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宋代耀州窯青瓷刻花裝飾的美學特征
本文關鍵詞:淺談宋代耀州窯青瓷刻花裝飾的美學特征
【摘要】:本文重點論述耀州窯青瓷刻花工藝的裝飾藝術風格與特色,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剖析傳統(tǒng)陶瓷裝飾的工藝美術特征。宋代耀州窯青瓷的刻花裝飾,繁榮于耀州窯發(fā)展史上的頂峰時期,在傳統(tǒng)陶瓷藝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裝飾題材的多樣性、裝飾手法的特點以及裝飾圖案的時代特征,構成了我國北方青瓷以耀州窯的宋代刻花裝飾藝術為代表的獨立的風格體系。傳統(tǒng)陶瓷藝術是我們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們今天在從事陶瓷藝術創(chuàng)作理論根源和實踐依據,在現代文化日益趨同和傳統(tǒng)文化日漸危機論的大背景下,我們應當立足于民族性、地域性特色基礎,認真對待、分析和研究,運用現代藝術理念和現代科學技術等因素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服務。
【作者單位】: 西安美術學院;
【分類號】:K876.3;J527
【正文快照】: 川地區(qū)有豐富的煤炭、黏土、銅石灰石等礦物資源,礦物質中具備生產陶瓷的氧化物含量參數,為發(fā)展陶瓷產業(yè)提供了優(yōu)越的礦物資源;耀州窯以生產青瓷而著稱,制瓷所需的原料名為大黏土,又稱“矸子土”!锻倏h志》記載:“制瓷之陶土(俗名矸子,矸音干),為石炭二疊紀之一種鴿青色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萬雄飛;;遼寧阜新關山遼墓出土瓷器的窯口與年代[J];邊疆考古研究;2009年00期
2 彭善國;;試析遼境出土的陶瓷穿帶瓶[J];邊疆考古研究;2011年00期
3 李偉東;張瑋;魯曉珂;鄭乃章;羅宏杰;;中國古代兔毫黑釉瓷的組成及結構[J];建筑材料學報;2011年03期
4 馬文寬;;中國古瓷考古與研究五十年[J];考古;1999年09期
5 劉瑞;李灶新;;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2000年發(fā)掘報告[J];考古學報;2002年02期
6 邢福來;肖健一;田亞岐;張建林;;陜西南北朝隋唐及宋元明清考古五十年綜述[J];考古與文物;2008年06期
7 易立;;試論五代宋初耀州青瓷的類型與分期——以墓葬、塔基出土物為中心[J];考古與文物;2009年02期
8 楊瓊;;宋代瓷器嬰戲圖的文化內涵[J];美與時代(下半月);2008年09期
9 王小蒙;;耀州窯青瓷的美學理念及風格變遷[J];四川文物;2009年05期
10 _5gq;;宋代若干窯場多次燒造現象研究[J];上海博物館集刊;2005年0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王銳;耀州瓷藝術圖像比較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11年
2 王子怡;中日陶瓷茶器文化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3 閻飛;中原古代陶瓷窯爐實驗考古研究[D];鄭州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徐凌;中原地區(qū)五代墓葬的分期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陳永婷;唐宋時期饅頭窯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萬曉惠;北宋“斗茶”對建盞設計的影響[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4 李曉宇;宋代景德鎮(zhèn)窯和耀州窯裝飾比較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11年
5 崔瑛;非物質文化遺產視角下耀州窯制瓷工藝的保護和傳承研究[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1年
6 劉瑩;宋代耀州青瓷藝術特征及其成因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8年
7 趙春燕;試論耀州窯陶瓷裝飾紋樣的民俗風格[D];西安美術學院;2008年
8 黎英;兩宋包裝設計藝術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年
9 朱希睿;宋代陶瓷熏香爐的沿革及特征研究[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08年
10 趙磊;天津地區(qū)出土瓷器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宋伯胤;耀窯陶瓷藝術[J];文博;1999年04期
2 劉謙;耀州瓷的刻花裝飾藝術[J];裝飾;2005年10期
3 喬留邦;;耀州青瓷漫話[J];中國陶瓷;1984年05期
4 孟陶;曹金剛;;陜西陶瓷及耀州窯今昔[J];中國陶藝家;2008年02期
5 趙雅莉;耀窯宋代薰爐淺析[J];文博;1999年04期
6 ;孟樹鋒[J];收藏界;2009年11期
