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在法國的傳播——以來華傳教士錢德明為例
本文關(guān)鍵詞:18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在法國的傳播——以來華傳教士錢德明為例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錢德明 中國音樂文化 法國 國際傳播
【摘要】:18世紀是中國與歐洲各國文化交流的鼎盛期,而法國則是歐洲各國中與中國聯(lián)系最密切的國家。本文通過傳教士這一直接媒介和其著作等間接媒介對其在法國的傳播和產(chǎn)生的影響進行探討,闡述中國音樂文化在法國的傳播情況。以來華傳教士錢德明這一傳播者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為視角,分別從中國音樂史、中國樂律、中國樂曲這三個方面的音樂傳播內(nèi)容逐一論述?v觀錢德明在華四十余載,窺其對"他民族"由"民族偏見"到"民族認同"態(tài)度轉(zhuǎn)變的歷史性過程以及"場"對中國音樂文化的國際傳播的影響。
【作者單位】: 福建師范大學海峽兩岸文化發(fā)展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
【分類號】:J609.2
【正文快照】: 18世紀是中國與歐洲各國文化交流的鼎盛期,中國與歐洲各國彼此之間貿(mào)易往來進一步深入,歐洲盛行一種具有纖細、輕盈、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藝術(shù)美的“洛可可”①風格,這種藝術(shù)風格“成為歐洲人認識中國的一副濾鏡,通過這濾鏡把他們所看到的中國物品轉(zhuǎn)換為一幅從屬于洛可可背景下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查玲玲,高海林;《古樂經(jīng)傳》之西傳及遭遇[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5年02期
2 P.Amiot,葉燈;中國古今音樂考[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6年04期
3 錢德明;中國古今音樂考[J];南京藝術(shù)學院學報(音樂及表演版);1996年04期
4 王耀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學的“是什么”、“為什么”和“如何為”[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5 蔡浩;社會認知偏見及其對策研究[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韓雷;;構(gòu)建他者——中國圣誕文化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2 陶范;;析編輯的偏見[J];出版發(fā)行研究;2005年12期
3 陳桐生;廖霞;;中國文學對外傳播規(guī)律的思考[J];長江學術(shù);2006年02期
4 徐文堪;談早期西方傳教士與辭書編纂[J];辭書研究;2004年05期
5 崔麗芳;;殖民地時期及建國初期美國人對中國的認識[J];東方論壇;2011年01期
6 劉芳;;法國傳教士殷弘緒對中國瓷器的研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7 孫邦華;;“入鄉(xiāng)隨俗”:明清耶穌會士的文化適應政策及其現(xiàn)代意義[J];東南學術(shù);2006年06期
8 王佳娣;;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對《易經(jīng)》的譯介及索隱派的漢學研究[J];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9 閻國棟;18世紀俄國的“中國風”探源[J];俄羅斯文藝;2003年04期
10 吳艷玲;;清初宮廷葡萄牙傳教士徐日升[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羅蘇文;;近代景德鎮(zhèn)瓷業(yè)經(jīng)營環(huán)境與瓷都的演變[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2 張嘉星;;西洋傳教士閩南方言研究述略[A];論閩南文化:第三屆閩南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上)[C];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雪萌;英語世界老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泓呈;中國法:走在想象與真實之間[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崔華杰;傳教士學者與中國歷史研究[D];上海大學;2011年
4 宋桔;《語言自邇集》的文獻和語法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5 梅娜芳;墨的藝術(shù):《方氏墨譜》和《程氏墨苑》[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11年
6 孫景強;外部解構(gòu)—獨白或?qū)υ抂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陳義海;對明清之際中西異質(zhì)文化碰撞的文化思考[D];蘇州大學;2002年
8 姚興富;耶儒對話與融合[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9 費安玲;著作權(quán)的權(quán)利體系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10 董海櫻;西人漢語研究述論——16-19世紀初期[D];浙江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超;清末文字改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2 陳春曉;明末清初在華傳教士世俗生活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3 茹靚靚;明末清初天主教徒李天經(jīng)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4 朱潔瓊;大學生群體的民族刻板印象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方瑜;斯洛伐克漢語教學現(xiàn)狀調(diào)查[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周青;歐美國家的《詩經(jīng)》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澤穎;論朱宗元之天儒觀[D];寧波大學;2011年
