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培拉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審美屬性研究
本文關鍵詞:坦培拉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審美屬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坦培拉 材料 技法 審美 創(chuàng)作
【摘要】:本論文是基于從JULITA班上所學到的傳統(tǒng)坦培拉繪畫制作過程而想到的一些問題和體會,希望通過對古典技法的學習、借鑒能創(chuàng)造性的結合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之中。然后闡述坦培拉繪畫的獨特審美價值。其一,繪畫材料的語言性是審美的保證,古代大師訓練有素的材料運用使作品保存得以長久,繁復的材料制作流程體現(xiàn)虔誠的宗教精神;其二,繪畫技法的表現(xiàn)性提升審美層次,用“刺孔撲粉”法來表現(xiàn)精準的素描稿,“小湖”技法涂罩土綠色來體現(xiàn)皮膚底下似有血管涌動的生動感,“三層色階”畫法來進行描繪,“排線法”用于深入刻畫。再論述當代審美需求決定審美品味。坦培拉繪畫有屬于自己獨特的藝術魅力,區(qū)別于其它繪畫形式,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只有作出改變才能順應潮流的發(fā)展。在這一背景下,坦培拉繪畫對現(xiàn)、當代繪畫的價值體現(xiàn)在趨向多元的繪畫形式,可與油畫、版畫、各類膠彩畫及綜合材料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迸發(fā)出不同的藝術火花;逐漸豐富的繪畫技法,以美國畫家羅伯特·維克力為例,不局限于傳統(tǒng),運用噴灑、點擦、刀刮的各種現(xiàn)代技法來表現(xiàn)作品的藝術品質;繪畫強調個性表達,畫家在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主觀的審美情趣,表達自我的內(nèi)心世界。最后結合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從傳統(tǒng)坦培拉繪畫的研習中汲取有益的知識經(jīng)驗,投入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中,使作品具有獨特繪畫風格,展現(xiàn)個人藝術魅力,滿足當代審美需求。
【關鍵詞】:坦培拉 材料 技法 審美 創(chuàng)作
【學位授予單位】:江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J201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引言6-8
- 一 JULITA坦培拉班上所學體會8-15
- (一)把材料審美放在首位9-13
- 1.讓支撐體成為審美基礎9-10
- 2.賦予潔白的石膏基底10
- 3.用貼金去美化載體10-13
- (二)用乳液孕育藝術生命13-15
- 二 坦培拉繪畫的獨特審美價值15-20
- (一)繪畫材料的語言性是審美的保證15-17
- (二)繪畫技法的表現(xiàn)性提升審美層次17-20
- 三 當代審美需求決定審美品味20-30
- (一)坦培拉繪畫與其它繪畫形式的比較20-23
- 1.獨特藝術魅力21-22
- 2.自身的局限性22-23
- (二)坦培拉繪畫對現(xiàn)、當代繪畫的價值23-26
- 1.趨向多元的繪畫形式23-24
- 2.逐漸豐富的繪畫技法24-25
- 3.繪畫強調個性表達25-26
- (三)個人藝術創(chuàng)作實踐26-30
- 1.繪畫題材的選擇26-28
- 2.藝術的表現(xiàn)形式28-30
- 結語30-32
- 參考文獻32-33
- 致謝33-34
- 在讀期間公開發(fā)表論文(著)及科研情況34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美國畫家格瑞格爾的鄉(xiāng)村風景畫[J];美術;2002年07期
2 章容;;美國畫家貝爾[J];外國文學;2006年06期
3 ;自然之韻——美國畫家約瑟夫·拉費爾[J];藝術探索;1999年03期
4 保羅·加利;伯恩·霍加思;;兩個美國畫家說“畫手”[J];中國校外教育(美術);2007年11期
5 略雨;心靈的自我觀照 對一美國畫家創(chuàng)作意向及作品的解讀[J];美苑;2002年01期
6 Barry Schwabsky ,略雨;色彩及其指征——美國畫家約瑟夫·莫里歐尼作品解析[J];美苑;2004年01期
7 步及;美國畫家魏斯[J];美術;1983年01期
8 L·弗雷谷;文佩琳;李嘉熙;;美國畫家傳略(選載)[J];美苑;1983年01期
9 喬納森·羅 ,陳存瑞;反映現(xiàn)實生活的美國畫家[J];世界美術;1990年02期
10 唐紹云;分解·綜合·意味——美國畫家賽湄怡教學與作品的啟示[J];美術;1993年09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本版編輯 中央美術學院博士生 王春辰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 南夷佳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程佳音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嚴濤 中國人民大學經(jīng)濟學院 楊誒;觀“美國藝術三百年”[N];中國文化報;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張欣;坦培拉繪畫的材料與技法審美屬性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6883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68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