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綜述
本文關(guān)鍵詞: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第 26 卷) 2010 年第 10 期
Journal of Yuxi Normal University Vol. 26 No. 10 Oct. 2010
文學與藝術(shù)研究
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綜述
彭小希
( 重慶大學 藝術(shù)學院, 重慶 400044)
[ 關(guān)鍵詞] 古滇國; 青銅器; 舞蹈圖像 [摘 要] 從近 50 年來國內(nèi)專家學者對考古發(fā)掘、 滇文化青銅器舞蹈圖像、 銅鼓以及其羽人紋等 研究的公開出版和發(fā)表的學術(shù)著作來看, 一些學者對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的研究已邁出艱難 的腳步, 他們?yōu)楣诺釃璧傅难芯糠e累了寶貴的素材和理論知識。但無論是從全國范圍還是云 南區(qū)域的研究情況來看, 古滇國舞蹈的研究的成果并不顯著, 還存在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缺少 系統(tǒng)梳理、 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缺少劃分標準、 借用中原古代樂舞的概念對古滇國舞蹈內(nèi)容進行判 斷等問題。 [ 作者簡介] 彭小希, 碩士, 研究方向: 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史。 [ 中圖分類號] J709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9- 9506( 2010) 10- 0047- 06
一、 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的價值
自 20 世紀 50 年代晉寧石寨山首次考古發(fā)掘以來, 出土文物上萬件, 其中大量形制不同的青銅器震驚 世人, 國內(nèi)外學者對其獨具風格、 高度發(fā)達的青銅文化予以較多的關(guān)注, 一個湮沒于地下兩千多年的古滇 王國被喚醒。目前, 各專家學者從考古學、 歷史學、 民族學的角度對青銅遺存所反映的文化特征、 文化分 期、 文化命名和文化現(xiàn)象, 特別是對該遺存中有代表性的器物如銅鼓、 貯貝器等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 這種研究取向主導了 30 多年的滇文化研究趨勢。但舞蹈藝術(shù)方面的研究成果卻少之甚少, 即使是涉及到 舞蹈紋飾、 圖像的研究也多是運用考古學方法而非從舞蹈本體上行進探索。因此, 結(jié)合舞蹈學研究方法對 青銅遺存中舞蹈圖像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具有重大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首先, 通過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的研究, 可以清晰地看到, 在云南民族舞蹈的發(fā)展歷程中, 青銅時代的舞 蹈藝術(shù)占有重要地位。而且, 從這些圖像中所看到的古滇國舞蹈, 無論從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都顯得繁復豐 富, 并為云南民族舞蹈的形成建構(gòu)了重要的基礎(chǔ)框架。同時, 這些舞蹈表現(xiàn)出來的文化元素已經(jīng)超越了時 代的界限, 構(gòu)成了云南民族舞蹈文化之雛型, 成為滇文化的重要標志和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寶庫的珍貴遺
本文為 2009 年度云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基金研究生項目( 立項號: 09 J0041) 階段性成果。 蔣志龍. 滇國探秘 石寨山文化的新發(fā)現(xiàn)[ M ] . 昆明: 云南教育出版社, 2002: 4.
