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納比派為例解讀19世紀末繪畫空間的變化
發(fā)布時間:2020-07-27 10:52
【摘要】:研究繪畫總是繞不開空間這個重要的課題,本文共分為四個章節(jié),兩大部分來論述這個問題。文章的第一部分介紹了繪畫空間的發(fā)展概況,分析古埃及的繪畫空間是平面的、主觀的,中世紀的繪畫空間是平面的、裝飾的。從文藝復興開始直到印象派這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繪畫空間都是圍繞透視、縱深的三維立體空間而發(fā)展。到了現(xiàn)代,平面化、主觀性和裝飾性又成為繪畫空間的主要特點,而并非是空間的縱深和形象的立體。就像流行趨勢中的復古現(xiàn)象一樣。第二部分是全文的重點,這里筆者在分析納比派繪畫作品的基礎上,和與其它藝術流派作品的比較中,得出了處于19世紀末的納比派就是以平面化、主觀性、裝飾性為特征的繪畫空間改變了以往對繪畫空間縱深感的追求,這不得不說在繪畫空間發(fā)展史上是一個巨大的改變。并以這種復古的改變來闡述納比派對同時代及之后畫派的影響以及對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中的價值與意義。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205
本文編號:2771744
【學位授予單位】:西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J20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安托尼·泰拉斯,閔希文;皮埃爾·博納爾[J];世界美術;1985年02期
本文編號:27717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2771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