8 朱敏;中國人仇富心理及其動機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淑文;大學生職業(yè)—年齡偏見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如明;回漢族際通婚影響因素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麗;;“中國音樂文化”在高校藝術(shù)教育中主體性地位的認知初探[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趙雷;;中國傳統(tǒng)哲學與音樂文化[J];藝術(shù)教育;2006年06期
3 李如彬;如何看待中西音樂的融合與交流——中國音樂發(fā)展之我見[J];戲劇文學;2004年04期
4 田可文;;五四運動與中國音樂的歷史詮釋[J];黃鐘(中國.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祖振聲;促進交流 發(fā)展個性[J];音樂研究;1993年01期
6 連蘋;試論中國現(xiàn)當代鋼琴音樂的創(chuàng)作取向[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1997年04期
7 韓鐘恩;;根語,別一種人文詮釋——兼及21世紀中國音樂文化前瞻[J];藝術(shù)廣角;1998年06期
8 郭中興;;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價值探析[J];河北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9 張婷婷;;中國音樂的“國際化”[J];作家;2008年06期
10 ;德國國家電視一臺來我院拍攝記錄片[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田曉寶;王冬;;淺談福列藝術(shù)歌曲的創(chuàng)作風格[A];高等黨校藝術(shù)教育理論研究與實踐[C];2002年
2 匡雅玲;;淺談“演唱風格”及其訓練[A];學校藝術(shù)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3 湯亞汀;;文化研究語境下的音樂人類學:兼論音樂人類學與音樂學的范式差異[A];2005’北京第二屆世界民族音樂學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摘要[C];2005年
4 潘照東;;論蒙元宮廷音樂及其文化藝術(shù)價值[A];論草原文化(第六輯)[C];2009年
5 汪毓和;;《新四軍歌曲》出版有感[A];鐵流6:新四軍文化工作專輯——新四軍文化工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6 苗笛;;維也納音樂文化給哈爾濱音樂的啟示與思考[A];龍江春秋——黑水文化論集之三[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法國觀眾評說中國民樂[N];中國文化報;2003年
2 本報記者 楊雪 施建玫 高雪;領(lǐng)導專家學者縱論國歌與中國音樂文化(中)[N];玉溪日報;2009年
3 記者 黃華 蔣貴友 李成生;國歌與中國音樂文化論壇在玉溪舉行[N];云南日報;2009年
4 ;一路巡演 一路掌聲[N];中國文化報;2003年
5 本報記者 刁艷;探尋中國音樂復興之途[N];音樂周報;2006年
6 房巍;《中國音樂年鑒》研討會南京舉行[N];音樂周報;2007年
7 劉新芝;吳祖強 傅庚辰當選國際音理會終身榮譽會員[N];中國藝術(shù)報;2007年
8 本報記者 刁艷;法國歌劇獵頭將來中國選材[N];音樂周報;2006年
9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 許自強;觀之明霞散綺 誦之行云流水[N];音樂生活報;2010年
10 記者 王素芳;中國音協(xié)新春聯(lián)誼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N];中國藝術(shù)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瑾;薩蒂研究:風格、技術(shù)與價值[D];上海音樂學院;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靖;法國浪漫主義時期沙龍音樂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2 殷嵐;試析圣桑音樂創(chuàng)作中新古典主義風格的萌芽[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3 武際芳;試論巴赫《法國組曲》中的舞蹈節(jié)奏在鋼琴教學中的意義[D];上海音樂學院;2008年
4 吳婭莉;法國20世紀作曲家DUTILLEUX HENRI音樂創(chuàng)作與鋼琴作品初探[D];西安音樂學院;2008年
5 趙笛;約·塞·巴赫(1685-1750)的古鋼琴藝術(shù)[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6 何青;“末日”所昭示的未來和永世[D];天津音樂學院;1998年
7 陳雯雯;法國作曲家安捷列斯的代表作《音樂會組曲》的作品特征與演奏分析[D];西安音樂學院;2007年
8 姚嘉;高雅浪漫詩與樂[D];廈門大學;2007年
9 盧乃鑫;巴洛克時期法國洛可可音樂的肇始與發(fā)展[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鄧歡歡;紀堯姆·德·馬肖的復調(diào)維勒萊研究[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1532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zqiyue/1153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