47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產(chǎn)。因此, 結(jié)合舞蹈學研究方法對古滇國舞蹈形式、 內(nèi)容及文化內(nèi)涵的分析, 不僅能深入地探尋云南各民 族舞蹈的歷史成因, 從理論上提升對當代云南民族舞蹈文化的認知, 還有利于對云南民族舞蹈中優(yōu)秀民族 文化基因的把握, 對今后民族舞蹈的傳承也具有實踐上的指導作用。 其次, 通過對青銅遺存中舞蹈圖像的研究, 可以為滇文化整體研究開辟一個新的視角。在出土的青銅 器中, 由于沒有發(fā)現(xiàn)明確的文字, 圖像便 成為人們了解遠古先民所表達的思想、 記錄的事 件、 遞的信 息的重 要載 體。 傳 同時, 圖像所折射出來的遠古先民早期 的思維心理、 宗教信仰、 審美觀念、 風俗 習慣, 體現(xiàn)出了云南古代文明發(fā)展進程 的顯性特征。如果把圖像看作語言傳達 的一種書寫方式或符號形式, 那么對舞 蹈圖像的詮釋將對滇文化族屬關(guān)系、 社 會經(jīng)濟、 宗教習俗、 社會性質(zhì)以及與其他 文化的關(guān)系等研究方面輔以不同觀點的 佐證。從這個角度出發(fā), 云南省組織專 家學者對 古滇國歷 史開始了 全面的 研 究, 如 2006 年, 云南大學組建了滇學研 晉寧石寨山四人樂舞銅飾 ; 2007 年, 玉溪市成立了古滇國文化研究會, 晉寧古滇文化節(jié) 。這
究中心, 其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之一就是 史前及古滇國考古學
其主旨是致力于古滇國文化學術(shù)研究交流 。此外, 晉寧縣還主辦了三屆 云南
些內(nèi)容都傳達著一個信息: 舞蹈作為滇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作為 滇人 溝通天地人神思想觀念的載體, 將引起更多學者的關(guān)注。 但是, 目前為止, 無論是考古學界還是舞蹈學界, 以 古滇國 的歷史文化為研究背景, 對青銅器中所出 現(xiàn)的古滇國舞蹈圖像進行全方位收集整理的研究還未完全展開, 這項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研究將任重而 道遠。同時, 舞蹈史藉再生學 的出現(xiàn)似乎又給古滇國舞蹈圖像的多角度探索增添了更多的現(xiàn)實價值。
二、 近年來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的研究成果
通過滇文化青銅遺存對古滇國舞蹈的探討, 一些學者已邁出艱難的腳步, 他們?yōu)楣诺釃璧傅难芯糠e 累了寶貴的素材和理論知識。但無論是從全國范圍還是云南區(qū)域的研究情況來看, 成果并不顯著。筆者 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盡最大努力, 從考古學、 歷史學、 舞蹈學、 民族學等各學科領(lǐng)域, 對古滇國青銅器舞蹈 圖像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一些整理。
田曉忠, 彭志才整理. 首屆滇學學術(shù)研討會 綜述[ J] . 云南社會科學, 2008, ( 6) . 李智林. 古滇國文化研究會舉行第三次學術(shù)研討會[ N ] . 玉溪日報, 2008- 10- 21. 楊艷瓊, 黃麗萍, 陳敏. 晉寧古滇文化節(jié)展現(xiàn)滇文化魅力[ N ] . 昆明日報, 2009- 12- 29. 李雪. 開啟舞蹈文明的鑰匙 音樂圖像學對舞蹈發(fā)展的重要作用[ J] . 音樂生活, 2009, ( 4) .
48
彭小希: 古滇國青 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綜述
考古發(fā)掘報告
滇文化范圍內(nèi)的諸多考古發(fā)掘報告是最早對出土的青銅器包括其紋飾進行描述的文
獻, 一些有關(guān)舞蹈紋飾的線描圖也出于此, 但描述較為簡單。其中包括: 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遺址及墓 葬 、云南晉寧石寨山古墓群發(fā)掘報告 、 云南晉寧石寨山第三次發(fā)掘簡報 、 云南晉寧石寨山第四次發(fā) 掘簡報 、云南晉寧石寨山第五次搶救性清理發(fā)掘簡報 、 云南江川李家山古墓群發(fā)掘報告 、 云南江川 李家山 第二次發(fā)掘報告 、 云南呈貢天子廟古墓群的清理 、 云南呈貢天子廟滇墓 、 呈貢天子廟古 、安寧太極山古墓葬清理報告 、 云南呈貢龍街石碑村古墓
墓群第三次發(fā)掘簡報 、昆明羊甫頭墓地
群發(fā)掘簡報 、昆明呈貢石碑村古墓群第二次清理簡報 、 昆明大團山滇文化墓葬 、 楚雄萬家壩古墓群 發(fā)掘報告 、 曲靖八塔臺與橫大路 。 在已出版的著作方面, 石裕祖教授在 云南民族舞蹈史 中
滇文化青銅器舞蹈圖像的綜合性概述
