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檢視與學術(shù)反思——1949年后中國非洲音樂研究
本文關(guān)鍵詞:歷史檢視與學術(shù)反思——1949年后中國非洲音樂研究
【摘要】:本文運用文獻爬梳、歷史分析、學術(shù)批評等研究方法,對新中國非洲音樂學術(shù)研究的文獻篇目、成果特點進行較為客觀和翔實的分析評判;進而對取得成績和存在問題給予深層檢討和理性審視。作者認為,新中國非洲音樂研究實現(xiàn)了由知識概覽介紹向?qū)W術(shù)深層探索的躍遷,期待在未來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跨文化元知識話語,創(chuàng)立非洲音樂研究的學術(shù)新認知。
【作者單位】: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淮北師范大學信息學院;浙江工商大學商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非洲文化與當代發(fā)展》(10FSS002) 文化部外聯(lián)局委托課題《中非文化交流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評估與建議》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一、選題緣由中國與非洲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早在公元3世紀,魚豢所著《魏略》中就有關(guān)于非洲的記載。公元8世紀,唐人杜環(huán)(公元762年—?)到達過非洲①。盡管如此,對于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來說,非洲依然是一個遙遠的“想像”。“二戰(zhàn)”后,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共同的反帝反殖反霸斗爭愿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嚴永通;非洲的鼓[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79年02期
2 李昕;;阿金·尤巴“非洲鋼琴藝術(shù)”的創(chuàng)作道路(上)[J];音樂研究;2008年04期
3 謝佳音;;加納作曲家曼紐爾·吉瑪·拉比的鋼琴作品——《蓮花》[J];人民音樂;2010年01期
4 李昕;;克瓦本納·恩凱蒂亞《教學用曲12首》的“文化”認識與“技術(shù)”評價[J];人民音樂;2010年09期
5 李昕;黑人傳統(tǒng)音樂中的鼓文化研究[J];音樂藝術(shù)(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99年04期
6 田青;禮贊黑色──讀陳銘道《黑皮膚的感覺》[J];人民音樂;2000年07期
7 陳自明;;布隆迪的民間樂器[J];樂器;1981年04期
8 陳自明;鼓和鼓樂在黑非洲[J];樂器;2000年01期
9 陳自明;;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亞的音樂和舞蹈[J];音樂生活;2010年03期
10 陳銘道;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組織原則[J];中國音樂;1992年04期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董云;尼日利亞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吳娟;從《通話鼓》看尼日利亞當代作曲家鋼琴作品[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段曉靜;柯達伊思想與我國音樂母語教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2 杜萍;;《所羅門之歌》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5期
3 潘靜;;從《所羅門之歌》看美國黑人文化選擇的困境[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2年05期
4 趙曙光;;初探非洲黑人音樂對南北美洲音樂文化發(fā)展的影響[J];安陽工學院學報;2005年05期
5 付亮;;今日南非華人社會[J];八桂僑刊;2009年01期
6 何敏波;;非洲中國新移民淺析[J];八桂僑刊;2009年03期
7 陸楨;;1980年以來毛里求斯華商發(fā)展初探[J];八桂僑刊;2010年04期
8 賀鑒,黃小用;非洲華人教育淺探[J];比較教育研究;2001年12期
9 劉海波;;延邊朝鮮族玄琴彈撥物件“竹撥”的相關(guān)問題——與《中國音樂詞典·續(xù)編》商榷[J];北方音樂;2011年02期
10 俞菁;;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新疆高校聲樂教學思考[J];北方音樂;2011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潘華瓊;;非洲史教學的體會[A];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三十年[C];2010年
2 李安山;;新的輝煌 新的起點——評三卷本《非洲通史》[A];中國非洲史研究會三十年[C];2010年
3 楊泰峰;;影響非洲現(xiàn)代化的因素淺析[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二輯——非洲變革與發(fā)展[C];2002年
4 劉鴻武;;文化同一性認同與非洲統(tǒng)一理想[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二輯——非洲變革與發(fā)展[C];2002年
5 李安山;;非洲民族主義研究述評[A];北京大學非洲研究叢書第二輯——非洲變革與發(fā)展[C];2002年
6 張斐;;文化傳承與認同中的音樂教育[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7 李昕;;黑人傳統(tǒng)音樂中的鼓文化研究[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shù)研討會資料匯編[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聶文娟;歷史怨恨情感和規(guī)范認同:非盟與東盟人權(quán)規(guī)范的比較研究[D];外交學院;2011年
2 張曉川;從新知到常識[D];復旦大學;2011年
3 王立皓;中德大學生智慧隱含理論的跨文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4 劉奇;莫里斯·奧阿納音樂語言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1年
5 侯宇清;南非憲法法院判例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6 張闊;美國黑人早期布魯—魯斯音樂的興衰(1890-1929)[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朱慧玲;中日關(guān)系正;詠砣毡救A僑華人社會的變遷[D];廈門大學;2001年
