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我國動畫音樂傳播民族化元素的缺失
[Abstract]:In the last century, Chinese domestic animation has witnessed a glorious period represented by works such as "Mao Tin Gong", "Three Monks", "Na Zha Nao Hai". The animation music has merged the nationalized elements of Chinese folk music and opera into the world. Since the 1990s, the nationalized elements of Chinese animation music have gradually weakened and their influence has declined. Painting music on the sprea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onnotation, and film fit, and language, sound fusion performance and other aspects of research,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lack of national elements of Chinese animation music communication performance, to find out the causes of this situation, and propose solutions.
【作者單位】: 天津師范大學音樂與影視學院;
【基金】:天津市藝術科學研究重點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F10034
【分類號】:J617.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鄭周元;;影視動畫中聲音的運用[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jīng)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8年S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習化娜;王欣欣;;淺析動畫影片音樂的作用及表現(xiàn)形式[J];電影文學;2009年13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曾憲偉;動畫音效設計的研究[D];沈陽航空工業(yè)學院;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守會;陳麗伶;;從民族審美談平面設計的民族化[J];社科縱橫;2006年07期
2 姚雪芹;;武術術語翻譯的對策研究[J];搏擊.武術科學;2007年07期
3 潘勇;;論道教在鄂西土家族地區(qū)的傳播與民族化[J];咸寧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4 鄭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流行音樂民族化文化空間探析[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年02期
5 譚麗;;佛教造像風格在中國的演變[J];大家;2010年15期
6 袁里;演唱藝術的民族化群眾化[J];人民音樂;1963年Z1期
7 邵紅菱;;探索水粉畫民族化的啟示——陳志華風景畫新作觀后[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80年02期
8 聶作平;冉莊詩歌品質散論[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9 史建華;論美聲藝術的普及[J];遼寧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10 唐龍,楊熠;中國通俗音樂民族化發(fā)展趨向芻議[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久成;;中國時尚文化傳播與和諧社會構建研究[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8年全國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2 周谷平;代妮娜;;林礪儒與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在中國的傳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3 尤殿武;;試論科技期刊與科學技術知識的傳播[A];第6屆中國科技期刊青年編輯學術研討會暨中國科技期刊的實踐經(jīng)驗與發(fā)展戰(zhàn)略論壇文集[C];2006年
4 劉文慶;;淺談傳統(tǒng)文化在現(xiàn)代包裝中的運用[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5 王賀軍;高軍;張連生;;小麥吸漿蟲隨聯(lián)合收割機跨區(qū)作業(yè)擴散傳播調查報告[A];糧食安全與植?萍紕(chuàng)新[C];2009年
6 劉敬;劉衍聰;;高校形象的塑造與傳播[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7 劉敬;劉衍聰;;高校形象的塑造與傳播[A];200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暨中國工程院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部首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8 劉東建;;解構、整合與重建——大眾傳媒時代的公民教育[A];21世紀中國公民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兩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黃平;;我所理解的設計創(chuàng)新[A];Proceedings of the 2007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Volume 1/2)[C];2007年
10 朱保平;白建華;朱煜;董太平;;利用電子顯示屏做好公共氣象信息傳播[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與應急氣象服務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蔡鋒;證監(jiān)會稽查民族化工[N];國際金融報;2002年
2 全國政協(xié)委員 吳昌順;希望大力加強“科學傳播”[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3 陳衛(wèi)星;傳播的危機[N];信息時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薛景照;民族化工被“遺棄”的前前后后[N];中國高新技術產(chǎn)業(yè)導報;2002年
5 草山;國際化與民族化[N];國際經(jīng)貿消息;2000年
6 朗訊科技中國有限公司 陳繼紅;企業(yè)內部傳播要把握好“4S”策略[N];計算機世界;2001年
7 姬永發(fā);鶴城傳播英雄效應[N];工人日報;2000年
8 記者 尹濤;證監(jiān)會通報批評民族化工[N];中國證券報;2001年
9 王寧江;給傳播艾滋病定罪[N];人民日報;2000年
10 馬洪渠 叢恒日 張軍 作者單位:威海日報社專題部;媒體要努力傳播好先進文化[N];中華新聞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磊;韓孟詩派傳播接受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馮曉華;伽羅瓦及其理論傳播史[D];西北大學;2006年
3 董說平;晚清時期日文史書在中國的翻譯與傳播[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4 陳明暉;龐加萊在中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2006年
5 孫慶華;向量理論歷史研究[D];西北大學;2006年
6 李國華;結構主義文論在中國的傳播研究[D];山東大學;2006年
7 袁媛;近代生理學在中國:1851~1926[D];上海交通大學;2006年
8 饒道慶;《紅樓夢》影視改編與傳播[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9年
9 孟遠;歌劇《白毛女》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2005年
10 李夏;抗戰(zhàn)時期延安木刻版畫民族特色研究[D];西安美術學院;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余習惠;“五四”時期湖南《大公報》副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羅艷秋;明前《木蘭詩》接受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3 馮雅姝;以圖式理論分析企業(yè)精神傳播模式[D];中國海洋大學;2005年
4 金日山;《老鼠嫁女》故事研究[D];延邊大學;2005年
5 王紅;手機流行語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6 李薇;試論3G對傳播的影響[D];武漢大學;2005年
7 楊強;服裝的媒介功能及其相應形態(tài)的開發(fā)與設計[D];東華大學;2005年
8 蘇t$;流行時裝在第四媒體中的傳播[D];東華大學;2006年
9 謝斌;兩漢圖書事業(yè)簡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10 申重實;《儒林外史》刊刻傳播及藝術說略[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956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2195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