將青銅時代的舞蹈分為 民族樂舞 和 宗教祭祀樂舞 兩類, 并結(jié)合民族學材料對舞蹈圖像進行分析, 還論 及了楚文化與滇文化交融對滇中各民族樂舞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的影響; 聶乾先先生所著的 云南民族舞蹈文 集 , 以 古滇青銅器舞蹈 為副標題, 通過 7 篇短文的形式對舞蹈圖像進行了釋義; 李昆聲教授所著 云南 藝術(shù)史 , 將商至西漢時期的舞蹈分為 受商周廟堂樂舞影響的舞蹈 與 云南古代民族自創(chuàng)的舞蹈 兩 ; 黃懿陸先生所著 滇國史 概述了古滇國樂器; 蔣志 、 滇國青銅藝術(shù) 、探
類, 并發(fā)表了 云南青銅時代的音樂、 舞蹈和雜技 龍先生的 滇國探秘 秘撫仙湖
石寨山文化的新發(fā)現(xiàn) 和張增祺先生的 滇國與滇文化
尋找失去的文明 從考古學的角度介紹了古滇國舞蹈, 其中張增祺先生將舞蹈按 徒手舞 與
器具舞 兩種類型進行劃分; 王玲女士所著的 音樂圖像學與云南民族音樂圖像研究 , 將音樂圖像學的方 法運用到 古滇文化青銅器音樂圖像個案研究 中, 較為詳細地進行了論述; 王克芬教授所著的 中國舞蹈 發(fā)展史 蹈史 , 在漢代樂舞文化交流篇目中, 也論述到了古滇國樂舞; 紀蘭慰、 邱久榮主編的 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 專述了 滇人 青銅器樂舞圖像及其舞蹈 , 記錄了 10 余個舞蹈圖像, 并且綜合多位學者的觀點對 可按內(nèi)容分為祭祀舞與習俗舞兩類; 馮雙白、 王寧寧、 劉
舞蹈進行了命名; 馬薇、 馬維麗認為 古滇樂舞 曉真的 圖說中國舞蹈史
對九幅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進行描述; 謝崇安的 壯侗語族先民青銅文化藝
術(shù)研究 從壯侗語族文化的角度對其中顯現(xiàn)的 民族樂舞與節(jié)慶 進行闡述。 在已發(fā)表的論文方面, 馬曜先生的 云南民族舞蹈的傳統(tǒng)及其發(fā)展 郭凈、 金重的 先秦兩漢時期云南的民族舞蹈 論述了 滇人樂舞 的歷史價值;
收集了 19 幅青銅器舞蹈圖像, 從形式與內(nèi)容上進行了較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昆明羊甫頭墓地[ M ] .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5. 云南省文物工作隊. 云南安寧太極山古墓葬清理報告[ J] . 考古, 1965, ( 9) . 云南省文物工作隊. 楚雄萬家壩古墓群發(fā)掘報告[ J] . 考古學報, 1983, ( 3) . 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曲靖八塔臺與橫大路[ M ] . 北京: 科學出版社, 2003. 石裕祖. 云南民族舞蹈史[ M ] . 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 2006. 李昆聲. 云南藝術(shù)史[ M ] . 昆明: 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 2006. 李昆聲. 云南青銅時代的音樂、 舞蹈和雜技[ M ] / / 云南考古學論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黃懿陸. 滇國史[ M ]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 張增祺. 滇國與滇文化[ M ] . 昆明: 云南美術(shù)出版社, 1997. 張增祺. 滇國青銅藝術(shù)[ M ]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 王克芬. 中國舞蹈發(fā)展史[ M ]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紀蘭慰, 邱久榮. 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史[ M ] .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8. 馬薇, 馬維麗. 中國少數(shù)民族舞蹈發(fā)展史[ M ] . 北京: 人民音樂出版社, 2002. 馮雙白, 王寧寧, 劉曉真. 圖說中國舞蹈史[ M ]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1. 馬曜. 云南民族舞蹈的傳統(tǒng)及其發(fā)展[ M ] / / 云南民族藝術(shù)研究所. 云南民族舞蹈論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郭凈, 金重. 先秦兩漢時期云南的民族舞蹈[ M ] / / 云南民族藝術(shù)研究所. 云南民族舞蹈論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49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為詳盡的撰述, 這無疑是古滇國舞蹈藝術(shù)研究的一大貢獻, 遺憾的是, 由于研究時間較早, 新的考古發(fā)掘報 告內(nèi)容未能收集整理, 文中的一些判斷還需斟酌; 楊德鋆先生在 南方古代民族樂舞名謂選釋 中探討了 銅鼓舞 、舞盤 、舞干 , 其中對 文物記錄的銅鼓舞 進行了分類; 吳開婉女士的 從云南青銅樂舞看 滇 人 的審美意識 在描繪和解釋舞蹈圖像本身的同時, 通過舞姿造型、 舞蹈隊形探討了 滇人 的審美意
