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攝影論文 >

最危險的自拍_《西南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12-07 08:38

  本文關鍵詞:個人自拍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西南大學》 2015年

個人自拍史研究

戴露  

【摘要】:自1839年攝影術被發(fā)明后,攝影作為一種新的記錄手段,人類的觀看方式被改變了。當一個機器設備可以捕捉眼前出現(xiàn)的人、事、物,使之成為永恒時,人們?yōu)檫@一切可以像鏡子一樣展現(xiàn)在面前感到驚異。通過凝結的瞬間,豐富了觀者的認知,讓其更為容易地去認識這個世界。與此同時,人們也懷著好奇走到那個神奇的鏡頭前,去探求鏡頭中所留下的自我身影,那時個人自拍攝影也就形成了。個人自拍的創(chuàng)作對象正是創(chuàng)作者自己,聽上去似乎單一,卻呈現(xiàn)出千人千面,甚至是一人千面的效果。追溯攝影的歷史,自其誕生之后,個人自拍便成為攝影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方式。它通常以一種記錄性的表現(xiàn)手法或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手段出現(xiàn)。可是,個人自拍中所呈現(xiàn)的“自戀”情結,常常使得這類攝影作品保受偏見。因此,在早期個人自拍一直游離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邊緣。直到20世紀80年代,它才漸漸的受到攝影界和學術界的關注。尤其在現(xiàn)當代,自拍攝影的地位已發(fā)生很大變化,攝影師們利用這一特殊的攝影形式探尋自我、關注自我,并借它成為身份認同與階級歸屬的利器。他們所拍攝的這類作品已在現(xiàn)代的視覺文化中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伴隨著文化的發(fā)展和科技的進步,個人自拍已經從藝術家或攝影家的圈子漸漸向社會大眾蔓延,像這樣的自拍圖像充斥著人們生活的每個角落,個人自拍成為一種勢不可擋的流行趨勢。近年來,學術界對個人自拍攝影給予關注和研究也日趨增多,相關的學術研究成果也逐漸面世。然而,從目前所掌握的資料看,這些有關信息只是細碎、零星地出現(xiàn)在一些攝影史著作、譯著、藝術刊物和學術論文上。例如,2014年的一篇碩士學位論文《對當代攝影中自拍肖像的解析》,此文以當代攝影中的自拍肖像攝影作為研究對象,但是作者僅用了文章的一小節(jié)略有提及自拍肖像的歷史,只是以歷史的角度為切入點,對自拍肖像的類型加以分類并解讀,也分析了成像過程背后的心理原因。然而對于個人自拍的歷史,正是本論文的研究重點。個人自拍的歷史是短暫的,在中國發(fā)展的時間就更加短,根據這些有限的資料,人們顯然不可能對個人自拍史形成一個整體而準確的認識。關于個人自拍的誕生、發(fā)展與變奏,以及自拍照所蘊含的主題就知之更少了。個人自拍與我們社會的總體發(fā)展相關,作為流行文化樣式,它的存在不應該被我們所忽視。這是對藝術品質對關注,更是對在當下對社會文化背景下人們對情感發(fā)展與精神需求的關注。因此,本文在這樣的研究背景下,在已有學者研究基礎上,將個人自拍作為研究對象,試圖從個人自拍發(fā)展的物質基礎即攝影技術、性別文化、心理因素這三個維度對個人自拍的歷史進行梳理,分析其發(fā)展脈絡。在個人自拍史的技術角度,從繪畫中的自畫像引出,分析自畫像和自拍像的關系。再進入攝影技術發(fā)展史,從傳統(tǒng)攝影到數碼攝影,再到時下流行的“自拍神器”如,手機、自拍相機、自拍桿等;在文化角度,以女性主義作為理論工具,試論在攝影初期,技術決定了男性作為拍攝主體,男性話語權占主導地位。隨著攝影技術和攝影教育的發(fā)展,同時在女性主義的思潮推動下,女性也逐漸成為攝影主體,主體的變化,許多優(yōu)秀的女性攝影師孕育而生。由于當代充斥著各種女性的個人自拍,但是這些自拍像似乎又在刻意的迎合男性的審美,從而提出假設,當代個人自拍攝影是否又在回歸男權?在心理角度,自古以來,“認知自我”就是難題,本文試圖運用弗洛伊德提出的“自戀”心理、拉康的“鏡像階段”以及“自我”心理對個人自拍心理進行解析。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409.1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劉如文;;當代西方女性主義電視理論特點與方法探析[J];當代電影;2006年02期

