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
本文關鍵詞: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
【摘要】:方文山創(chuàng)作的“中國風”歌詞,引領了“中國風”的音樂風潮,同時在多個相關領域受到狂熱追捧,其“中國風”歌詞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音樂、文化及社會現象,但從語言學領域對其歌詞的研究還可以再深入些。 本文以方文山1999年至2010年創(chuàng)作的43首“中國風”歌詞為語料,主要運用分析綜合法、形象描述法和數據統(tǒng)計法;以音韻學,修辭學的辭格理論和風格理論,語用學的詞句選擇理論為指導,對其“中國風”歌詞語言進行詳細的闡述和分析。 “中國風”就是“三古三新(古辭賦、古文化、古旋律、新唱法、新編曲、新概念)結合的中國獨特樂種,具體應從旋律、編曲、唱腔和詞意四方面來定義:歌曲多采用“宮調式”的主旋律結合西方音樂曲風,同時在編曲上大量運用中國傳統(tǒng)樂器,再配合一定的中國民歌或戲曲唱法,其中最主要的還是歌詞,即運用仿古典詩詞或加入如拱橋、紅顏、燈芯、蹙眉等這類帶有強烈中國意蘊詞語的歌詞來表達現代人內心的情感和想法。 方文山的“中國風”歌詞主要有歌頌不渝的愛情、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和精神、反對戰(zhàn)爭期望和平、張揚年輕人的個性、抒發(fā)游子的思鄉(xiāng)情懷五種主要題材。 為了配合歌詞的主題,體現強烈的中國制造的特色,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語言特點主要有:一、語音,根據內容和情感選擇適合的韻轍,并根據故事內容發(fā)展和情感發(fā)展變化相應地變換用韻;二、詞語,力求營造一種中國意境,采用蘊含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意象的詞語和具有鮮明民族符號性質的詞語;三、句式,為使歌詞浸潤著濃濃的古典意韻,大量化用古詩句及運用變式句;四、辭格,使歌詞含蓄表達情感、不流于直白,主要運用比擬、比喻和引用三種辭格。最終形成了其“中國風”歌詞的柔婉中含深情、豪放中現雄渾和質樸中見真摯三種風格。 此外,本文還對方文山“中國風”歌詞流行的原因進行了探討,認為一是市場、受眾、創(chuàng)作者的合力推動。市場和消費者極度渴望有新鮮感又帶有中國特色的歌曲出現,此時方文山就把長期以來喜愛民族文化的創(chuàng)作理念付諸于實踐。二是明星與傳媒的推力。由于周杰倫強大的明星效應以及媒體給予了兩人創(chuàng)作的“中國風”作品正面積極的評價,促使業(yè)界和消費者越來越贊同和喜歡這種新的風格。三是音樂與歌詞的奇妙結合的推行。中式的編曲、旋律及唱腔,配上現代的西式的曲風,再加上古典化的歌詞,使“中國風”的特色發(fā)揮到極致。
【關鍵詞】:方文山 “中國風” 歌詞語言 流行成因
【學位授予單位】:湘潭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14.9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1章 引言9-15
- 1.1 “中國風”歌曲說法的由來及界定9-11
- 1.2 “中國風”歌曲歌詞的研究現狀11-13
- 1.3 研究目的、寫作思路及語料來源13-15
- 第2章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類型15-20
- 2.1 歌頌愛情15-16
- 2.2 弘揚傳統(tǒng)16-17
- 2.3 反對戰(zhàn)爭17-18
- 2.4 張揚個性18
- 2.5 思戀故鄉(xiāng)18-19
- 2.6 其他19
- 2.7 本章小結19-20
- 第3章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言語表現藝術20-36
- 3.1 語音表現藝術20-23
- 3.1.1 由情生韻20-22
- 3.1.2 以情換韻22-23
- 3.2 詞語表現藝術23-27
- 3.2.1 傳統(tǒng)文化意象詞語的運用23-25
- 3.2.2 民族符號性質詞語的運用25-27
- 3.3 句式表現藝術27-30
- 3.3.1 含蓄深遠——詩句的化用27-28
- 3.3.2 無理而妙——變式句的運用28-30
- 3.4 辭格表現藝術30-34
- 3.4.1 寓情于物——比擬31-32
- 3.4.2 以物達意——比喻32-34
- 3.4.3 借詩傳情——引用34
- 3.5 本章小結34-36
- 第4章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風格表現36-42
- 4.1 柔婉中含深情36-38
- 4.2 豪放中現雄渾38-40
- 4.3 質樸中見真摯40-41
- 4.4 本章小結41-42
- 第5章 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的流行成因42-49
- 5.1 市場、受眾與創(chuàng)作者的合力43-45
- 5.1.1 市場與受眾的需求43-44
- 5.1.2 方文山的創(chuàng)作理念44-45
- 5.2 明星和傳媒的推力45-46
- 5.2.1 周杰倫和方文山相得益彰45-46
- 5.2.2 傳媒的正面影響46
- 5.3 音樂和歌詞的奇妙結合46-48
- 5.3.1 中西結合的音樂46-48
- 5.3.2 優(yōu)美的古典化歌詞48
- 5.4 本章小結48-49
- 第6章 結論49-50
- 6.1 論文的基本觀點和創(chuàng)新之處49
- 6.2 論文的不足和展望49-50
- 參考文獻50-52
- 致謝52-53
- 攻讀碩士研究生期間公開發(fā)表的論文5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柳玉;;淺談中國風景油畫的多元化發(fā)展[J];美術大觀;2009年08期
2 ;貝爾鐘情中國風 全家吃烤鴨逛北京[J];人物畫報;2011年07期
3 ;《中國風俗通史·原始社會卷》(宋兆麟著)出版[J];農業(yè)考古;2002年01期