識, 并將其歸納為三方面, 使研究具有文化深度, 其撰寫的另一篇 試探滇人祭祀樂舞 認為石寨山銅器圖 飾和青銅俑表現(xiàn)的銅鼓舞、 葫蘆笙舞, 較多是當時農(nóng)業(yè)祭祀時的樂舞實錄; 肖明華的 揭開塵封之謎: 滇國 的社會風貌 按照 文獻中記載的商周舞蹈遺風 將舞蹈分類概述; 汪寧生教授的 試論石寨山文化 毅敏的 、 楊
滇人 舞蹈 從識圖的角度對古滇國舞蹈風格進行總體概述; 詹七一、 吳曉梅 云南青銅樂器及其 對樂器進行了分類, 并從樂器的角度對舞蹈進行概述; 尤中教授的 滇國及其境內(nèi)外的
滇人的樂舞意趣 民族 分析。
論及了古滇國幾件具有代表性的青銅樂器; 彭長林從滇文化的族屬探討上對其中的宗教禮樂展開
從圖冊方面來看, 所含的舞蹈圖像信息不足, 重復內(nèi)容較多。主要有 古滇青銅器畫像拓片集 、 云南 李家山青銅器 、 滇國尋蹤 禮 青銅鑄成的史詩 、 古滇銅韻 凝視一個王國的背影 、 古滇王都巡
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文物精粹 。 銅鼓以及其羽人紋的專題研究 著作方面, 有李昆聲、 黃德榮的 中國與東南亞的古代銅鼓 , 這是一
部從考古學角度全面研究銅鼓的著作, 其中第四章從功能上對銅鼓文化進行論述; 有蔣廷瑜先生的 古代 銅鼓通論 , 文中對銅鼓音樂、 現(xiàn)今流傳在各民族中的銅鼓舞蹈, 以及銅鼓紋飾上的舞蹈進行了論述; 此外, 還有王大道先生的 云南銅鼓 等。 論文方面, 楊德鋆教授的 銅鼓樂舞初探 對銅鼓作為樂器的演奏方式以及銅鼓舞的跳法進行了全
面的論述, 還包括了銅鼓紋飾記錄的舞蹈, 并對代表性舞姿作了詳盡的整理和圖示。其另一篇 南方羽 舞 將 羽舞 分為全鳥形羽舞、 羽飾型羽舞、 象征性羽舞; 馮漢驥先生撰寫的 云南晉寧出土銅鼓研究 ,
認為 滇人的舞蹈, 與漢族古代的舞蹈, 可以說是大同而小異 ; 莊禮倫在 淺談古代銅鼓的樂舞圖像 中將 我國南方與東南亞古代銅鼓上的樂舞圖像進行比較分析; 李偉卿先生通過 銅鼓船紋的再探索 以船紋研 究為切入點, 闡述了銅鼓紋飾研究方法的借鑒意義; 汪寧生教授的 試論中國古代銅鼓 詳細地對銅鼓的五 種圖像進行分析; 黃德榮、 李昆聲的 銅鼓船紋考 , 通過對 祭祀船 紋、 競渡船 紋、游戲船 紋的闡述, 探 討了習俗與舞蹈的關(guān)系; 張瑛華的 石寨山型銅鼓圖象反映的歌舞種類考釋 將銅鼓上的圖像分為四類
九種, 有獨到見解, 但對舞蹈的定義較為泛化, 種類劃分的概念仍可進一步商榷; 毛昭晰在 從羽人紋看羽 人源流 中認為羽人紋最早的發(fā)源地為浙江, 是古越人, 到兩廣后溯江而上, 最后到達貴州、 云南、 四川等 地。此外, 周志清 羽人與羽人舞 、 呂小滿 鷺舞 與 鷺鼓 、 祁慶富 晉寧石寨山銅鼓朱鷺紋的文化闡
吳開婉. 從云南青銅樂舞看 滇人 的審美意識[ J] . 民族藝術(shù)研究, 1989, ( 6) . 汪寧生. 試論石寨山文化[ M ] / / 中國考古學會. 中國考古學會第一次年會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0. 詹七一, 吳曉梅. 云南青銅樂器及其滇人的樂舞意趣[ J] . 昆明大學學報, 2008, ( 2) . 尤中. 滇國及其境內(nèi)外的民族[ J ] . 思想戰(zhàn)線, 1999, ( 6) . 彭長林. 滇文化族屬再探[ M ] / / 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 百越研究. 南寧: 廣西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 2007. 楊德鋆. 銅鼓樂舞初探[ J ] . 文藝研究, 1980, ( 4) . 楊德鋆. 南方羽舞[ M ] / / 云南民族藝術(shù)研究所. 云南民族舞蹈論集.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0. 馮漢驥. 云南晉寧出土銅鼓研究[ M ] / / 馮漢驥考古學論文集.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85. 張瑛華. 石寨山型銅鼓圖象反映的歌舞種類考釋[ J] . 民族藝術(shù)研究, 1990, ( 2) .