2 薛興;付景素;徐春芳;;自戀心理解讀[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11年02期

3 李麗紅;淺談攝影與繪畫[J];焦作大學學報;2002年01期

4 周菁;聶君如;;直視·剖白·超越——當代中國女性自拍攝影實踐的梳理與思考[J];前沿;2013年02期

5 劉艷;;自我建構研究的現(xiàn)狀與展望[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3期

6 張帥;;女性主義藝術中繪畫和攝影的表現(xiàn)[J];中國校外教育;2011年14期

7 鄧宏;;對拉康“鏡像階段”的一次梳理[J];中國水運(理論版);2007年08期

8 宋音希;;機械復制時代的審美視看方式——攝影與繪畫的視覺文化史考察[J];文藝爭鳴;2013年12期

9 劉寧;;攝影史的開端[J];走向世界;2013年2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林大梓;西方自畫像藝術史[D];中國美術學院;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曹昆萍;現(xiàn)代女性自拍像的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2 王潔非;攝影與繪畫的比較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年

3 王娜娜;后現(xiàn)代女性攝影家的創(chuàng)作視角[D];云南師范大學;201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彥順;妙玉新論——對妙玉的精神分析解讀[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2 周海燕;;幻美的補償[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8期

3 和麗偉;;愛與藝術的苦惱——試分析比較《諸神復活》與《道林·格雷的畫像》[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4 謝苗苗;;淺談拉康主體理論視野下大學語文課堂改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10期

5 申玉霞;;鏡像中的自我的誕生與幻滅——用鏡像理論解讀《法國中尉的女人》中的查爾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6 習麗娟;;反思青春——從基拉爾三角欲望理論看庫切《青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4期

7 馬建美;;迷失與重構——論《鼴鼠的月亮河》人物成長的自我認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1期

8 華蓉;;從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讀《欲望號街車》中布蘭奇的悲劇命運[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4期

9 黃淋;唐雪琳;;試析艾米麗的主體構建——對《獻給艾米麗的玫瑰》的一種拉康式解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10 何李新;;《三色》中的后女性主義[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毅;;“觀看”的取消——以凝視為開端的現(xiàn)代藝術[A];中央美術學院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2011年)[C];2012年

2 朱軍;;讓紀錄道說——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的語言本體論觀照[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3 張萌萌;;數字影像在數字展館中的獨特魅力[A];科學與藝術·數字時代的科學與文化傳播——2012科學與藝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4 王冬梅;;以結構主義視角解讀女油畫家的“自語式”繪畫[A];中央美術學院2012年青年藝術批評獎獲獎論文集[C];2013年

5 胡大平;;虛無·主義·Dis-play[A];“虛無主義、形而上學與資本的邏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雯;;網絡傳媒的“審丑”研究——“小月月”事件折射出的消費投射與消費欲望[A];第二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1年

7 ;視覺轉向的文化癥候[A];第三屆華中地區(qū)新聞與傳播學科研究生學術論壇獲獎論文[C];2012年

8 劉熒;;誕生于濃霧之夢的女性形象——郝思嘉[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3年年會暨海峽兩岸翻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3年

9 嚴亞;;想象與奇觀:城市視覺建構的文本轉換[A];全球本土化背景下的中國傳播能力建設——第五屆“華中地區(qū)研究生新聞傳播學術論壇”獲獎論文集[C];2014年

10 顧春花;;蜷縮于己:當代中國女性藝術的審美心理[A];江蘇省美學學會2014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梅;另一種現(xiàn)代性訴求[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偉斌;后現(xiàn)代視覺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5 付蘭梅;凝眸“過渡人”的文化臉譜[D];吉林大學;2011年

6 閆闖;制度變遷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學;2011年

7 李軍;想象性書寫與邊緣性閱讀[D];吉林大學;2011年

8 張慧子;新媒體時代公民隱私的侵害與保護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徐紅梅;民族服飾文化傳承中的圖像記錄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熊宇飛;意識的世界與主體的生成[D];暨南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石實;隱秘的參與[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學倫理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劉艷艷;人體在廣告攝影中的應用及傳播效果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4 余國靜;從盧廣作品看紀實影像特性[D];浙江農林大學;2010年

5 呂惠;秦文君少年小說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何承超;論視覺文化語境下的景觀電影[D];湘潭大學;2010年

7 黃曉輝;“美國公眾的良心”[D];湘潭大學;2010年

8 王永強;馬奈的女性主題創(chuàng)作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陸友平;人性烏托邦世界的理想構建與愛情悲劇的詩意化書寫[D];南昌大學;2010年

10 曾晶;青花元素在視覺傳達設計中的藝術探索[D];南昌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潘曉亮;;自我的劇場——女性自拍[J];電影評介;2010年22期

2 楊思杰;;女性藝術家辛迪·舍曼[J];合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3 童俊;自戀型人格障礙與邊緣型人格障礙的異同[J];上海精神醫(yī)學;2005年05期

4 高凡丁;;后現(xiàn)代藝術情境下的“視覺美”[J];美與時代(中);2010年07期

5 陳民新;;碰撞與顛覆——后現(xiàn)代藝術對傳統(tǒng)形態(tài)美術的挑戰(zhàn)[J];美術觀察;2008年06期

6 呂婧華;;女性攝影師[J];美術大觀;2008年04期

7 趙靜;張海鐘;;自戀研究進展[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7年01期

8 諾瑞柯·弗科,岳潔瓊;局部的魅力──辛迪·舍曼訪談錄[J];世界美術;1999年02期

9 陳曉任;;后現(xiàn)代思潮中的女性主義攝影[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02期

