻[J]. 李曉青.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6]人品與詩品——虞世南、許敬宗詩論[J]. 李曉青.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02)
[7]論許敬宗及其詩歌創(chuàng)作[J]. 李曉青. 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7(04)
[8]《翰林學士集》題名職官考辨[J]. 盧燕新. 中國典籍與文化. 2007(03)
[9]王梵志詩中的?h俚詞俗語淺釋[J]. 周國瑞. 殷都學刊. 2006(04)
[10]試論王績詩文的獨特意蘊[J]. 霍松林,梁靜. 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03)
本文編號:313879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3138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