50
彭小希: 古滇國青 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綜述
釋 、 張世銓、 旭泉 試論銅鼓上的舞蹈圖像及其與壯族舞蹈的關(guān)系 、 冷焱 銅鼓上的 羽人 舞蹈 、 王克芬 花山崖畫與銅鼓 、 云南大學 2006 級王玉華的碩士論文 古代銅鼓紋飾研究 等, 也從不同的方面對銅鼓 以及其羽人紋進行了研究。 另外, 有些論文以宗教文化為切入點對青銅器舞蹈圖像進行了分析。如, 張瑛華在 滇人青銅器巫舞 圖像析論 中將石寨山出土的 八人樂舞銅扣飾 、四人樂舞銅飾物 、四人銅舞俑 和銅鼓上的 龍舟競
渡 羽人船紋分別劃為娛神樂舞、 儺覡樂舞、 祭祖樂舞、 祈神樂舞四類, 有獨特見解, 但也僅限于個案分析。 此類文章還有吳開婉 試談滇人祭祀樂舞 、 劉弘 蜀巫與滇巫 、 易學鐘 晉寧石寨山 12 號墓貯貝器上人物 雕像考釋 等。而有一部分論文則從青銅紋飾方面入手, 對舞蹈紋飾進行了研究。如四川大學 2003 級張 彥的碩士論文 滇文化青銅器具象裝飾初步研究 、 詹七一 云南青銅紋飾中的美學意蘊 、 管麗華 云南青 銅貯備器裝飾藝術(shù)的文化解讀 等都是把舞蹈圖像納入到裝飾藝術(shù)中進行總體性研究。此外, 熊永忠 云 南葫蘆笙舞源流考 、 傣族舞蹈源流與繼承 、 吳寶蘭 西盟佤族獵頭文化與獵頭舞蹈 、 汪寧生 佤族銅鼓 等論文則從古滇國舞蹈的源流角度論述現(xiàn)今云南各民族舞蹈的發(fā)展情況。
三、 研究中尚待解決的問題
綜合目前所能收集到的論著資料來看, 對古滇國舞蹈的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 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仍缺少系統(tǒng)梳理。綜觀上述我國有關(guān)古滇國青銅舞蹈圖像研究的論著, 會發(fā)現(xiàn)考古學界學者專家的撰述占了最大分量, 舞蹈界學者的撰述相對較少。專家、 學者們對于舞蹈研究 或只作為滇文化整體研究的構(gòu)成部分而在某一章節(jié)出現(xiàn), 或把舞蹈圖像紋飾特點作為推論滇文化時代的 研究對象之一; 一些學者沒有將古滇國舞蹈充分納入到舞蹈史研究部分, 而只把其作為中國古代舞蹈史、 少數(shù)民族舞蹈文化研究的參考資料, 在舞蹈圖像的使用上也就出現(xiàn)目的性選擇, 其結(jié)果就是古滇國青銅器 舞蹈圖像資料無法得到全面的收集、 統(tǒng)計和分類, 致使許多問題不能展開, 從而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也 就缺乏系統(tǒng)性。 其次, 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的劃分標準有待進一步探討。眾多學者在論述古滇國舞蹈內(nèi)容時, 都不得不 涉及到對青銅器舞蹈圖像的分類, 而大部分學者都是先對舞蹈圖像的內(nèi)容或功能進行推論后根據(jù)其理解 的意義進行分類論述, 但是由于一個舞蹈圖像常常承載著多重涵義, 而且學者們的視角、 主觀意識與定位 又不盡相同, 這往往使得他們對圖像的理解出現(xiàn)多樣性。在這種情況下, 如果沒有明晰的分類方法, 就很 容易出現(xiàn)分類概念含混不清、 一圖多用、 互相矛盾的問題。 其三, 借用中原古代樂舞的概念對古滇國舞蹈內(nèi)容進行判斷的研究方法還需慎重?脊艑W界均一致 認為滇文化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 這點毋庸置疑, 許多學者以此類推, 將古籍文獻中對中原樂舞的描述運 用到古滇國舞蹈中, 例如: 一些學者認為青銅器舞蹈圖像中的 羽人舞 源于中原商周時期的 文舞 、 武 舞 。這種未經(jīng)舞蹈動作姿態(tài)的比較分析, 而依據(jù)文獻資料將中原樂舞中的各類型樂舞與古滇國舞蹈進行 連線對接的做法, 對于古滇國舞蹈的研究是很不利的。 其四, 對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和舞蹈文化之間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研究稍顯不足。舞蹈的產(chǎn)生、 發(fā)展和內(nèi)
