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哲學辨證的視角審視奏鳴曲式的發(fā)展
本文選題:奏鳴曲式 + 哲學辯證法; 參考:《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奏鳴曲式是從古典主義時期到二十世紀的音樂形式或曲式設計的最重要的原則。從哲學辯證的視角審視奏鳴曲式,筆者發(fā)現(xiàn),奏鳴曲式體現(xiàn)了哲學思維觀,比如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包括主要矛盾(主部)和次要矛盾(副部),事物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材料的展開發(fā)展變化,調(diào)式調(diào)性的對比、擴張、變化和統(tǒng)一,矛盾雙方即對立又統(tǒng)一(主部、副部、結束部),事物的發(fā)展呈螺旋式上升(呈示部、發(fā)展部、再現(xiàn)部)等,所以,奏鳴曲式能體現(xiàn)事物發(fā)展變化的整個過程,能夠體現(xiàn)事物的不同的側面,能夠體現(xiàn)作曲家對事物最為深刻、豐富的思考,能夠表現(xiàn)戲劇的、史詩般的、悲劇性的,等等復雜的文化內(nèi)容和情緒變化。在研究過程之中,筆者立足于音樂本體分析,主要針對巴洛克后期至維也納古典音樂時期的器樂作品,并通過實證研究證明了關于奏鳴曲體現(xiàn)哲學辯證觀念假設判斷。
[Abstract]:Sonata form is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 of music form or form design from classicism period to 20 th century. Examining the sonata form from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al angle,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sonata form embodies th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view. For example,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lways includes the principal contradiction (main part) and secondary contradiction (secondary part), things are always developing and changing (the development of materials, the contrast, expansion, change and unification of the mode of adjustment), The two sides of the contradiction are both opposite and unified (the main part, the secondary part, the end part, etc.),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takes on a spiral (presentation, development, reproduction), etc. Therefore, the sonata form can reflect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ings. It can reflect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things, the composer's most profound and rich thinking about things, the dramatic, epic, tragic, and so on complex cultural content and emotional change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the author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music Noumenon, mainly aimed at the instrumental music works from the late Baroque to the classical music period of Vienna, and proved the hypothesis judgment about the sonata to reflect the philosophical dialectical idea through the empirical research.
【學位授予單位】:河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14.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亦平;;弗蘭克:《可憎的獵人》[J];音樂藝術-上海音樂學院學報;1987年04期
2 米恒;;論貝多芬《第八奏鳴曲(悲愴)第一樂章》的演奏[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5期
3 楊永澤;奏鳴曲結構的三個來源[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1993年02期
4 傅星寰;《卡拉馬佐夫兄弟》奏鳴曲式結構初探[J];俄羅斯文藝;2000年03期
5 J·韋伯斯特;葉燈;;奏鳴曲式[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音樂與表演版);1993年04期
6 張熠;;奏鳴曲在交響樂中的運用——以貝多芬《第六交響曲》第一樂章為例[J];文教資料;2007年12期
7 張藝迪;;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第一樂章淺析[J];作家;2008年22期
8 錢仁平;肖斯塔科維奇《第五交響曲》音樂分析──兼論作品對奏鳴曲式的繼承與發(fā)展并與相關分析比較[J];音樂探索;1999年01期
9 石芳;;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返那狡c議[J];河西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10 馮智全;;論肖邦c小調(diào)第一鋼琴奏鳴曲的結構[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謝濱妃;;從巴洛克時期到后期浪漫派的作品看調(diào)性語言的發(fā)展[A];全國和聲復調(diào)教學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2 趙漢寧;;淺析肖邦鋼琴敘事曲作品23[A];學校藝術教育與素質(zhì)教育論壇文集[C];2004年
3 張墨研;;賦格的狂歡——葉維廉《賦格》分析[A];葉維廉詩歌創(chuàng)作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佳林;期待真正的“形式主義”[N];音樂周報;2011年
2 鄧曉雷;莫扎特弦樂嬉游曲及演奏[N];音樂周報;2008年
3 王穎;音樂曲式學良師益友[N];音樂周報;2007年
4 劉小龍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極盡完滿的“未竟之作”[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5 賀紹俊;季羨林:樸素的和諧[N];中華讀書報;2007年
6 黃曼君;火中鳳凰 紀實史詩[N];人民日報;2003年
7 劉雪楓;心靈風暴與神圣的安慰[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8 記者 孟綺;北交奏響奧運專場[N];音樂周報;2007年
9 本報記者 楊城;《侯祥麟》:用電影再現(xiàn)科技精英的生命軌跡[N];中國電影報;2007年
10 宋湘鍇;重視民間音樂的作曲家巴托克[N];音樂周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6條
1 胡藝芳;從布里頓的三部協(xié)奏曲看他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音樂手法上的融合及創(chuàng)新[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2 王旭青;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研究:語境·文本·音樂敘事[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3 蔣興忠;普羅科菲耶夫九首鋼琴奏鳴曲和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11年
4 孫紅杰;飾變·混合·解構[D];上海音樂學院;2009年
5 冶鴻德;漢斯·維爾納·亨策交響樂創(chuàng)作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6 王晶;肖斯塔科維奇晚期弦樂四重奏音樂語言與結構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宏霏;從哲學辨證的視角審視奏鳴曲式的發(fā)展[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李末;20世紀奏鳴曲式結構原則的變異[D];上海音樂學院;2010年
3 劉偉明;析貝多芬鋼琴奏鳴套曲中奏鳴曲式連接部的創(chuàng)作特點[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亞光;奏鳴曲式在浪漫主義早、中期的發(fā)展變化以及相關思考[D];武漢音樂學院;2010年
5 李菲菲;普羅科菲耶夫鋼琴奏鳴曲式結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6 任璇;套疊與循環(huán)[D];武漢音樂學院;2012年
7 張斯堯;“情感風格”與C·P·E·巴赫鍵盤樂奏鳴曲的相關性分析[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8 劉嘉優(yōu);《圣經(jīng)奏鳴曲》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2年
9 鄭霏;貝多芬中期鋼琴奏鳴曲的結構特征與演奏風格[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葛新悅;李斯特《但丁讀后感—幻想奏鳴曲》的藝術特色及演繹[D];天津音樂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96536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965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