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女性自畫像藝術的文化場域分析——以喻紅、劉曼文、陳曦的女性自畫像作品為例
本文關鍵詞: 女性藝術 自畫像 文化場域 情感結(jié)構 鏡像理論 出處:《文化藝術研究》2016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90年代以來,部分女性藝術家在勾勒自我形象的同時往往將自我置于特定歷史背景下,揭示出其與社會環(huán)境的諸種關系。她們或是嘗試介入社會文化建構,或是以"靜觀"的方式呈現(xiàn)女性在轉(zhuǎn)型時期的遭遇狀態(tài)。這一方面表明當代女性藝術家開始有意識地借助自畫像積極參與社會實踐,另一方面驗證了90年代以來現(xiàn)實之于女性自我意識的影響與作用。其間,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條相輔相成的線索脈絡,一條是女性自畫像內(nèi)蘊的關乎歷史的時間線性軌跡,另一條則是取決于女性在當代多元現(xiàn)實鏡像中如何定位自身性別角色,進而建構自我形象的方式方法。這種女性自我與社會現(xiàn)實的互動關系于是成為探究當代文化內(nèi)在權力結(jié)構、空間場域的切入點之一。
[Abstract]:Since 90s, some female artists have often placed themselves in a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while sketching their self-image, revealing the various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m and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ey have also tried to interve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ulture. On the one hand, it indicates that contemporary female artists have begun to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social practice with the help of self-portraits. On the other hand, it verifies the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f reality on women's self-consciousness since 90s. In the meantime, we can find two clues that complement each other. One is the history of the self-portrait of the history of the linear track, the other depends on how women in the contemporary multi-reality mirror how to position their own gender roles.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female self and social reality has become one of the cut-in points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power structure and spatial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
【分類號】:J205
【正文快照】: 對于女性藝術家而言,八九十年代的文化轉(zhuǎn)型使其不再將決絕地批判男權文化作為唯一訴求,故而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不再像“85美術新潮”那般恣肆膽大,明顯弱化了帶有激進性的表達元素。與此同時,一些女性藝術家開始有意回避“女性主義”等帶有性別政治含義的字眼。1[1]但這并不意味著女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寸曉玲;;大學校園音樂文化場域探析[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07期
2 唐婷婷;;現(xiàn)代文化場域中納西民歌之變遷[J];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01期
3 張春田;孔健;;章學誠的古文師承與文化場域的交往實踐[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4 喬麗娜;;邢襄文學生成的文化場域[J];邢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5 郭威;;從基督教信仰之旅看林語堂的文化身份變遷[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06年03期
6 謝志遠;;商界小說中的“商業(yè)場域”探析[J];文藝爭鳴;2013年09期
7 丁智才;;多重文化場域中的當前文學底層書寫[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8 徐秀慧;戰(zhàn)后初期臺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5年03期
9 關紀新;;多重文化場域中的老舍[J];滿語研究;2007年02期
10 梅家玲;;夏濟安、《文學雜志》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志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J];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林于弘;;2011臺灣詩壇世代與場域之關系研究——兼論中生代詩人之定位[A];“中生代與新世紀詩壇的新格局——兩岸四地第五屆當代詩學論壇”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趙勇 整理;研究文化建設 實現(xiàn)文論創(chuàng)新[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劉會貴;基礎教育名師職業(yè)幸福的文化場域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彭陳濤;中國文化場域中漢語網(wǎng)絡新詞英譯現(xiàn)象研究[D];湖南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45257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ihuayishu/145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