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琴二重奏的演奏及其作品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2-07-19 14:16
揚琴最初傳入我國是用于戲曲和說唱藝術的伴奏;緦儆诿耖g發(fā)展的狀態(tài),當時的樂器形制小,技藝上多以單音演奏為主。表演形式則主要以說唱音樂、戲曲音樂伴奏形式為主。清末,揚琴作為獨立的樂種逐漸發(fā)展起來。同時也開始有傳統(tǒng)的演奏形式出現(xiàn)。例如: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建國以后,揚琴更是獲得了極大的進展,全國各大音樂學院揚琴專業(yè)的相繼開設及師資隊伍的培養(yǎng),使揚琴也逐漸由伴奏樂器向獨奏樂器發(fā)展,發(fā)展領域更為寬闊。在整個揚琴發(fā)展歷程中,揚琴經歷了不斷的變化,演出形式也越來越豐富。60年代后期,出現(xiàn)了一些揚琴與其他姐妹樂器組合的室內樂如胡登跳先生的《田頭練武》等,90年代后期創(chuàng)作更為多元化出現(xiàn)了更為豐富的演出形式如揚琴二重奏,三重奏,揚琴樂隊等。當代中國的揚琴已經形成一套較為獨立的體系。但揚琴二重奏的形式仍相對處于萌芽期,縱觀整個揚琴發(fā)展史,在一段時間內揚琴二重奏的發(fā)展甚至是相對停滯的狀態(tài)。近年來跟隨導師成海華副教授在揚琴舞臺藝術上進行探索。認識到了揚琴二重奏對于傳統(tǒng)民族音樂及揚琴樂器本身的發(fā)展所具有的重要意義。目前國內外對于揚琴重奏的課題資料、文獻甚為稀少,而相關揚琴二重奏的文獻討論幾乎沒有。近幾年來,...
【文章頁數(shù)】: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揚琴二重奏
第一節(jié) 合一與二元對立
第二節(jié) 動靜結合
第三節(jié) 相對與絕對、有序與無序
第二章 揚琴二重奏的模式
第一節(jié) 齊奏模式
第二節(jié) 伴奏模式
第三節(jié) 對話模式及模仿模式
第三章 揚琴二重奏的合作
第一節(jié) 精神的合作
1) 換位思考
2) 團隊精神
第二節(jié) 有聲與無聲的合作
1) 有聲合作
2) 無聲的合作
第四章 揚琴二重奏教學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揚琴二重奏中的不足之處
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雙人舞理論與創(chuàng)作技法漫談[J]. 趙蓉. 黃河之聲. 2011(10)
[2]揚琴——竹尖音樂藝術的魅力[J]. 劉浩. 樂器. 2011(01)
[3]新時代揚琴作品創(chuàng)作發(fā)展動向初探[J]. 索帥. 藝術教育. 2010(12)
[4]揚琴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J]. 張明珠. 大舞臺. 2010(11)
[5]藝術探索與實踐——論揚琴的八大技法[J]. 孫銘松. 企業(yè)研究. 2010(12)
[6]揚琴演奏藝術之韻——從音樂意象與“情、神”整合談?chuàng)P琴的表現(xiàn)力[J]. 孫倩茹. 商業(yè)文化. 2010(04)
[7]民族性與現(xiàn)代性的有機融合——姚恒璐《二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探析[J]. 薛素潔. 齊魯藝苑. 2010(02)
[8]揚琴伴奏藝術隨感[J]. 張胤. 樂器. 2010(03)
[9]絲綢之路上的揚琴(下)[J]. 周菁葆. 樂器. 2010(02)
[10]來自美國阿拉斯加的清末中國揚琴(中)[J]. 吳迪,修海林. 樂器. 2010(01)
碩士論文
[1]揚琴重奏的演奏與作品研究[D]. 祁琳.山東師范大學 2011
[2]分二為一——雙鋼琴演奏的不懈追求[D]. 李晶.遼寧師范大學 2011
[3]雙鋼琴合作與表現(xiàn)藝術[D]. 鄧青.湖南師范大學 2010
[4]揚琴與鋼琴相關問題的比較研究[D]. 方圓.中國音樂學院 2010
[5]鋼琴四手聯(lián)彈歷史源流研究[D]. 許懷真.廈門大學 2008
[6]音樂聲學在揚琴藝術中的應用[D]. 孫琦.山西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63566
【文章頁數(shù)】:71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章 揚琴二重奏
第一節(jié) 合一與二元對立
第二節(jié) 動靜結合
第三節(jié) 相對與絕對、有序與無序
第二章 揚琴二重奏的模式
第一節(jié) 齊奏模式
第二節(jié) 伴奏模式
第三節(jié) 對話模式及模仿模式
第三章 揚琴二重奏的合作
第一節(jié) 精神的合作
1) 換位思考
2) 團隊精神
第二節(jié) 有聲與無聲的合作
1) 有聲合作
2) 無聲的合作
第四章 揚琴二重奏教學的重要作用
第五章 揚琴二重奏中的不足之處
結語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雙人舞理論與創(chuàng)作技法漫談[J]. 趙蓉. 黃河之聲. 2011(10)
[2]揚琴——竹尖音樂藝術的魅力[J]. 劉浩. 樂器. 2011(01)
[3]新時代揚琴作品創(chuàng)作發(fā)展動向初探[J]. 索帥. 藝術教育. 2010(12)
[4]揚琴的傳統(tǒng)性與現(xiàn)代性[J]. 張明珠. 大舞臺. 2010(11)
[5]藝術探索與實踐——論揚琴的八大技法[J]. 孫銘松. 企業(yè)研究. 2010(12)
[6]揚琴演奏藝術之韻——從音樂意象與“情、神”整合談?chuàng)P琴的表現(xiàn)力[J]. 孫倩茹. 商業(yè)文化. 2010(04)
[7]民族性與現(xiàn)代性的有機融合——姚恒璐《二重奏》創(chuàng)作技法探析[J]. 薛素潔. 齊魯藝苑. 2010(02)
[8]揚琴伴奏藝術隨感[J]. 張胤. 樂器. 2010(03)
[9]絲綢之路上的揚琴(下)[J]. 周菁葆. 樂器. 2010(02)
[10]來自美國阿拉斯加的清末中國揚琴(中)[J]. 吳迪,修海林. 樂器. 2010(01)
碩士論文
[1]揚琴重奏的演奏與作品研究[D]. 祁琳.山東師范大學 2011
[2]分二為一——雙鋼琴演奏的不懈追求[D]. 李晶.遼寧師范大學 2011
[3]雙鋼琴合作與表現(xiàn)藝術[D]. 鄧青.湖南師范大學 2010
[4]揚琴與鋼琴相關問題的比較研究[D]. 方圓.中國音樂學院 2010
[5]鋼琴四手聯(lián)彈歷史源流研究[D]. 許懷真.廈門大學 2008
[6]音樂聲學在揚琴藝術中的應用[D]. 孫琦.山西大學 2005
本文編號:366356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366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