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學的人類學轉(zhuǎn)向——來自中國視角與經(jīng)驗的理論探索及反省
[Abstract]:In the past 30 years, the history of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first, literary theory appeared in the discussion of literary ontology in 1980s, and the "anthropological turn"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literary criticism, which promoted the occurrence and formation of Chinese literary anthropology; Second, since 1996,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internal dialogue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and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minority and marginal, weak ethnic groups' culture and literature. Its understanding of literature contains the two polar consciousness of oral culture and written culture. Third, after 2005, the multi-source compos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was reexamined, and the idea of rebuilding the literary view in the sense of literary anthropological was put forward, which reflected the anthropological shift of Chinese literature and art in the past 30 years to the conscious consciousness of local culture from "local globalization" to "global localization", and showed the new literary view of cultural root-seeking and cultural integration.
【作者單位】: 曲靖師范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10ZD100)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類號】:I06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王一川;本體反思與重建——人類學文藝學論綱[J];當代電影;1987年01期
2 陳劍暉;;文學本體:反思、追尋與建構(gòu)[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首獻;文藝人學本體論[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嚴昭柱;關(guān)于文學本體論的討論綜述[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0年06期
3 樊星;俄蘇文學與20世紀中國文學[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余恕誠;;地域、民族和唐詩剛健的特質(zhì)[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03期
5 任湘云;;我們?nèi)绾蜗胂裰袊F(xiàn)代文學——關(guān)于當前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研究的反思[J];北方論叢;2006年01期
6 曠新年;;20世紀中國文學與個人、家、國關(guān)系的重建[J];常熟理工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雷達;現(xiàn)當代文學是一個整體[J];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02期
8 李慶西;;說《爸爸爸》[J];讀書;1986年03期
9 朱德發(fā);“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學科的反思與突圍[J];東岳論叢;2002年01期
10 路文彬;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科合法性質(zhì)疑[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葉虎;20世紀后期中國文學思潮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2 黃善明;中國現(xiàn)代小說本體論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3 姜異新;艱難的現(xiàn)代化歷程[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楊玉成;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tǒng)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5 李志強;索洛古勃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宗教神話主題[D];黑龍江大學;2005年
6 黃軼;蘇曼殊文學論[D];山東大學;2005年
7 俞世芬;唐代女性詩歌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8 李建軍;現(xiàn)代中國“人民話語”考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9 金立群;媚俗化:中國近現(xiàn)代通俗文學的現(xiàn)代性碎片呈現(xiàn)[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李鈞;生態(tài)文化學與30年代小說主題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海濤;20世紀90年代中國小說創(chuàng)作的先鋒性[D];天津師范大學;2007年
2 閻冰;世界文學交響中的本土聲音[D];遼寧師范大學;2001年
3 吳文華;論五四啟蒙主義文學思潮[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4 張美紅;中韓兩位文學才女的悲劇意識[D];延邊大學;2002年
5 李星蕾;雙歧路向 靜穆人生——感知沈從文[D];西北大學;2001年
6 緱英杰;歸宿何在[D];鄭州大學;2004年
7 王玲;“70年代”女作家筆下的成長主題[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8 韓爭艷;馮氏新富人與烏托邦[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9 魯婭輝;論《梅麗迪安》中艾麗斯·沃克的種族觀[D];湘潭大學;2006年
10 楊荔斌;現(xiàn)代視野中黑衣壯文化的審美價值[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利慧;民族志詩學的理論與實踐[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周維,吳建民;“發(fā)憤著書”說與“著文自娛”說之比較[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3 王一川;本體反思與重建——人類學文藝學論綱[J];當代電影;1987年01期
4 陳劍暉;;文學本體:反思、追尋與建構(gòu)[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年04期
5 葉舒憲;口傳文化與書寫文化——“民族志詩學”與人類學的表現(xiàn)危機[J];廣東社會科學;2001年05期
6 王岳川;文藝方法論與本體論研究在中國[J];廣東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7 戶曉輝;關(guān)于文學人類學的批評與自我批評[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8 劉錫誠;中國民間文藝學史上的民俗學派[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9 朱存明,陳剛;百年文學人類學研究范式的審美視閾[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05期
