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北龍崗地區(qū)新仙女木事件以來植被動態(tài)對氣候變化的響應
發(fā)布時間:2022-12-22 23:23
中國東北地區(qū)廣泛分布的湖沼沉積物為恢復和重建該區(qū)晚第四紀以來的古氣候和古植被演化提供了非常優(yōu)良的地質材料。過去幾十年間,國內外學者利用本區(qū)的湖泊、沼澤沉積物中的不同代用指標,重建了該區(qū)晚第四紀以來的古環(huán)境演化和植被變遷,極大地豐富了我們對該區(qū)域氣候歷史和植被變化的了解和認識。其中,龍崗地區(qū)由于集中了東北地區(qū)瑪珥湖和較長時間序列的泥炭地而備受國內外學者關注。盡管前人已經在該區(qū)開展了大量的、多角度、高精度的研究工作,當前學界對于該區(qū)域的古氣候變化歷史,尤其是古降水變化格局尚存在較大爭議。新仙女木事件是末次冰消期向全新世轉換的關鍵節(jié)點,深入探討新仙女木事件以來龍崗地區(qū)的古植被和古氣候變化歷史,對于了解東北地區(qū)乃至東亞季風區(qū)北部冰消期以來的環(huán)境演變及驅動機制具有重要作用。論文選取位于中國東北龍崗地區(qū)的孤山屯泥炭地,通過對孤山屯泥炭地兩個連續(xù)泥炭剖面進行高分辨率的AMS14C定年,利用剖面中孢粉、炭屑、穩(wěn)定碳氮同位素、分子生物標志物及其單體碳同位素、元素地球化學組成等多個古植被和古環(huán)境代用指標,恢復和重建了孤山屯地區(qū)13 ka以來的古植被、古氣候以及泥炭沼澤的發(fā)育演化歷史。...
【文章頁數】:13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東北地區(qū)基于湖泊沉積物和泥炭記錄的晚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空間分布圖
東北地區(qū)四海龍灣、月亮湖和五大連池地區(qū)南格拉球山天池地理位置(a)及喬灌木花粉總含量對比圖(b). Figure 1-5. Location and tree pollen percentages of three different 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Lake
孤山屯泥炭地地理位置與區(qū)域特征:A.孤山屯泥炭地地理位置與區(qū)域大氣環(huán)流特征;B.孤山屯泥炭鉆孔取樣位置;C.吉林省輝南氣象站多年來月平均氣候特征(19812010年均值).數據來自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Figure2-1.Investigationareaandthesamplingsite.(A)LocationoftheGushantunpeatlandan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石筍古氣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程海,張海偉,趙景耀,李瀚瑛,寧有豐,Gayatri KATHAYAT.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9(10)
[2]中全新世以來大興安嶺中段紅水泡泥炭地硅藻組合記錄的古環(huán)境演化[J]. 李夢真,介冬梅,李楠楠,宋麗娜,宗雅卓,楊月.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9(02)
[3]全新世東北地區(qū)沼澤濕地演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J]. 高傳宇,邢偉,劉漢向,王春玲,韓冬雪,王國平. 第四紀研究. 2018 (04)
[4]中國瑪珥湖及其研究意義[J]. 儲國強,劉嘉麒. 巖石學報. 2018(01)
[5]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演化的多尺度周期變化及其可能機制探討[J]. 張志平,黃偉,陳建徽,劉建寶,魏海濤,陳發(fā)虎. 第四紀研究. 2017 (03)
[6]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最強盛期出現在何時?——兼論中國南方石筍氧同位素的古氣候意義[J]. 陳建徽,饒志國,劉建寶,黃偉,FENG Song,董廣輝,胡玉,許清海,陳發(fā)虎.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6(11)
[7]過去2萬年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影響與適應任務群研究進展[J]. 郭正堂,任小波,呂厚遠,高星,劉武,吳海斌,張春霞,張健平.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6(01)