7 張海文,曾令可,王慧,程小蘇;青瓷的工藝特點與其藝術特色的關系[J];中國陶瓷工業(yè);2003年02期
8 謝炎午 ,曹志峰 ,馮欣;陳爐燃燒千年的窯火[J];文明;2005年09期
9 楊東晨;;明清銅川耀州窯初探[J];陶瓷研究與職業(yè)教育;1990年03期
10 劉子建,王芬;論耀州窯古陶瓷的造型與裝飾設計[J];西北輕工業(yè)學院學報;1998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葉宏明;葉國珍;;浙江青瓷文化研究[A];中國硅酸鹽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2 謝靜;;與美同行——淺談裝飾藝術的內涵[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3 王艷;藍江平;張曉燕;;中外裝飾藝術比較[A];高等學校藝術教育研究[C];2003年
4 雍振華;;略論蘇州傳統(tǒng)民居的雕繪裝飾[A];中國文物學會傳統(tǒng)建筑園林委員會第十一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5 高大偉;劉瑗;;頤和園磚雕藝術研究[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2000年
6 劉鴻武;;紫禁城建筑的石雕裝飾[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2000年
7 尹俊燕;;彩陶文化的多重裝飾藝術法則——以馬家窯彩陶為例[A];中國硅酸鹽學會陶瓷分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二)[C];2009年
8 潘魯生;;傳統(tǒng)漢字圖形裝飾[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高陽;;中國傳統(tǒng)吉祥造型與現代吉祥物設計[A];“歲寒三友——詩意的設計”——兩岸三地中國傳統(tǒng)圖形與現代視覺設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10 李亮之;華梅立;;色彩歷程——工業(yè)設計流行色主調印象[A];2001-2003中國流行色優(yōu)秀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延軍 劉天佑;耀州窯陶瓷燒制技藝[N];銅川日報;2006年
2 姜愛華;龍泉青瓷走進“彩色時代”[N];麗水日報;2008年
3 杜京;耀州青瓷的魅力[N];經濟日報;2008年
4 曹金剛;孟樹鋒作品獲“中華民族藝術珍品”獎[N];銅川日報;2008年
5 記者 王婷 見習記者 董穎 通訊員 鄢鳴 蔣雅萍;青瓷人才孵化器[N];浙江日報;2011年
6 鄢鳴邋周華俊 通訊員 王蘇珍;精美的青瓷會“唱歌”[N];麗水日報;2008年
7 鄧其鋒;龍泉青瓷創(chuàng)出以書法裝飾的瓷作[N];麗水日報;2008年
8 張小明;拓展居室空間的裝飾藝術[N];中國教育報;2000年
9 陳煒芬;從下崗工人到“酒瓶大王”[N];麗水日報;2010年
10 舒乙;田義墓的石刻裝飾藝術絕品[N];光明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6條
1 倪建林;原始裝飾藝術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2 仇春霞;西域繪畫東傳及本土化[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2年
3 黃厚石;事實與價值[D];中央美術學院;2007年
4 田歡;維吾爾族視覺藝術的族群性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5 袁宣萍;17-18世紀歐洲的中國風設計[D];蘇州大學;2005年
6 柳逸善;關于蒙古包的審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穎;解讀宜興碧玉青瓷的文化傳承[D];青島理工大學;2011年
2 吳維娜;論中國傳統(tǒng)吉祥紋樣在陶瓷裝飾中的應用[D];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2007年
3 黃瑤;裝飾藝術在繪畫中的融合[D];湖北美術學院;2008年
4 李媛莉;試論蘇州傳統(tǒng)民居木雕門窗的裝飾藝術特點[D];蘇州大學;2004年
5 李婧;清代宮廷包裝及器物裝飾藝術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6 吳偉;淺析玻璃工藝在現代裝飾藝術中的運用[D];西安美術學院;2006年
7 陸曉云;裝飾藝術符號傳承研究[D];江南大學;2008年
8 張瑞;徽州古民居木雕門窗的裝飾特色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9 胡闊;裝飾藝術與后現代主義設計的風格比較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5年
10 鄭可新;現代金屬紀念幣研究[D];清華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24941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249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