10 曾洪偉;;文學治療:大學生心理疾病防治新方法[J];教育評論;2006年03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徐魯亞;神話與傳說—論人類學文化撰寫范式的演變[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宮愛玲;現(xiàn)代中國文學疾病敘事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洋;災難文學論[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曉禺;中國文學人類學發(fā)展軌跡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徐;;論政治文化對文藝學的影響[J];吉林教育;2011年16期
2 王凱波;;關(guān)于文藝學教學實施“三創(chuàng)”教育原則的思考[J];藝術(shù)教育;2011年08期
3 王凱波;;略論審美體驗法在文藝學教學中的應用[J];藝術(shù)教育;2011年09期
4 陸貴山;陳爽;;我的宏觀文藝學研究[J];華夏文化論壇;2011年00期
5 楊向榮;劉娟;;邊界游離中的知識建構(gòu)——新世紀文藝學知識建構(gòu)的反思與檢討[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譚佳;;“中國文學人類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會議綜述[J];文學評論;2011年04期
7 泓峻;;對30年來文藝學跨學科研究兩次范式轉(zhuǎn)移的思考[J];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8 王偉;;結(jié)合實踐,綜合研究——文藝心理學教學困境及出路的思考[J];淮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9 劉彥順;;從“時間性”論“本質(zhì)主義”文藝學的終結(jié)[J];天津社會科學;2011年04期
10 郭麗;;論文學翻譯中的控制因素(英文)[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與教學);2011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益蓀;;論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復歸”[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2 毛慶耆;;關(guān)于文藝學概念涵義問題的討論[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四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02年
3 毛慶其;譚志圖;;論社會主義文藝學學科建設[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第十四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1994年
4 李衍柱;;馬克思主義人論和文藝學[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黃力之;;藝術(shù)本質(zhì)論: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不同嘗試——普列漢諾夫和盧卡契的比較研究[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第十八屆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6 徐亮;;論文學時代的文藝學[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7 徐汝霖;;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關(guān)于西方馬克思主義文藝學的借鑒性的思考[A];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曾慶元;;對中國當代馬克思主義文藝學建設的回顧與反思[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9 許明;;作為科學的文藝學是否可能[A];“新中國文學理論五十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10 岳雯;;文學會走向終結(jié)嗎?——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北京市文藝學會專場綜述[A];和諧社會:公共性與公共治理——2004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C];200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楊向榮;文藝學知識建構(gòu)的反思[N];文藝報;2010年
2 祖曉偉;文學人類學:探索跨學科研究范式[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3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 項目首席專家 葉舒憲;作為新興交叉學科的文學人類學[N];光明日報;2011年
4 仲滔;哲學和美學、文藝學本體論問題學術(shù)研討會舉行[N];光明日報;2009年
5 于文杰;文藝學發(fā)展的國際化問題[N];文藝報;2002年
6 邵宏;文藝學與比較文藝學[N];文藝報;2001年
7 王 沁;我們需要怎樣的文學研究[N];學習時報;2005年
8 馮憲光;“間性”的發(fā)現(xiàn)[N];文藝報;2003年
9 胡經(jīng)之;文藝學多些對話好[N];中華讀書報;2002年
10 程正民;馬克思主義美學、文藝學的多種形態(tài)[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彭兆榮;儀式譜系:文學人類學的一個視野[D];四川大學;2002年
2 葉舒憲;文學與人類學——知識全球化時代的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陸敏;文藝學視野中的當代中國大眾文化分層研究[D];遼寧大學;2008年
4 劉海麗;弗萊文學人類學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王大橋;中國語境中文學研究的人類學視野及其限度[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6 王剛;社會學視野下的新時期文藝學知識生產(chǎn)[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代云紅;中國文學人類學基本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祁永芳;新時期文藝學研究與自然科學方法[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王建剛;政治形態(tài)文藝學[D];浙江大學;2007年
10 李長中;文學文本基本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左鵬;一種神話儀式理論的文學人類學意義[D];河北大學;2009年
2 李勝利;“陌生化”理論及其文藝學意義[D];西北大學;2004年
3 王元兵;近30年“文藝美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4 劉桂霞;文藝美學園地的拓荒者[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5年
5 梁靜;埃斯卡皮文學社會學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6 楊正華;中國文藝美學學科的生成背景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7 李正偉;形式視域中的原型批評[D];山東師范大學;2003年
8 駱曉飛;《金枝》與文學人類學[D];蘭州大學;2007年
9 程圃芳;文藝學基礎(chǔ)理論研究的現(xiàn)代創(chuàng)新[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9年
10 張麗青;政治視角構(gòu)成一切閱讀和闡釋的絕對視域[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51685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516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