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戰(zhàn)_清華大學王寧教授談世界詩學的建構
本文關鍵詞:世界詩學的構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3月13日,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舉辦名家講壇第169期、人文基金講座第81期,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歐洲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王寧教授應邀做主題為《比較詩學、認知詩學與世界詩學的建構》的演講。
王寧教授的演講涉及比較詩學、認知詩學和世界詩學三個話題。王教授以前兩個話題作為提出世界詩學理論建構的基礎。談及為什么要提出世界詩學的建構,王寧教授認為,十多年來,世界文學再度興起成為國際文學理論和比較文學界的又一熱門話題。當年比較詩學伴隨著比較文學的興盛而誕生,同樣,世界詩學也應乘著世界文學興起的東風步入理論建構的前沿。
王寧教授認為,當年歌德之所以提出世界文學的構想,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在閱讀了包括中國文學在內的一些非西方文學作品后收到了很大的啟發(fā),因此提出了這一帶有烏托邦色彩的構想。同樣,中國的文學理論也曾對西方學者的比較詩學理論建構產生過較大的影響。比如美國學者劉若愚、孟而康、法國學者艾田浦、荷蘭學者佛克馬等人,,都做過一些初步的嘗試。但是,在當時西方中心主義占主導的情況下,非西方的文學和批評理論經驗未被當作建構一種普適性的世界文論的基礎。而在今天世界文學已成為一種審美現(xiàn)實的情況下,文學理論也進入了一個“后理論時代”。
王寧教授就是在此時提出了世界詩學的構想,他表示,作為中國學者,首先要研究比較中國與西方以及東方主要國家的詩學,之后才能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提出自己的理論建構。而建構這樣一種具有普適價值、創(chuàng)新的理論需著重注意以下幾個方面:必須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局限,包容產生自全世界主要語言文化土壤的文學理論,尤其是人數(shù)較少的民族及其語種的文學作品;必須跨越語言與文化的界限,不能只是“英語中心主義”的產物。王寧教授還強調,世界詩學作為一種理論模式,在運用于文學闡釋時絕不可對文本或文學現(xiàn)象進行“強制性闡釋”,不可用西方的理論強行闡釋,而要聯(lián)系實際,并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為例進行解釋。
在講座的最后,王寧教授總結道,如果說歌德當年呼喚世界文學的來臨有些不合時宜的話,那么在今天世界文學已經成為一種現(xiàn)實的情況下,世界詩學的建構就不會是遙不可及的。作為中國的文學理論家和研究者,我們不僅應當繼續(xù)在國際文學理論爭鳴中發(fā)出中國的聲音,同時更要在與西方和國際同行平等對話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理論話語,以批判意識、創(chuàng)新意識與中國意識,建構有全球視野的人文科學。(新聞中心學生記者 葉馨)
本文關鍵詞:世界詩學的構想,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159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215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