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典型大殿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6-16 00:05
本文關鍵詞:清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典型大殿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清朝中期,藏傳佛教在漠南蒙古的傳播與發(fā)展達到鼎盛。卓索圖盟中東部作為漠南蒙古最靠近盛京的地區(qū),自古以來不僅是東北地區(qū)與關內聯(lián)系的交通要塞,還是清朝皇帝詣盛京謁陵的駐蹕處,故此地區(qū)以其特殊的地域性與政治性成為東北地區(qū)藏傳佛教圣地;趯η遄克鲌D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召廟的調研,以考察對象中現(xiàn)存較為典型的大殿為研究重點,通過剖析其內、外部空間、結構、造型、彩繪、裝飾等建筑營造要素并進行對比分析,并結合內蒙古藏傳佛教建筑空間的形態(tài)演變,討論清朝卓索圖盟中東部地區(qū)藏傳佛教召廟大殿的基本特征。本文主要從四個方面進行分析闡述。首先,從召廟所處行政區(qū)歷史、政治、人文環(huán)境和召廟建造背景開篇,比較其建造的影響因素及其對本地社會、經濟、文化、宗教等的作用,總結出實例之間及與內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寺廟建筑之間的異同點;其次,從宏觀到微觀、從整體到局部、從實際位置到精神導向,以不盡相同的建筑形式、體量大小、柱網排列及空間營造手法等方面比較了寺院整體的空間布局及大殿單體的建筑形態(tài),揭示大殿在寺院中的重要作用與意義;再次,通過對大殿造型與結構方面的對比,試分析藏傳佛教建筑在清卓索圖盟中東部地區(qū)繼承與發(fā)展演變狀況,再配以部分施工工藝做法的介紹與對比,梳理大殿之間造型與結構差異的因素以及選材施工方面的變化;最后,從建筑的彩繪和裝飾入手,討論基于地域特色的大殿細部裝飾特點,對細部元素進行提取,對比分析其所包含的宗教、民族元素,從而討論地域與民族特征對卓索圖盟中東部地區(qū)藏傳佛教大殿的風格影響,對相關認識有一定借鑒作用。文章立足另一角度,即從宏觀的寺院選址及空間布局,到微觀的構件做法及細部處理,從文中所選取的實例與內蒙古藏傳佛教寺院進行全面比較,試圖分析出卓索圖盟中東部地區(qū)藏傳佛教召廟與內蒙古藏傳佛教召廟之間關系和異同。
【關鍵詞】:卓索圖盟中東部 藏傳佛教召廟 大殿
【學位授予單位】:內蒙古工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U252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9
- 第一章 緒論9-19
- 1.1 課題來源及研究背景9-13
- 1.1.1 課題來源9
- 1.1.2 研究背景9-13
- 1.2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13-14
- 1.2.1 國內研究現(xiàn)狀13-14
- 1.2.2 國外研究現(xiàn)狀14
- 1.3 研究范圍與選例說明14-15
- 1.4 研究目的與意義15-16
- 1.4.1 研究目的15-16
- 1.4.2 研究意義16
- 1.5 研究方法16-17
- 1.6 論文內容與結構17-19
- 1.6.1 論文內容17-18
- 1.6.2 論文結構18-19
- 第二章 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召廟選址與建造背景19-30
- 2.1 佑順寺選址與背景19-22
- 2.1.1 朝陽市歷史沿革19-20
- 2.1.2 佑順寺概況20-22
- 2.2 惠寧寺選址與背景22-24
- 2.2.1 北票市歷史沿革22
- 2.2.2 惠寧寺概況22-24
- 2.3 萬祥寺選址與背景24-25
- 2.3.1 凌源市歷史沿革24-25
- 2.3.2 萬祥寺概況25
- 2.4 瑞應寺選址與背景25-28
- 2.4.1 阜新縣歷史沿革25-26
- 2.4.2 瑞應寺概況26-28
- 2.5 四個典型大殿所處召廟選址及建造背景比較28-29
- 2.6 本章小結29-30
- 第三章 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召廟布局及大殿空間形態(tài)30-51
- 3.1 佑順寺布局及大殿空間形態(tài)30-35
- 3.1.1 佑順寺建筑群布局30-31
- 3.1.2 佑順寺大殿空間形態(tài)31-35
- 3.2 惠寧寺布局及大殿空間形態(tài)35-39
- 3.2.1 惠寧寺建筑群布局35-36
- 3.2.2 惠寧寺大殿空間形態(tài)36-39
- 3.3 萬祥寺布局及大殿空間形態(tài)39-43
- 3.3.1 萬祥寺建筑群布局39-40
- 3.3.2 萬祥寺大殿空間形態(tài)40-43
- 3.4 瑞應寺布局及大殿空間形態(tài)43-48
- 3.4.1 瑞應寺建筑群布局43-45
- 3.4.2 瑞應寺大殿空間形態(tài)45-48
- 3.5 四個典型大殿所處召廟布局及大殿空間形態(tài)比較48-49
- 3.6 本章小結49-51
- 第四章 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大殿結構及造型51-68
- 4.1 佑順寺大殿結構及造型51-55
- 4.1.1 佑順寺大殿結構51-53
- 4.1.2 佑順寺大殿造型53-55
- 4.2 惠寧寺大殿結構及造型55-58
- 4.2.1 惠寧寺大殿結構55-57
- 4.2.2 惠寧寺大殿造型57-58
- 4.3 萬祥寺大殿結構及造型58-61
- 4.3.1 萬祥寺大殿結構58-60
- 4.3.2 萬祥寺大殿造型60-61
- 4.4 瑞應寺大殿結構及造型61-65
- 4.4.1 瑞應寺大殿結構61-63
- 4.4.2 瑞應寺大殿造型63-65
- 4.5 四個典型大殿結構與造型比較65
- 4.6 本章小結65-68
- 第五章 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大殿色彩及裝飾68-78
- 5.1 佑順寺大殿色彩及裝飾68-69
- 5.2 惠寧寺大殿色彩及裝飾69-71
- 5.3 萬祥寺大殿色彩及裝飾71-73
- 5.4 瑞應寺大殿色彩及裝飾73-75
- 5.5 四個典型大殿色彩與裝飾比較75
- 5.6 本章小結75-78
- 結論78-84
- 附錄84-112
- 附錄A 東三省地區(qū)調研寺廟概況表84-88
- 附錄B 清代卓索圖盟藏傳佛教召廟大殿一覽表88-95
- 附錄C 現(xiàn)存內蒙古地區(qū)藏傳佛教建筑歷史意義列表95-110
- 附錄D 文中出現(xiàn)的地圖原圖110-112
- 參考文獻112-114
- 致謝114-115
- 個人簡歷115
【相似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佳;清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典型大殿研究[D];內蒙古工業(yè)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清卓索圖盟中東部藏傳佛教典型大殿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5383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4538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