8 何群;環(huán)境與小民族生存[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9 王柏中;兩漢國家祭祀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4年
10 姜智紅;論文明的多樣性[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林正梅;20世紀50--80年代中韓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殷婷婷;黑白世界中的自我尋找——解讀托尼·莫里森作品中的黑人身份認同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周雅婧;現(xiàn)代視唱練耳教學理念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甘湘武;中國與尼日利亞雙邊投資關(guān)系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劉瓊杰;伊斯蘭教法在非洲的移植與本土化[D];湘潭大學;2010年
6 申茜;論南非習慣婚姻法的沖突及解決[D];湘潭大學;2010年
7 朱芮萱;盲從·反叛·回歸[D];江南大學;2010年
8 孟思聰;從情感視角對《柏油孩子》中男女主人公文化身份困境的解讀[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黃娜;奧巴桑喬與尼日利亞的民族國家構(gòu)建[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高萌;黑人女性主體性的重建[D];山東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陳自明;鼓和鼓樂在黑非洲[J];樂器;2000年01期
2 張姝佳;非洲的鼓樂文化[J];樂器;2003年02期
3 張姝佳;非洲的手指琴——姆比拉[J];樂器;2003年03期
4 邱吉文;非洲鼓樂[J];引進與咨詢;2004年07期
5 董云;;理解非洲音樂[J];藝術(shù)百家;2006年02期
6 陳銘道;非洲音樂的節(jié)奏組織原則[J];中國音樂;1992年04期
7 張東曉;從黑非洲社會看音樂與社會結(jié)構(gòu)[J];中國音樂;1996年01期
8 江東;管窺尼日利亞當代音樂[J];中外文化交流;2004年02期
9 李昕;;“非洲鋼琴藝術(shù)”創(chuàng)作理論與實踐的一個側(cè)面——阿金·尤巴的鋼琴組曲《傳統(tǒng)生活情景》研究[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曹輝;;新中國60年公民道德教育的研究與反思[J];倫理學研究;2009年05期
2 沈好放;;歷史的奇跡與生命的滄!娨晞 陡瓯谀赣H》導演闡述[J];當代電視;2007年12期
3 潘文峰;;“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論汪曾祺對當代小說創(chuàng)作的反思[J];溫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4 姚寶馳;;德語正字法和漢字簡化的對比與反思[J];華章;2011年18期
5 楊杰宏;;麗江洞經(jīng)音樂傳承與變遷的調(diào)查與思考[J];民族藝術(shù)研究;2010年06期
6 寧宗一;反思與取向:中國文學史研究四十年[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3期
7 胡智龍;泯滅自我意識的精神悲劇──宋元話本愛情悲劇諸人物的心理透視[J];常德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8 李毓章;回顧與反思——對1949年以來我國西方哲學教學與研究的思考[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9 寧宗一;戲曲藝術(shù):不斷地探尋新形式——戲劇反思錄之二[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10 嚴冰;;余秋雨歷史文化散文批評鋒面的反思[J];北京社會科學;2006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志超;夏繼明;;我與新中國60年[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2 閻道彰;;我與新中國60周年[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3 王秉范;;祝賀新中國60華誕[A];我與新中國60年[C];2010年
4 王振家;;解密新中國“綠叁元”券打假史[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10年增刊總第四期[C];2010年
5 張國良;;論南京解放與新中國的建立[A];風卷紅旗過大江——紀念渡江戰(zhàn)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張良;;為了新中國,前進![A];新世紀電影表演論壇(下)——第八屆“電影表演藝術(shù)學會獎”文集[C];2001年
7 朱志敏;;新中國走向世界的歷程和經(jīng)驗[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8 詹承緒;;要重視新中國民族學史的研究[A];民族學研究第九輯[C];1990年
9 徐振華;;中國特色行政問責實踐的回顧與反思[A];“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管理體制”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第20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張繼峰;;風雨滄桑路 輝煌六十載[A];陜西省改革發(fā)展研究會2009優(yōu)秀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特約撰稿 雷賓建;新民主主義革命起點北京 通信業(yè)見證新中國雄起歷程[N];通信信息報;2009年
2 張偉;新中國首座銅冶煉廠“華麗轉(zhuǎn)身”[N];安徽經(jīng)濟報;2008年
3 記者 劉亞輝 王暉 實習生 婁曉靜;“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鄭州之春筆會”舉行[N];河南日報;2009年
4 鐘民;中國56個民族的由來[N];中國民族報;2009年
5 王意;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N];人民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孫明君;走在時間前面的人——劉長瑞[N];佳木斯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張曉敏;“文化”變遷在太原[N];山西日報;2009年
8 北京大學教授 黃g,
本文編號:128660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286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