10 秦向榮;心理學中自戀理論研究述評[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4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7條

1 關曉輝;菲謝爾的寫實繪畫與現(xiàn)代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D];華南師范大學;2003年

2 孫如靜;繪畫的形而上之思[D];河南大學;2004年

3 周宇峰;西方寫實繪畫中的觀看模式初探[D];江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許靜;具象中的抽象意識[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李善陽;寫實繪畫中的抽象意味[D];中央美術學院;2005年

6 陳現(xiàn)軍;繪畫過程中的視覺經驗[D];河南大學;2005年

7 李鵬;奧基弗繪畫藝術研究[D];河南大學;2005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胡志紅;胡湉湉;;走向生態(tài)女性主義批評:生態(tài)女性主義對女性主義的生態(tài)解構與重構[J];當代文壇;2013年05期

2 崔筱溪;;澳大利亞女性主義評介[J];當代小說(下半月);2009年07期

3 邱仁宗;女性主義哲學述介[J];哲學動態(tài);2000年01期

4 劉小平;;目標的窘困與意義的迷失——對女性主義及其文學的反思[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5期

5 魏天真;自陷囹圄的女性主義[J];文藝爭鳴;2003年05期

6 董美珍;女性主義視野中的科學[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7 鄭大群;;女性主義美國學派——女性主義敘事學簡論[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王宏維;;論女性主義認識論演進中的三個基本問題[J];哲學研究;2009年07期

9 桑德拉·哈丁;都嵐嵐;;女性主義、科學和反啟蒙思想的批判[J];上海文化;2009年05期

10 李會子;;女性主義視覺下的舞蹈藝術[J];音樂生活;2010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9條

1 邢冬梅;;女性主義、客觀性與科學大戰(zhàn)[A];慶?茖W技術與辯證法創(chuàng)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暢引婷;;符號運用策略對女性主義傳播效應的影響——以父權制概念的意義闡釋為例[A];中國社會學會2007年會“社會建設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姜云飛;;“人”的概念:來自女性主義的新解[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哲學·歷史·人文學科卷)[C];2007年

4 曹劍波;;具有政治色彩的知識論:女性主義知識論[A];“西方政治哲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1年

5 賴夏菲;;《貓眼》:女性主義和量子力學的完美共鳴[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王純菲;;火鳳冰棲——中國文學女性主義倫理批評[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5-2006年度][C];2008年

7 秦坤;;從女性主義視域看郭沫若歷史劇中的性別觀[A];“走向世界的郭沫若與郭沫若研究”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4年

8 師洋洋;;閃婚的存在合理性——幾種新興視角下的注腳[A];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李靜儀;;從女性主義心理學的角度談“男女平等”的現(xiàn)實差距[A];性與性別研究(第2輯)——性別的觸角[C];2011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華南師范大學 王宏維;[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2 書評人 孟林;[N];中國圖書商報;2008年

3 本報記者劉維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劉兵;[N];中國婦女報;2013年

5 丁寧;[N];中國婦女報;2004年

6 ;[N];中國婦女報;2004年

7 小馮;[N];中國圖書商報;2004年

8 ;[N];文學報;2005年

9 肖巍;[N];學習時報;2005年

10 馬元龍;[N];中華讀書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岳麗;女性主義法學的自我反思與重構[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2 邢桂敏;1900-1981年的中東女性主義與民族主義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8年

3 朱曉映;[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樺楨;第二次浪潮之后[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5 胡傳榮;國際關系的女性主義觀照:權力、沖突與發(fā)展問題的社會性別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6 劉笑言;走向關懷[D];吉林大學;2013年

7 許慶紅;性、政治與詩歌理念[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8 陳英;性別的歷史唯物主義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9 姜子華;女性主義與現(xiàn)代文學的性別主體性敘事[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史巍;西方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現(xiàn)代性批判[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王琛;新世紀以來女性主義圖書在中國的出版及傳播要素解讀[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素欣;男性角色的缺失與存在-《小婦人》的女性主義分析[D];河北大學;2014年

3 艾亞南;《女洗手間》中女性空間的闡釋[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4 張倩;從女性主義敘事學來解讀《歡樂之家》[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5 潘才華;貝蒂·弗里丹的女性主義法學[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6 向娟;基于女性主義視角下的女性空間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7 許琪;《離岸》女性主義文體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5年

8 張富麗;中西影視劇中女性形象對比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9 戴露;個人自拍史研究[D];西南大學;2015年

10 鄧菲;女性主義視野中的中國女性音樂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5年


  本文關鍵詞:個人自拍史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20701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sheyingyishulunwen/20701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fc52***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