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文學理論論文 >

漢英翻譯中的認知語義演化現象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10-15 19:58

  本文關鍵詞:漢英翻譯中的認知語義演化現象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認知語義演化 識解 漢英翻譯


【摘要】:自奈達的翻譯理論問世以來,“對等”似乎一直是翻譯研究的一個中心主題之一,同時也是譯者在翻譯時孜孜以求的目標。但是,兩種語言之間完全對等的翻澤是永遠也無法實現的,一些經典的翻譯研究理論就證明了這一點,如奈達的“形式對等”,“動態(tài)對等”和“功能對等”等翻譯理論。既然翻譯無法實現完全的對等,譯文和原文總會存在一些細微的差別和出入,那么,這是否也相應地說明了在跨語翻譯過程中不同程度地存存一種語義演化現象呢?本文旨在利用原文和譯文之間的認知結構差異,從譯者的認知識解入手,通過對一些典型的漢英翻譯例句進行分析研究發(fā)現翻譯過程中存在的認知語義演化的特點,并探討因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而產生的認知語義演化現象背后的潛在原因。 研究翻譯中的語義演化現象,并不就只求異而不存同,從而流于無根據、無限制的自由翻譯。而是譯者根據文本中的內語境和文本外的交際語境的需要而接受語義內容上相應調整。這是從兼具語言的使用者和轉換者于一身的翻譯者的主體性角度出發(fā),共時性地審視語言之間的語義變化趨向而做出的適度的語義微調。語義演化的目的是通過提升原文在譯入語中的表達力而強化譯文在受眾中的理解力和歡迎度,以期達到更好的為受眾服務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選取中國當代作家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及其英譯本The Song of Everlasting Sorrow: A Story of Shanghai為研究對象,通過對《長恨歌》中英文本的比照閱讀和分析,并依托最近幾十年熱門的認知語言學的相關理論,即識解的三大能力:轄域、視角和突顯,來對《長恨歌》中的一些譯例進行歸納整理,并在此分類的基礎上對各個譯例進行逐條討論,以期發(fā)現認知的語義演化特點。 本文通過研究發(fā)現,翻譯過程中的語義演化特點靈活多樣,而且適度的語義演化在翻譯過程中很有必要。在認知語言學理論--識解的三大能力的指導下,通過對王安憶的《長恨歌》的中英文版本的研究發(fā)現,翻譯過程中的語義演化現象主要體現在這三個大類:轄域、視角和突顯。轄域方面的語義演化,主要是通過轉喻和隱喻的翻譯策略來體現。視角方而的語義演化,主要是通過四個方而來體現:時間和空間之間的轉換、主觀化和客觀化之間的轉換、譯者觀點的轉換以及譯者情感的轉換。最后一個大類是突顯方面的語義演化,這主要體現在物體運動的軌跡(trajector)和地標(landmark)之間的轉換。此外,本研究通過對因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而產生的認知語義演化現象背后的潛在原因的探究以及對譯者的背景情況的了解發(fā)現,譯者在進行漢英翻譯過程中之所以呈現認知語義演化現象,主要由兩種語言的認知結構差異引發(fā)的。翻譯活動涉及到作者、譯者、讀者,他們各自的認知過程是不一樣的。而在翻譯轉換過程中,大多數譯者除了遵循忠實于原文的意義外,他們主要還受自身的認知因素的影響,同時還需考慮預設讀者的接受認知能力。 拋開傳統(tǒng)的“異化”和“歸化”翻譯研究理論,本研究對翻譯研究所帶來的啟示最主要的是證明了漢英翻譯過程中適度的認知語義演化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及認知識解的三大能力對翻譯文學作品進行研究的可能性,為以后譯者識解能力的培養(yǎng)和文學作品的翻譯及其研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認知語義演化 識解 漢英翻譯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H315.9;I046
【目錄】:
  • ACKNOWLEDGMENTS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0
  • TABLE OF CONTENTS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Rationale for the Study12-13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2.1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13-14
  • 1.2.2 Practical Significance14
  • 1.3 Or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2
  • 2.1 Key Terms16-17
  • 2.2 Previous Studies17-22
  • 2.2.1 Previous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Construal in Translation Studies17-19
  • 2.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mantic Change19-22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22-27
  • 3.1 Coincidenc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 Theory with Translation Studies22-24
  • 3.2 Semantic Change from Three Aspects of Construal Abilities24-27
  • CHAPTER FOUR METHODOLOGY27-31
  • 4.1 Research Questions27
  • 4.2 Research Method27-28
  • 4.3 Description of Data Sources28-29
  • 4.4 Description of Data Analysis29-31
  • CHAPTER FIVE CONSTRUAL APPROACHES TO C-E TRANSLATION31-58
  • 5.1 Scope of Construal31-44
  • 5.1.1 Metonymic Approaches to C-E Translation31-41
  • 5.1.2 Metaphorical Approach to C-E Translation41-44
  • 5.2 Perspective of Construal44-54
  • 5.2.1 The Cross-lingual Shift in Time and Space44-47
  • 5.2.2 The Cross-lingual Shif in Subjectivity and Objectivity47-49
  • 5.2.3 The Cross-lingual Shift of Viewpoints49-51
  • 5.2.4 The Cross-lingual Shift of Affect51-54
  • 5.3 Salience of Construal54-58
  • CHAPTER SIX CONCLUSION58-62
  • 6.1 A Summary of Major Findings58-60
  • 6.2 Implications of the Findings60
  • 6.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60-62
  • REFERENCES62-65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韓鸞;;漢英語義演變原因及結果[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9年05期

2 彭宣維;認知發(fā)展、隱喻映射與詞義范疇的延伸——現代漢語詞匯系統(tǒng)形成的認知機制[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3 李艷;;移就的詞匯化形式與語義演變[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4 肖坤學;;識解解讀:翻譯中原文理解的認知語言學視角[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5 王義娜;李亞培;;由意象與識解看認知語法的理論架構[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6 石吉生;析英語語義的演變[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7 賴yN華,聞俊紅,歐陽友珍;隱喻思維與語義演變[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8 肖坤學;;句子層面翻譯的認知語言學視角[J];外語研究;2006年01期

9 文旭;;語義、認知與識解[J];外語學刊;2007年06期

10 王明樹;;翻譯中的“主觀化”對等[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

本文編號:103838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enxuell/103838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2edf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