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民族聲樂歌唱語言與豫劇唱腔之異同
本文關鍵詞: 民族聲樂 豫劇唱腔 歌唱語言 聲樂教學 出處:《音樂創(chuàng)作》2011年0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在聲樂范疇中,民族聲樂和豫劇唱腔的差異,莫過于在語言方面的不同了,主要包括技術問題和風格表現(xiàn)差異。對二者的比較分析和研究,對歌唱發(fā)聲的藝術風格以及聲音形象上的塑造都有著實際操作意義。本文就民族聲樂歌唱和豫劇唱腔在語言方面進行比較論述,進而為增強聲樂教學、實踐實效提供可能,并使聲樂研究者提供借鑒。
[Abstract]:In the category of vocal music, the difference between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Henan opera is nothing more than 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mainly including technical problems and differences in style. It is of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reate the artistic style and sound image of vocal singing.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discussion on the language between the singing of national vocal music and the singing of Henan opera, thus providing the possibility for enhancing the teaching of vocal music and practical effect. And make vocal music researcher provide reference.
【作者單位】: 鄭州師范學院音樂系;
【分類號】:J616;J617.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陳福杰;;民族聲樂歌唱語言對歌唱技術的影響[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付莉;;淺談聲樂作品的“二度創(chuàng)作”[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S1期
2 劉銘;;《林蘭香》的成書年代考論[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1期
3 呂菲;;晚明名士潘之恒的女性審美觀[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4 李磊;沙素芳;;論《琵琶記》的語言[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6期
5 黃海令;;南戲本質(zhì)我之見——兼與《試論南戲的史詩本質(zhì)》一文商榷[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9期
6 陳月培;;論豫劇用詞的特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7 賀軍玲;;談聲樂演唱與鋼琴伴奏的合作藝術[J];安康師專學報;2006年02期
8 周彥;;求新求異 顧盼得意——論李漁喜劇理論之“團圓之趣”[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9 張敏樺;;高師聲樂教學中兒童聲樂教學的思考[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馮偉;;淺談歌唱氣息[J];安順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郝延霖;;論西域散曲家作品的喜劇色彩[A];西域文學論集[C];1997年
2 楊海林;;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論音樂高考中的聲樂教學[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3 羅麗容;;明清時期昆曲在閩臺間之流播[A];海峽兩岸之閩南文化——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4 王立;;元代散曲中的負心婚變母題[A];東方叢刊(2004年第3輯 總第四十九輯)[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勝江;乾隆時期文人劇作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清慧;明代藩府刻書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韓偉;宋代樂論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4 朱夏君;20世紀昆曲研究[D];上海戲劇學院;2011年
5 儲著炎;晚明戲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6 郭迎暉;明代中后期宗教題材劇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7 張海新;張岱及其詩文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8 劉銘;李開先文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9 吳春彥;明末清初常州地區(qū)戲曲活動與創(chuàng)作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郭華瞻;民俗學視野下的祠廟建筑研究[D];天津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光強;道教曲牌音樂發(fā)展研究[D];江西財經(jīng)大學;2010年
2 秦琴;《閑情偶寄》雅俗共賞的戲曲語言論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慧;湯顯祖評《花間集》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東恩;論新時期民族聲樂的特征與發(fā)展[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郭德華;豫劇“豫東調(diào)”與“豫西調(diào)” [二八板]類唱腔的差異性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6 王宏;淺析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藝術處理[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7 潘培忠;論張堅及其《玉燕堂四種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8 沈佳佳;元雜劇青樓戲的思想特色[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慶年;岳飛戲的敘事藝術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飛燕;雖然一世為人妒,贏得千秋代汝哀[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湖;中國音樂學院、湖南省文化局聯(lián)合舉辦民族聲樂訓練班[J];中國音樂;1981年02期
2 呂吶;民族聲樂訓練班勝利結(jié)業(yè)[J];中國音樂;1981年04期
3 周大風;漫談字正腔圓[J];中國音樂;1983年01期
4 任風秋;略論我國民族聲樂藝術傳統(tǒng)的繼承和發(fā)展[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1995年01期
5 郭克儉;民族聲樂男聲的幾種演唱模式[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6 廉明子;民族聲樂藝術演唱綜合能力芻議[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02年04期
7 楊麗;淺談民族聲樂中字的演唱——兼談我教學、演唱的一些體會[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8 朱紅;;民族聲樂的特性與發(fā)展[J];藝海;2009年01期
9 彭曉玲,吳凡;戲曲板式結(jié)構與我國當代民族聲樂[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03期
10 徐占占;科學的發(fā)聲 民族的風格——王品素教授民族聲樂教學經(jīng)驗探討[J];人民音樂;1999年10期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金惠子;民族聲樂文化的優(yōu)秀傳承者——黑力[N];音樂生活報;2011年
2 晨光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聲樂的發(fā)展要堅持多樣化審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3 石惟正;我的民族聲樂觀[N];音樂周報;2000年
4 梁占峰;唱法與審美多元化[N];音樂周報;2004年
5 本報見習記者 范昕;楊學進 揚歌海上[N];文匯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黃聰 金惠子;著名聲樂教授王士魁用心傳接民族聲樂的圣火[N];音樂生活報;2010年
7 天水市歌舞團 楊濤;淺談民族聲樂與民族唱法[N];天水日報;2009年
8 本報記者 韓文;歌聲飛出山溝溝[N];榆林日報;2010年
9 金鹿;黃鐘大呂中國流[N];中國文化報;2001年
10 董艷艷 張益鳴;讓生命不“忐忑”[N];音樂周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宋祖英;我對金鐵霖民族聲樂教學理論體系的探索與實踐[D];中國音樂學院;2012年
2 原麗紅;中國歌劇與戲曲音樂創(chuàng)演關系之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年
3 張雯雯;《人民音樂》與中國當代音樂批評(1950-2010)[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4 盛雯;中國歌劇表演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寧巖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聲樂發(fā)展脈絡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郭曉芳;中國民族聲樂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粉仙;我國現(xiàn)階段民族聲樂的思考與探究[D];山西大學;2012年
4 謝菁;基于聲樂演唱的藝術美探究中國民族聲樂之“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任潔玉;從音響載體看我國20世紀80年代民族聲樂發(fā)展狀況[D];西安音樂學院;2010年
6 王佳麗;京劇與民族聲樂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7 葛靜;從我國民族聲樂教材中選析幾首優(yōu)秀曲目[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8 楊嫻靜;戲曲的咬字行腔在民族聲樂中的具體運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0年
9 秦緣;和而不同,多元并存[D];蘭州大學;2011年
10 李響;高師民族聲樂生態(tài)課堂構建策略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4972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qiyueyz/14972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