4 ;朝不九晚不五 周杰倫,我很忙的![J];體育世界(酷玩);2007年09期
5 Cutie;;全世界都在吹“中國風”[J];瀟灑;2008年06期
6 郭暉;;從“厚德載物”到“中國風”——談張濟海書法創(chuàng)作與收藏[J];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08年09期
7 王偉光;;說唱 民歌 中國風[J];電腦迷;2009年06期
8 晏彥;;東風再起——歐洲現代裝飾設計中的“中國風”[J];美術大觀;2009年04期
9 何葉舟;;威尼斯紅毯:別樣中國風[J];世界電影之窗;2009年10期
10 吳高園;;當代流行音樂中的“中國風”[J];長江學術;201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賀德馨;;加入WTO后中國風能發(fā)展的思考[A];加入WTO和中國科技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挑戰(zhàn)與機遇、責任和對策(上冊)[C];2002年
2 李嘉樂;劉家麒;王秉洛;;中國風景園林學科的回顧與展望[A];科技進步與學科發(fā)展——“科學技術面向新世紀”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3 黃曉鸞;;2020年中國風景園林學發(fā)展研究[A];2020年中國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研究(下)[C];2004年
4 鐘方國;;我國大型風力發(fā)電機組風輪葉片發(fā)展現狀及市場分析[A];第四屆玻璃鋼復合材料市場和技術發(fā)展高層論壇論文集[C];2010年
5 賀德馨;;錢學森與中國風能[A];錢學森技術科學思想與力學論文集[C];2001年
6 秦海巖;賀德馨;;中國風力機發(fā)展與認證[A];21世紀太陽能新技術——2003年中國太陽能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7 秦明;張坤;郭靖;;中國風電產業(yè)發(fā)展綜述[A];經濟發(fā)展方式轉變與自主創(chuàng)新——第十二屆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年會(第二卷)[C];2010年
8 高付元;;如何發(fā)揮中國風景園林的科普教育功能[A];中國植物學會植物園分會第十五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0年
9 劉濱誼;;中國風景園林規(guī)劃設計學科專業(yè)的重大轉變與對策[A];上海市風景園林學會論文專輯[C];2001年
10 胡國柱;;新花綻放中國風—中國詩歌形式成功地進入世界語之回顧[A];湖北省世界語協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羅宇凡;中國風電積蓄后勢[N];國際商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鄧心;百億熱錢狂飆中國風能產業(yè)[N];經理日報;2006年
3 本報記者 馬佳;古代拼貼現代 編結與金工并行[N];中國黃金報;2007年
4 記者 許可新;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中國風電總裝機容量年內或成世界第一[N];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
5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yè)委員會秘書長 秦海巖;中國風電主旋律[N];中國能源報;2010年
6 郭錦輝;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 中國風電業(yè)仍需“過五關”[N];中國經濟時報;2011年
7 本報記者 陸文輝;中國風電的困局與生機[N];中國電力報;2004年
8 明茜;致力遼寧風電 中國風電三次結緣申華控股[N];21世紀經濟報道;2008年
9 鐘欣;風聲水起 中國風電市場或將洗牌[N];中國貿易報;2010年
10 CUBN記者 劉杰;美國訴中國風電補貼 新能源之爭再起波瀾[N];中國聯合商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趙巖;明清西洋風繪畫研究(1579-1840)[D];東南大學;2006年
2 遲遠英;基于低碳經濟視角的中國風電產業(yè)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劉芳智;方文山“中國風”歌詞研究[D];湘潭大學;2011年
2 李洋;概念整合理論對中國風歌詞的闡釋[D];黑龍江大學;2011年
3 肖婷;青少年對流行音樂“中國風”的文化解讀[D];復旦大學;2010年
4 徐亮;“中國風”歌曲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5 亓迪;“中國風”歌詞的語言特色及文化內涵探析[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6 高菲;“中國風”流行歌曲歌詞的語言學研究[D];安徽大學;2011年
7 周美彤;“中國風”流行歌曲的教育價值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8 陳嶺;歌詞隱喻理解對聲樂教學的作用[D];南京藝術學院;2011年
9 胡繼;中國風電產業(yè)競爭力分析模型及對策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0年
10 張蓮;中國風電產業(yè)發(fā)展問題與對策[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85128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851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