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楊電影研究
本文關鍵詞:張楊電影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作為第六代導演中的一員,張楊或許有些另類,他關注個人藝術化的表達也關注大眾的審美心理,一直都生存在體制之外。從1997年開始到現(xiàn)在,張楊在十多年的時間里一共拍攝了七部電影作品,這些都為他迅速占領新生代導演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和同時代的第六代導演相比,張楊似乎對于都市化進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格外的關注,他對社會中的人情冷暖有著獨特的理解,能夠與廣大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這些電影作品傾注著張楊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與思考,體現(xiàn)出他對電影藝術的美好追求。張楊對于都市化進程中的表達是獨特的,他站在社會轉型期的角度,對都市空間下的家庭鏡像和社會鏡像給予了另一番描述,在張楊的電影文本中,父親形象和女性形象都有了新的突破,他們不再是被忽略或是裝飾的符號,而是在社會變奏中給予了更為寬廣和平等的話語權,從而獲得一種極具現(xiàn)代化意味的家庭鏡像。社會鏡像中,對于邊緣人物和底層人物的注視,以近似黑色幽默的方式表達,來獲得一種悲觀與溫暖并進的內心。從《愛情麻辣燙》到《飛越老人院》張楊完成了商業(yè)、個人、藝術的探索,從初期對商業(yè)與文化因素的思考與較量,到個人化的影像表達他最終尋找到了一種十分契合的電影創(chuàng)作模式,那就是在個人藝術的訴求基礎上對商業(yè)因素的可操作性,現(xiàn)實題材的不斷突圍成為其未來創(chuàng)作的延伸方向。張楊的創(chuàng)作是獨特的,不管是單線敘事下的多重表達還是多線敘事下的傳統(tǒng)表述,他對于電影敘事的嘗試是專注而努力的,筆者從影像風格與空間的轉換上對張楊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給予了填充性的描述。獨特的創(chuàng)作方式,獨特的電影文本、獨特的影像歷程凝聚成獨特的美學特征,這些方面的獨特性正是文本予以討論的內容,希望以此來彰顯張楊電影的獨特價值。如今,我國的電影已經走過了一百多個年頭,集中表現(xiàn)我國都市化進程的電影一直都舉足輕重。上個世紀末,我國開始由傳統(tǒng)社會向現(xiàn)代社會過渡,傳統(tǒng)的人倫關系與空間載體都有了明顯的變化,年輕的導演們在他們的電影中以此作為創(chuàng)作的重點。張楊導演以其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來解讀當下,在充分尊重個體自由的基礎上,實現(xiàn)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化的融合。對張楊電影的研究,則是探討都市空間下的情感與人性,這些深刻的命題意義是非常值得思考和探索的。
【關鍵詞】:張楊導演 創(chuàng)作模式 鏡像 美學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河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J90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緒論9-15
- (一)張楊及作品概述9-10
- (二)文獻綜述10-12
- (三)研究方法與價值12-15
- 一、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都市碎片15-23
- (一)家庭鏡像15-20
- 1.父親形象15-17
- 2.女性形象17-20
- (二)社會鏡像20-23
- 二、張楊創(chuàng)作歷程23-29
- (一)第一個階段:商業(yè)、文化因素的較量23-24
- (二)第二個階段:個人化的表達24-25
- (三)第三個階段:現(xiàn)實題材的突圍25-29
- 三、獨立制作模式下的創(chuàng)作29-35
- (一)雙重敘事結構模式:多重敘述與傳統(tǒng)敘事29-31
- (二)鮮明的影像風格:和諧與穩(wěn)定的色調和構圖31-32
- (三)兩種空間的自由穿梭:時尚空間與懷舊空間32-35
- 四、張楊不張揚的美學特征35-41
- (一)商業(yè)與藝術的較好融合35-37
- (二)回歸傳統(tǒng)的矛盾縫合37-38
- (三)個人生命體驗的還原38-39
- (四)跟蹤現(xiàn)實的流動性39-41
- 結論41-43
- 參考文獻43-45
- 附錄 張楊導演作品集45-47
- 致謝47-49
- 在校期間所取得的科研成果49-5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穎;;堅持與妥協(xié)——淺析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第六代導演的藝術特質[J];藝術教育;2006年03期
2 孫宜君;王建彥;;論中國第六代導演電影的敘事策略[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3 鄧公正;楊揚;;中國第六代導演創(chuàng)作風格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年08期
4 馮曉燕;;在城市邊緣行走——第六代導演的一種文化策略[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07期
5 李小斌;;第六代導演創(chuàng)作的風格特征研究[J];新聞傳播;2013年12期
6 余明;;第六代導演難趟“主流”的河[J];電影畫刊;2003年07期
7 小開;Jimmy;;中國第六代導演三人行張元婁燁余力為[J];電影文學;2001年06期
8 章杰;;中國第六代導演的青春吻語[J];電影文學;2002年12期
9 陳培湛;關于第六代導演新作的思考[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10 陳培湛;對第六代導演如何提高創(chuàng)作水準問題的探討[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孫宜君;王建彥;;論中國第六代導演電影的敘事策略[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汪開慶;;第六代導演的嬗變——從“文學”電影到“新聞”電影[A];求異與趨同——中國影視文化主體性追求與現(xiàn)代性建構: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第五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8年
3 陳培湛;;對第六代導演的期望[A];沖突·和諧:全球化與亞洲影視——第二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文集[C];2002年
4 金丹元;;挑戰(zhàn)好萊塢:對中國文化的不同想象及其縫合——關于第五、第六代導演之比較研究[A];中國與世界影視文化多樣性的現(xiàn)實與前景——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一屆年會暨第4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韓婷婷;;淺述我國電影的市場化改革與創(chuàng)作批評[A];新世紀新十年:中國影視文化的形勢、格局與趨勢——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第十三屆年會暨第六屆中國影視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唐愛明;當?shù)诹鷮а葑呦蚯芭_[N];湖北日報;2005年
2 鄭照魁;第六代導演:拒絕富貴?[N];南方日報;2006年
3 禾刀 (書評人);第六代導演的“底層”情結[N];中國圖書商報;2012年
4 商報記者 盧揚;中國第六代導演:平衡商業(yè)與藝術[N];北京商報;2012年
5 本報資深記者 邵嶺;第六代導演:未及怒放,,已經凋零?[N];文匯報;2013年
6 本報記者 李婷;第六代導演 跨欄文藝 撞線商業(yè)[N];文匯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張悅;“言微”而“義大”的“微影展”[N];中國藝術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石彤;蛻變:第六代導演閃亮登場[N];財經時報;2006年
9 韓浩月;《左右》:第六代導演終于溫暖了一次[N];東方航空報;2008年
10 唐愛明;敘事先天不足 炒作破壞口碑[N];中國婦女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正光;“以丑為美”:第六代導演的審美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婧玄;接受美學視域下的“第六代導演”電影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5年
2 劉牡丹;第六代導演電影中小人物的悲劇性[D];揚州大學;2016年
3 夏金軒;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啟蒙書寫[D];南京師范大學;2016年
4 朱琳;張楊電影研究[D];河南大學;2016年
5 藍啟紅;論第六代導演對詩意的追求[D];四川外語學院;2011年
6 鞠海彥;第六代導演的美學追求與走向[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7 梁迎梅;中國電影第六代導演的成長道路、審美特點及其他[D];蘇州大學;2006年
8 敖麗娟;中國第六代導演電影作品中女性形象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9 田穎;新世紀以來中國第六代導演的創(chuàng)作嬗變[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10 張晨光;邊緣下的建構:第六代導演作品國家形象傳播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張楊電影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716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271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