[8]東北哈尼泥炭記錄的早全新世長白山火山噴發(fā)及其古氣候意義[J]. 黃庭,程勝高,肖河,毛緒美,胡忠霞,周瑩. 第四紀研究. 2015 (06)
[9]基于3種不同類型的炭屑數據定量重建大興安嶺火歷史的結果對比[J]. 徐鑫,李宜垠. 第四紀研究. 2015 (04)
[10]東北地區(qū)五大連池湖相沉積物正構烷烴和單體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植被意義[J]. 汪亙,王永莉,孟培,王自翔,孫則朋,楊輝,鞏俊成,張虹,吳應琴,王有孝. 第四紀研究. 2015 (04)
碩士論文
[1]吉林龍崗地區(qū)第四紀火山噴發(fā)序列及災害預警研究[D]. 趙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6
本文編號:3724250
【文章頁數】:133 頁
【學位級別】:博士
【部分圖文】:
東北地區(qū)基于湖泊沉積物和泥炭記錄的晚第四紀古氣候研究空間分布圖
東北地區(qū)四海龍灣、月亮湖和五大連池地區(qū)南格拉球山天池地理位置(a)及喬灌木花粉總含量對比圖(b). Figure 1-5. Location and tree pollen percentages of three different lacustrine sediments from Lake
孤山屯泥炭地地理位置與區(qū)域特征:A.孤山屯泥炭地地理位置與區(qū)域大氣環(huán)流特征;B.孤山屯泥炭鉆孔取樣位置;C.吉林省輝南氣象站多年來月平均氣候特征(19812010年均值).數據來自于中國氣象數據網(http://data.cma.cn/).Figure2-1.Investigationareaandthesamplingsite.(A)LocationoftheGushantunpeatlandand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中國石筍古氣候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 程海,張海偉,趙景耀,李瀚瑛,寧有豐,Gayatri KATHAYAT.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9(10)
[2]中全新世以來大興安嶺中段紅水泡泥炭地硅藻組合記錄的古環(huán)境演化[J]. 李夢真,介冬梅,李楠楠,宋麗娜,宗雅卓,楊月. 微體古生物學報. 2019(02)
[3]全新世東北地區(qū)沼澤濕地演化對全球變化的響應[J]. 高傳宇,邢偉,劉漢向,王春玲,韓冬雪,王國平. 第四紀研究. 2018 (04)
[4]中國瑪珥湖及其研究意義[J]. 儲國強,劉嘉麒. 巖石學報. 2018(01)
[5]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演化的多尺度周期變化及其可能機制探討[J]. 張志平,黃偉,陳建徽,劉建寶,魏海濤,陳發(fā)虎. 第四紀研究. 2017 (03)
[6]全新世東亞夏季風最強盛期出現在何時?——兼論中國南方石筍氧同位素的古氣候意義[J]. 陳建徽,饒志國,劉建寶,黃偉,FENG Song,董廣輝,胡玉,許清海,陳發(fā)虎. 中國科學:地球科學. 2016(11)
[7]過去2萬年以來氣候變化的影響與人類適應——中國科學院戰(zhàn)略性先導科技專項“應對氣候變化的碳收支認證及相關問題”之影響與適應任務群研究進展[J]. 郭正堂,任小波,呂厚遠,高星,劉武,吳海斌,張春霞,張健平. 中國科學院院刊. 2016(01)
[8]東北哈尼泥炭記錄的早全新世長白山火山噴發(fā)及其古氣候意義[J]. 黃庭,程勝高,肖河,毛緒美,胡忠霞,周瑩. 第四紀研究. 2015 (06)
[9]基于3種不同類型的炭屑數據定量重建大興安嶺火歷史的結果對比[J]. 徐鑫,李宜垠. 第四紀研究. 2015 (04)
[10]東北地區(qū)五大連池湖相沉積物正構烷烴和單體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植被意義[J]. 汪亙,王永莉,孟培,王自翔,孫則朋,楊輝,鞏俊成,張虹,吳應琴,王有孝. 第四紀研究. 2015 (04)
碩士論文
[1]吉林龍崗地區(qū)第四紀火山噴發(fā)序列及災害預警研究[D]. 趙波.中國地質大學(北京) 2006
本文編號:37242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uanjingshejilunwen/372425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