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塞種黃金藝術(shù)的多元文化因素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10-11 15:54
塞種即西方典籍中所見“Saka”,主要活動區(qū)域在中亞中北部的中心地帶,即伊犁河流域、楚河流域等地,其范圍北接南西伯利亞,東連帕米爾高原和天山山脈,西至里海和咸海,南抵錫爾河,分布在遼闊的草原、沙漠和高山之間,處于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核心地帶。塞種在中亞的鼎盛時期約在公元前8世紀—前3世紀,后迫于遷徙分散,逐漸走向沒落,最終消失于歷史的長河之中。歐亞草原民族自古就有尚金的傳統(tǒng),發(fā)展至早期鐵器時代蔚然成風,各個地區(qū)均發(fā)現(xiàn)有大量黃金制品。黃金制品作為日用的奢侈品、陪葬品和祭祀品,象征著塞種王權(quán)貴族的權(quán)力和財富。黃金藝術(shù)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個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等經(jīng)濟行為,還與軍事行為、思想意識、審美趣味、宗教信仰、外來影響等都有關(guān)系?梢哉f,黃金藝術(shù)是草原民族的一個“全息”的符號。在塞人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大量黃金制品中,除了金制首飾,還有各類裝飾人身、馬具、武器的黃金飾牌等。中亞塞種的黃金藝術(shù),以生動優(yōu)美的造型、精美別致的紋飾、豐富多樣的工藝在歐亞草原藝術(shù)中散發(fā)著自己獨特的魅力。中亞塞種活動的地理范圍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匯集之地,各種古代文明交匯于此,因而塞種文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特點,這一特點在中亞塞種的黃金藝術(shù)中有較為全面的體現(xiàn)。通過梳理塞種的歷史脈絡(luò)、地理環(huán)境、宗教信仰、考古發(fā)現(xiàn)等社會文化問題,研究塞種黃金藝術(shù)的造型、紋飾、工藝等藝術(shù)特征,以期探尋塞種黃金藝術(shù)所蘊含的多元文化因素,進而證實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學位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K86
【部分圖文】:
圖1-1亞歐大草原中部,中亞北部、南西伯利亞和阿爾泰游牧民族和青銅文化遺址略圖??(新石器時代-公元7世紀)??歐亞草原不僅擁有遼闊的草原,而且其間分布著大小不等的戈壁和荒漠,地形廣??
圖1-2歐亞大陸植被分布圖??6??
圖1-3貝希斯敦崖壁大流士一世碑銘??“Saka”(漢譯塞克、塞迦、薩迦等)一詞,最早見于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36804
【學位單位】:蘇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8
【中圖分類】:K86
【部分圖文】:
圖1-1亞歐大草原中部,中亞北部、南西伯利亞和阿爾泰游牧民族和青銅文化遺址略圖??(新石器時代-公元7世紀)??歐亞草原不僅擁有遼闊的草原,而且其間分布著大小不等的戈壁和荒漠,地形廣??
圖1-2歐亞大陸植被分布圖??6??
圖1-3貝希斯敦崖壁大流士一世碑銘??“Saka”(漢譯塞克、塞迦、薩迦等)一詞,最早見于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沈愛鳳;;楚-漢裝飾要素對西北和中亞上古各族藝術(shù)的影響[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3年01期
2 卡爾蓮·瓊斯-布雷;丁蘭蘭;;高帽:直通天國[J];草原文物;2012年01期
3 沈愛鳳;;亞歐草原野獸風格若干紋樣研究[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美術(shù)與設(shè)計版);2009年06期
4 林沄;;歐亞草原有角神獸牌飾研究[J];西域研究;2009年03期
5 馬健;;黃金制品所見中亞草原與中國早期文化交流[J];西域研究;2009年03期
6 吳妍春,王立波;西域高尖帽文化解析[J];西域研究;2004年01期
7 齊東方;中國早期金銀器研究[J];華夏考古;1999年04期
8 吳妍春,周紅;草原動物紋藝術(shù)的造型特征和美學意蘊[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9 彭樹智;一個游牧民族的興亡──古代塞人在中亞和南亞的歷史交往[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10 張廣達 ,榮新江;上古于闐的塞種居民[J];西北民族研究;1989年01期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逸林;中國早期金器的分類研究及其文化來源[D];南京大學;2016年
2 張文杰;草原動物紋樣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式及內(nèi)涵[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83680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8368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