張瑛華. 滇人青銅器巫舞圖像析論[ J] . 民族藝術(shù)研究, 1989, ( 2) .
51
玉溪師范學院學報
容、 形式都與社會的政治、 經(jīng)濟、 宗教緊密相關(guān), 因此依托已有的古滇國政治、 經(jīng)濟、 文化研究成果對青銅器 舞蹈圖像進行闡述, 展現(xiàn)古滇國舞蹈全貌, 這將有助于提升舞蹈圖像中的深層文化內(nèi)涵。然而, 目前在這 一問題上的研究仍處于分散狀態(tài), 大部論著對它們之間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的研究稍顯不足。 目前, 學界出現(xiàn)了一些新興的交叉學科, 例如藝術(shù)考古學、 音樂圖像學, 都涉及到了對舞蹈圖像的研 究。因此在研究方法上, 可依據(jù)考古發(fā)掘報告、 云南民族舞蹈史、 云南藝術(shù)史和相關(guān)理論研究成果, 以及大 量真實直觀的滇青銅樂舞俑、 青銅器物上鑄刻的舞蹈紋飾以及青銅樂器, 嘗試運用多學科、 跨學科的研究 方法即舞蹈學、 考古學、 圖像學、 宗教學、 民族學、 歷史學的研究方法, 從舞蹈圖像所表現(xiàn)的外在形式與內(nèi)容 為切入點進行微觀、 系統(tǒng)、 多角度的分析, 以達到大體復原古滇國舞蹈文化發(fā)展的早期歷史過程, 也為當代 云南民族舞蹈的來源提供可參考的依據(jù)。相信隨著考古學、 歷史學的不斷發(fā)展, 新的考古資料的不斷出 現(xiàn), 對滇青銅器舞蹈圖像的研究將得到進一步深化, 同時對古滇國舞蹈文化的認識也將日臻完善。
Literature Review on Dance Images Carved on Bronze from A ncient Yunnan Kingdom
PENG Xiaox i
( Scho ol of F ine A r ts, Cho ng qing U niver sity, Cho ng qing 400044) Key Words: A ncient Yunnan K ing dom; br onze w are; dance image Abstract: A r eview of the recent 50 years o f published studies show s that difficult steps have been made in the study o f dance imag es car ved o n bro nze war es fr om A ncient Y unnan K ingdom. But achiev ements ar e not o utstanding . Sy st emat ic studies ar e few and no clea r standar ds have been created to catalo gue dance imag es.
收稿日期: 2010 年 7 月 29 日
52
本文關(guān)鍵詞:古滇國青銅器舞蹈圖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772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wdlw/177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