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演奏分析
發(fā)布時間:2017-10-08 16:07
本文關(guān)鍵詞: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演奏分析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維尼亞夫斯基 波蘭舞曲 小提琴 音樂形態(tài) 音樂風格 演奏技巧
【摘要】:亨雷克·維尼亞夫斯基(Henryk Wieniawski)(1835-1880),波蘭小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他是19世紀歐洲杰出的小提琴領(lǐng)域的代表人物之一,是繼帕格尼尼之后又一位在演奏、創(chuàng)作、以及擴展小提琴樂器性能以及技巧領(lǐng)域頗有建樹的藝術(shù)家,他不僅是19世紀浪漫主義時期音樂的典型代表,也是波蘭民族樂派的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波蘭民族的土壤,創(chuàng)作出的大量作品都帶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后人曾稱他為“小提琴領(lǐng)域中的肖邦”。 在維尼亞夫斯基所有的創(chuàng)作曲目當中,《D大調(diào)波蘭舞曲》是最能激動人心且富有演出效果的首推曲目,其原因是此作品中表現(xiàn)了小提琴演奏的高難度技巧。與協(xié)奏曲、奏鳴曲等作品形式相比,這首篇幅不長的波蘭舞曲展現(xiàn)了小提琴所特有的華麗與輝煌,這首曲子也可譯作《D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這需要高超的演奏技術(shù)水平來完成它,同樣演奏者也能在作品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和表現(xiàn)。這首作品采用了快速高難度的技巧樂段與濃重華麗的旋律相結(jié)合,是每一位演奏家展示實力必不可缺的演奏曲目,是經(jīng)演不衰、光彩奪目的傳世佳作。 本文對維尼亞夫斯基《D大調(diào)波蘭舞曲》通過三個方面來作分析,第一:音樂形態(tài)分析,通過這首作品的和聲織體,曲式結(jié)構(gòu),以及旋律特點,寫作手法等方面來分析,即對音樂形式的分析。第二:音樂風格分析,從整體上把握這首作品的音樂風格,包括對其思想內(nèi)容,即音響組織在展示過程中給與人們的情感體驗以及潛入其中的思想內(nèi)涵,表現(xiàn)的音樂形象進行分析。第三:演奏技巧的分析,則是對這首作品中運用到的小提琴左右手技巧進行闡釋分析。
【關(guān)鍵詞】:維尼亞夫斯基 波蘭舞曲 小提琴 音樂形態(tài) 音樂風格 演奏技巧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22.1
【目錄】: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7
- 引言7-8
- 1 維尼亞夫斯基生平簡介與《D 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概況8-11
- 1.1 維尼亞夫斯基生平簡介8-9
- 1.1.1 作為演奏家的維尼亞夫斯基8
- 1.1.2 作為演奏家的維尼亞夫斯基8-9
- 1.2 《D 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基本概況9-11
- 2 《D 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音樂形態(tài)分析11-15
- 3 《D 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音樂風格分析15-21
- 4 《D 大調(diào)華麗波蘭舞曲》演奏技法分析21-36
- 4.1 雙音技術(shù)21-25
- 4.1.1 三度雙音21-22
- 4.1.2 六度雙音22-23
- 4.1.3 八度雙音23-24
- 4.1.4 十度雙音24-25
- 4.2 換把技術(shù)25-26
- 4.3 揉弦技術(shù)26-27
- 4.4 人工泛音27-28
- 4.5 弓法相關(guān)技術(shù)28-32
- 4.5.1 連弓28-29
- 4.5.2 分弓29
- 4.5.3 跳弓29-30
- 4.5.4 連頓弓30-31
- 4.5.5 拋弓31-32
- 4.6 和弦奏法32-33
- 4.7 撥弦奏法33-34
- 4.8 演奏中的其他問題34-36
- 4.8.1 段落的起奏34
- 4.8.2 滑音的演奏34-36
- 結(jié)論36-37
- 參考文獻37-38
- 致謝38-39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39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朱耀熹;小提琴教學論著探源[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1997年02期
2 吳佳,楊九華;20世紀小提琴教育理論著述概覽[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3 司徒華城;帕格尼尼的小提琴藝術(shù)[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年02期
,本文編號:99496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994967.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