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柯爾克孜族當代阿肯阿依特西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柯爾克孜族當代阿肯阿依特西研究
【摘要】:阿肯阿依特西是柯爾克孜人民民間傳統(tǒng)藝術(shù)形式,其歷史悠久,體裁獨特、作品豐富。阿肯的主要才華表現(xiàn)在即興創(chuàng)作上.在對唱中,雙方歌手即興編詞,出口成章,邊彈邊唱,,一問一答,以物比興,借景發(fā)揮,用優(yōu)美的歌詞,嫻熟多變的彈奏技巧,折服對手,取悅聽眾。以答詞切題準確、語言機智幽默、演唱經(jīng)驗豐富、內(nèi)容生動有趣者取勝。它不僅是一種藝術(shù)表演,更是柯爾克孜人民生活的寫照。雖然當今社會已邁步到全球信息化高速公路,但柯爾克孜族的阿依特西藝術(shù)世代相傳,盛傳不衰,富有極強的生命力,積極適應(yīng)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需要,是柯爾克孜族傳統(tǒng)文化中的珍貴遺產(chǎn)。本文對中國柯爾克孜族阿依特西藝術(shù)進行了較為全面深入地闡述,介紹了它的概念,產(chǎn)生背景,功能,內(nèi)容以及相互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主要探討當代柯爾克孜阿依特西的特點,發(fā)展趨勢,阿肯們的學藝之路,當代阿依特西的語言特點和形式特點,阿肯們的情況等。近幾年來,隨著吉爾吉斯斯坦和哈薩克斯坦共同舉行的國際阿肯阿依特西的興旺和吉爾吉斯斯坦新一代阿肯隊伍的繁榮,刺激中國柯爾克孜族阿肯們的創(chuàng)作積極性,啟發(fā)了他們的藝術(shù)靈感。值得一提的是,這兩個民族的這種特殊的民間藝術(shù)形式在同一個平臺上融合為一體。綜上所述,中國柯爾克孜族阿肯阿依特西的國內(nèi)外條件已經(jīng)成熟,而且找到了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緒論部分主要講述選題的研究意義及阿依特西的國內(nèi)外研究情況。第一章主要論述柯爾克孜阿依特西的概念,意義和分類等。第二章主要論述阿肯的成長之路,影響阿依特西藝術(shù)的因素,阿肯們的社會地位和人民對他們的評價等。第三章主要探討當代阿依特西的特點和發(fā)展趨勢;第四章是阿依特西藝術(shù)面臨的困難和傳承保護等問題。
【關(guān)鍵詞】:柯爾克孜 阿肯阿依特西 傳承
【學位授予單位】:新疆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607
【目錄】:
- 維吾爾文摘要2-4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錄7-9
- 正文9-98
- 參考文獻98-9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建中;民間文學本體特征的再認識[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2 何煒;;密索思的呼喚:文學人類學樣本《格薩爾王》[J];當代文壇;2012年04期
3 朝戈金;尹虎彬;巴莫曲布嫫;;中國史詩傳統(tǒng):文化多樣性與民族精神的“博物館”(代序)[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0年01期
4 朝戈金;;朝向21世紀的中國史詩學[J];國際博物館(中文版);2010年01期
5 戚曉萍;;“阿歐憐兒”的程式和主題[J];甘肅社會科學;2009年04期
6 段蓮;智宇暉;;論黎族史詩《五指山傳》的敘事特征[J];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7 李友玲;曾果果;;戲劇人類學視角下的布依戲[J];貴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8 龍仙艷;;苗族古歌研究百年回眸[J];貴州社會科學;2012年09期
9 吳一文;;儀式與表演中的文化傳承——苗族古歌演述的民俗背景[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10 楊茂銳;唐皓;;“苗族賈理”的社會管理思想試論[J];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劉文江;蒲新龍;;隴西P姓家神的祭祀活動與祭祀歌[A];西北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一輯)[C];2013年
2 董曉萍;;鐘敬文與中國民間文藝學研究[A];民間文化的忠誠守望者——鐘敬文先生誕辰110周年紀念文集[C];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秋芝;口頭表演與文化闡釋[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2 李言統(tǒng);故事歌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0年
3 羅丹陽;苗族古歌傳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李旭;一個文化資本的生成與運作[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李涯;電子媒介傳播與嘉絨“達爾尕”口承教育的變遷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6 紀永貴;中國口頭文化遺產(chǎn)——董永遇仙傳說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4年
7 崔小敬;寒山及其詩研究[D];復(fù)旦大學;2004年
8 鮮益;彝族口傳史詩的語言學詩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9 楊玉成;胡爾奇:科爾沁地方傳統(tǒng)中的說唱藝人及其音樂[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10 凌郁之;走向世俗[D];復(fù)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靜;當代審美文化中的“口頭程式”現(xiàn)象淺析[D];天津師范大學;2011年
2 阿依努爾·毛吾力提;哈薩克族達斯坦的演唱與傳承[D];新疆大學;2011年
3 胡云;彝族史詩《梅葛》和《查姆》的比較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4 黃娜;“有聲音的作品”—托尼·莫里森的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周云;《密洛陀》的程式與隱喻[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6 薛濤;中國《瑪納斯》詩學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1年
7 李丹;《爵士樂》的互文性研究[D];黑龍江大學;2011年
8 聶達;形象與話語的第三類表達[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9 胡建;鄂南提琴戲音樂研究[D];武漢音樂學院;2006年
10 王紅坤;莫里森小說對黑人口頭傳統(tǒng)的藝術(shù)活用與意義[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7845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784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