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笛》詠嘆調《多么美麗的肖像》藝術分析
本文選題:莫扎特 + 魔笛。 參考:《青島大學》2011年碩士論文
【摘要】:《魔笛》是莫扎特最后一部歌劇作品,它綜合了喜歌劇、意大利歌劇、神話劇多種因素,廣泛運用了民間音樂素材,在德國歌劇上開辟了新紀元,標志著莫扎特的創(chuàng)作水平達到了頂峰。《多么美麗的肖像》是一首抒情性很強的愛情詠嘆調,作品演唱于第一幕第四場,充分表現(xiàn)了塔米諾在看到公主肖像時候內心活動及情感變化。 本文將以分析莫扎特歌劇《魔笛》作為切入點,以歌劇詠嘆調《多么美麗的肖像》為主要分析對象,從語言特點、音色要求、角色形象等幾個方面對詠嘆調進行藝術分析,著重講解詠嘆調音樂走向及不同歌唱家的演唱處理對比。 全文正文部分共分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論述莫扎特及其歌劇魔笛,主要包括莫扎特生平、歌劇創(chuàng)作歷程和特點、歌劇《魔笛》創(chuàng)作背景和劇情。第二部分對《多么美麗的肖像》及主人公進行分析。第三部分,對不同歌唱家的演唱從音色把握、情歌處理、舞臺形象等方面進行對比分析。
[Abstract]:"Magic Flute" is the last opera of Mozart. It combines many factors of opera, Italy opera, mythology and drama. It has widely used folk music material and opened a new era in German opera. It marks the peak of Mozart's creative level. Singing in the fourth scene of the first act shows Tamino's inner activities and emotional changes when he sees Princess portrait.
This article will take the analysis of Mozart's opera "the Magic Flut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aking the opera aria < what a beautiful portrait > as the main analysis object, and analyzes the arias from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he tone color requirements, the role image and so on, focusing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aria music and the contrast of the singing and handling of different singers.
The text part of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discusses the magic flute of Mozart and his opera, mainly including the life of Mozart, the cours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ra creation, the opera "the Magic Flute", the cre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plot. The second part of the "beautiful portrait > and the hero" analysis. Third parts, the singing of different singers from the tone, the emotion, love Song processing, stage image and other aspects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學位授予單位】:青島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1
【分類號】:J609.5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阿文興;;論音樂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師專學報;2006年01期
2 劉清明,張洋;談曲式分析的小型曲式圖示[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3期
3 李道琳;論聲樂作品的抽象因素與歌唱教學的形象化[J];滁州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4 鄧麗娟,張曉華;論音樂分析在鋼琴教學中的重要性[J];大同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5 胡郁青;美聲、民族唱法異同探微[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6 胡郁青;析杰出的意大利歌劇大師羅西尼[J];西華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7 胡郁青;20世紀西方現(xiàn)代音樂現(xiàn)象透析[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8 吳揚廷;西部音樂地方課程資源開發(fā)大有可為[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9 鄭鴻,江蕓,朱昌義;健美操音樂節(jié)奏的內在效應探析[J];福建體育科技;2000年06期
10 楊菁;伍潤華;;標題與形象的虛實處理——李斯特《塔索:哀訴與凱旋》的音樂形象分析[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孫守遷;王鑫;劉濤;湯永川;;音樂情感的語言值計算模型研究[A];2006年首屆ICT大會信息、知識、智能及其轉換理論第一次高峰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6年
2 蔡蕾;;音樂審美教育與人的和諧發(fā)展[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3 高偉;;高師鋼琴教學內涵的二維闡釋——一種基于音樂審美與文化傳承理念的解讀[A];全國高等音樂教育課程發(fā)展與教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黃漢華;抽象與原型——音樂符號論[D];暨南大學;2003年
3 高潔;中國手風琴音樂藝術發(fā)展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3年
4 秦川;中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與演奏的五度關系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5 郭克儉;豫劇演唱藝術研究[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6 侯立兵;漢魏六朝賦多維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王思琦;1978-2003年間中國城市流行音樂發(fā)展和社會文化環(huán)境互動關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8 曲致正;雷格爾的復調技法探索[D];上海音樂學院;2005年
9 易存國;樂神舞韻:華夏藝術美學精神研究[D];東南大學;2001年
10 婁文利;中國現(xiàn)代室內歌劇《命若琴弦》、《夜宴》音樂特色研究[D];中央音樂學院;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保榮;假聲在民族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價值[D];河南大學;2001年
2 程倩;希曼諾夫斯基鋼琴前奏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1年
3 徐姍娜;簡論文學和音樂的關系[D];廈門大學;2001年
4 李小戈;“軟”系統(tǒng)方法論在聲樂活動中的應用初探[D];河南大學;2002年
5 梁江歌;論中國揚琴伴奏藝術[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李潔;舒曼兩首鋼琴套曲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7 汪高原;論調式與調性的教學[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8 王小力;巴托克《第三、第四弦樂四重奏》分析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9 徐璐;美國作曲家塞繆爾·巴伯鋼琴作品創(chuàng)作技法的分析與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3年
10 高靜 ;羅西尼對歌劇戲劇性的拓展[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94150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musictheory/194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