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的應用
本文關鍵詞:論“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的應用
更多相關文章: 循環(huán) 電影配樂設計 節(jié)奏 動機 和聲 蒙太奇
【摘要】: 本文通過具體的實例分析,將電影配樂置于電影綜合藝術的上下文之中,論述了電影配樂設計中對“循環(huán)”要素的應用及其產生的藝術效果。同時,本文還試圖通過對電影配樂設計本身特點的分析并結合音樂心理學的相關知識,來尋找“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存在與產生作用的原因。 全文由三個章節(jié)構成,第一章主要從固定低音、固定和聲、固定高音這三個方面概述了“循環(huán)”要素在西方傳統(tǒng)藝術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第二章是電影配樂設計中“循環(huán)”要素的分類與應用分析。在本章第一節(jié)中將電影配樂設計中的“循環(huán)”要素分為了節(jié)奏循環(huán)、動機循環(huán)、和聲循環(huán)三類,并進行了舉例說明。在第二節(jié)中以幾部影片為研究重點,并結合畫面與影片情節(jié),具體分析了“循環(huán)”要素在其配樂設計中的形態(tài)特征與產生的作用。第三章主要以電影配樂設計理論與音樂心理學為切入點,對“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存在并產生作用的原因進行了探索性的論述。
【關鍵詞】:循環(huán) 電影配樂設計 節(jié)奏 動機 和聲 蒙太奇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音樂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9
【分類號】:J617.6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7
- 第一章 “循環(huán)”要素在西方傳統(tǒng)藝術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7-14
- 第一節(jié) 帕薩卡里亞與恰空7-10
- 第二節(jié) 固定高音變奏10-14
- 第二章 電影配樂設計中“循環(huán)”要素的分類與應用分析14-63
- 第一節(jié) 電影配樂設計中“循環(huán)”要素的分類14-19
- 一、節(jié)奏循環(huán)14-15
- 二、動機循環(huán)15-16
- 三、和聲循環(huán)16-17
- 四、多種“循環(huán)”要素的結合使用17-19
- 第二節(jié) 電影配樂設計中“循環(huán)”要素的具體應用分析19-63
- 一、電影配樂設計中的基本術語與標記19-21
- 二、“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應用的實例分析21-61
- 三、持續(xù)音61-63
- 第三章 對“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存在并產生作用的原因分析63-77
- 第一節(jié) 電影配樂設計基本理論63-70
- 一、旋律設計與基本情感模式63-64
- 二、配樂設計中要考慮的因素64-66
- 三、配樂設計草圖66-70
- 第二節(jié) 對“循環(huán)”要素在電影配樂設計中存在并產生作用的音樂心理學分析70-75
- 一、聽覺生理基礎——“心理節(jié)奏”的存在70-71
- 二、對人聽音過程的音樂心理學分析71-75
- 第三節(jié) 作為配樂的音樂75-77
- 一、時間的有限性75-76
- 二、鏡頭語言的節(jié)奏性76
- 三、配樂要求的簡潔性76
- 四、配樂整體結構的需要76
- 五、力度表現(xiàn)的需要76-77
- 結論77-78
- 參考文獻78-79
- 作者后記79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智;;好萊塢科幻電影中的基督原型[J];電影評介;2006年09期
2 趙玲;“從朦朧中來,到朦朧中去”——從《牧神午后》看德彪西的藝術特征[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3 蘇文菁;小說敘述時間的空間化——電影手法對當代小說的反哺[J];外國語言文學;2004年03期
4 郭蓉;巴托克音樂的形式和特點[J];福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5 梁粵梅;論《西貝柳斯小提琴協(xié)奏曲》第一樂章的演奏[J];貴州大學學報(藝術版);2002年03期
6 張兵娟;;電視劇敘事與女性主義敘事批評[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葛姝亞;;浪漫主義藝術歌曲的內涵與發(fā)展[J];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2005年05期
8 石芳;淺論古典主義與浪漫主義時期的音樂特征[J];河西學院學報;2003年06期
9 鄒懂禮;“黑色”影像里的社會與人生——黑色電影研究[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10 楊峻峰;鋼琴二重奏教學探倪[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惠芳;;時空的“對話”——由文藝復興時代的藝術觀思考當代基礎音樂教育改革[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2 游妍麗;;透過音樂教育和大腦的關系引發(fā)出的思考[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3 杜麗麗;;音樂心理劇對流浪兒童自尊水平干預的研究[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曲寧;劉紅寧;;成就目標與表演焦慮[A];中國音樂治療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賀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樂考古學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2 覺嘎;西藏傳統(tǒng)音樂的結構形態(tài)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3 曲致正;雷格爾的復調技法探索[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4 沈壯娟;論恐怖與恐怖藝術的審美接受[D];山東大學;2006年
5 張碩果;論上海的社會主義電影文化(1949-1966)[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6 海闊;大眾傳媒與中國現(xiàn)代性[D];浙江大學;2006年
7 謝雪梅;虛構敘事中時間的分形[D];浙江大學;2006年
8 張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號詩學理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
9 呂樹梅;新中國鄉(xiāng)村電影創(chuàng)作中的理想化傾向[D];復旦大學;2007年
10 孫曉虹;歷史與女性的抒寫[D];復旦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程倩;希曼諾夫斯基鋼琴前奏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2 周天星;和聲思維在復對位寫作中的運用[D];河南大學;2003年
3 韓晉寧;布里頓的《戰(zhàn)爭安魂曲》和聲手法分析[D];山西大學;2004年
4 李穎;明清唱樂記錄的初步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5 孫陽;電影藝術卡通論[D];河北大學;2004年
6 裴佳;試論貝多芬的《迪亞貝利變奏曲》——兼談早期鍵盤變奏曲的發(fā)展[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7 馬驊;論普契尼歌劇中女性人物的性格刻畫[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8 蔡麟;論海頓音樂中的喜劇性——以海頓弦樂四重奏為例證[D];上海音樂學院;2004年
9 鄭剛;談五聲性調式和聲的和弦結構[D];山東師范大學;2004年
10 王玉環(huán);小提琴演奏藝術中的揉弦[D];河北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98096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98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