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翻譯小說的譯介學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2-25 04:44
林紓是“介紹西洋近世文學的第一人”,他以獨特的翻譯方式、多產(chǎn)的譯作及其深遠的影響在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占據(jù)著無可替代的位置。林紓一生共翻譯外國文學作品180多種,史稱“林譯小說”。本文立足于比較文學譯介學研究視閾,分四章探討“林譯小說”的產(chǎn)生原因、性狀特征及其對當時的中國社會、中國文學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第一章從科舉制度的逐步?jīng)]落,近代傳媒的發(fā)展與稿酬制度的建立,改良維新思潮高漲,“古文妙筆”與“西語通才”的優(yōu)勢互補四個方面深入探討“林譯小說”興起的文化背景和時代機緣。第二章著重探討“林譯小說”的“歸化”式翻譯策略,兼及其翻譯中的“訛化”現(xiàn)象。由于采用歸化翻譯,林紓對原著既有排斥、刪節(jié),又有補充、完善,還曾對一些原著加以中國化的改寫,這是“林譯小說”創(chuàng)造性叛逆的集中表現(xiàn)。第三章探討“林譯小說”對當時的中國受眾和中國社會所產(chǎn)生的正面作用:采用很多策略以溝通中西文化,發(fā)揮域外小說的特殊感染力以強化國人的救亡意識,從婚戀自主、個性解放的角度推進了思想啟蒙。第四章分析“林譯小說”對當時的文學產(chǎn)生的積極影響。它提升了小說地位,體現(xiàn)了“小說界革命”的實績;它引進了西方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思潮;它提供了新的...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1、林譯小說興起的文化背景和時代機緣
1、1 科舉制度逐步?jīng)]落
1、2 近代傳媒的發(fā)展與稿酬制度的建立
1、3 呼應維新改良,譯書"開啟民智"
1、4 "古文妙筆"與"西語通才"的優(yōu)勢互補
2、林譯小說的訛化與歸化
2、1 林譯小說的無意誤譯
2、2 林譯小說對原著的排斥與刪節(jié)
2、3 林譯小說對原著的補充與完善
2、4 林譯小說對原著的中國化改寫
3、林譯小說的社會功用與讀者接受
3、1 溝通中西文化
3、2 強化救亡意識
3、3 推動思想啟蒙
4、林譯小說的文學影響與藝術滲透
4、1 提升小說地位,體現(xiàn)"小說界革命"的實績
4、2 引進西方批判現(xiàn)實主義思潮
4、3 提供新的人物形象
4、4 推動小說形式與技巧上的革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林譯小說口譯者小考[J]. 郭楊. 中國文學研究. 2008(04)
[2]“忠實”不是評價譯作價值的唯一尺度——林紓成功翻譯的啟示[J]. 陳秋敏.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6(01)
[3]論林紓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J]. 韓洪舉.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5(03)
[4]齒牙吐慧艷似雪 文采照人清如秋——淺論林紓的譯作及其文學史意義[J]. 吳欣.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2)
[5]林譯《迦茵小傳》的文學價值及其影響[J]. 韓洪舉.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2005(01)
[6]譯介學:淵源、性質(zhì)、內(nèi)容與方法——兼評比較文學論著、教材中有關"譯介學"的論述[J]. 查明建. 中國比較文學. 2005(01)
[7]略談林紓現(xiàn)實主義小說理論[J]. 張愛萍. 安徽大學學報. 2004(06)
[8]對林譯小說風靡一時的再解讀[J]. 李宗剛. 東岳論叢. 2004(06)
[9]譯介學:概念 淵源 對象 批評[J]. 費小平.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04)
[10]譯史研究,以人為本——談皮姆《翻譯史研究方法》[J]. 柯飛. 中國翻譯. 2002(03)
碩士論文
[1]中國文學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D]. 高慶華.四川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2936982
【文章來源】:湖南師范大學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頁數(shù)】:10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序言
1、林譯小說興起的文化背景和時代機緣
1、1 科舉制度逐步?jīng)]落
1、2 近代傳媒的發(fā)展與稿酬制度的建立
1、3 呼應維新改良,譯書"開啟民智"
1、4 "古文妙筆"與"西語通才"的優(yōu)勢互補
2、林譯小說的訛化與歸化
2、1 林譯小說的無意誤譯
2、2 林譯小說對原著的排斥與刪節(jié)
2、3 林譯小說對原著的補充與完善
2、4 林譯小說對原著的中國化改寫
3、林譯小說的社會功用與讀者接受
3、1 溝通中西文化
3、2 強化救亡意識
3、3 推動思想啟蒙
4、林譯小說的文學影響與藝術滲透
4、1 提升小說地位,體現(xiàn)"小說界革命"的實績
4、2 引進西方批判現(xiàn)實主義思潮
4、3 提供新的人物形象
4、4 推動小說形式與技巧上的革新
結語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林譯小說口譯者小考[J]. 郭楊. 中國文學研究. 2008(04)
[2]“忠實”不是評價譯作價值的唯一尺度——林紓成功翻譯的啟示[J]. 陳秋敏. 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 2006(01)
[3]論林紓的歷史地位及其影響[J]. 韓洪舉. 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 2005(03)
[4]齒牙吐慧艷似雪 文采照人清如秋——淺論林紓的譯作及其文學史意義[J]. 吳欣. 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5(02)
[5]林譯《迦茵小傳》的文學價值及其影響[J]. 韓洪舉. 浙江師范大學學報. 2005(01)
[6]譯介學:淵源、性質(zhì)、內(nèi)容與方法——兼評比較文學論著、教材中有關"譯介學"的論述[J]. 查明建. 中國比較文學. 2005(01)
[7]略談林紓現(xiàn)實主義小說理論[J]. 張愛萍. 安徽大學學報. 2004(06)
[8]對林譯小說風靡一時的再解讀[J]. 李宗剛. 東岳論叢. 2004(06)
[9]譯介學:概念 淵源 對象 批評[J]. 費小平. 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 2002(04)
[10]譯史研究,以人為本——談皮姆《翻譯史研究方法》[J]. 柯飛. 中國翻譯. 2002(03)
碩士論文
[1]中國文學翻譯中的歸化和異化[D]. 高慶華.四川師范大學 2002
本文編號:293698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936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