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賦《詩》規(guī)則及其成因
本文關(guān)鍵詞:春秋賦《詩》規(guī)則及其成因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春秋賦《詩》 斷章取義 詩旨共識 賦篇取首 賦詩不刺
【摘要】:匯總《左傳》《國語》所載春秋人在28次賦《詩》活動中所涉71篇《詩經(jīng)》詩句,可分析出春秋人賦《詩》的"斷章取義"、"詩旨共識"、"賦篇取首"、"賦詩不刺"四大規(guī)則,這些規(guī)則的形成,乃是春秋外交形勢需要、《詩》社會功能轉(zhuǎn)變、官學教育結(jié)果等原因所致。
【關(guān)鍵詞】: 春秋賦《詩》 斷章取義 詩旨共識 賦篇取首 賦詩不刺
【分類號】:I207.22
【正文快照】: 一、春秋人賦《詩》事例總匯 賦《詩》即吟誦《詩》篇。賦,形聲字,形旁為“貝”,《說文·貝部》曰:“斂也”,其初始意當與聚斂財谷有關(guān)。由此引申,賦《詩》之“賦”,系言聚集文辭以述意;再由此引申,而為排比詠誦。近現(xiàn)代人關(guān)于先秦賦《詩》表述形式含義的代表性意見有三種:顧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正民;;春秋外交簡論[J];荊州師專學報;1985年01期
2 姜東光;也談對孔子《春秋》的認識與評價[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年02期
3 王若菡;;春秋時期列國外交中的賦詩言志[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4 鄭易;春秋姓氏簡論——上古姓氏名字研究之一[J];渭南師專學報;1989年01期
5 陳彥輝;;論春秋辭令運用主體的成熟與理論的形成[J];學術(shù)交流;2006年10期
6 宋丁羿;;史料利用與儒家《春秋》學的形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11期
7 金大偉;;淺析春秋戰(zhàn)爭作戰(zhàn)方式的“詭道”特征[J];理論界;2011年07期
8 王傲蘭;“蘭”字補解[J];江淮論壇;1980年04期
9 劉翠萍;春秋時期婚姻形態(tài)考[J];榆林高等?茖W校學報;1993年01期
10 胡良任;《老子》成書于春秋時代[J];衡陽師專學報(社會科學);1996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陳其泰;;春秋公羊?qū)W說獨具的經(jīng)學品格[A];《春秋》三傳與經(jīng)學文化[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本報見習記者 曹璇;還原歷史——《原來這才是春秋》[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9年
2 傅道彬;“賦詩言志”里的春秋時代[N];人民政協(xié)報;2001年
3 劉曉東;“學史”與“春秋”[N];中華讀書報;2004年
4 西北師范大學 來森華;春秋辭令的文體價值[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宋丁羿;雅俗之間:《詩經(jīng)》跨階層傳播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2 黃鳴;春秋時代的文學與文學活動[D];復旦大學;2006年
3 高方;《左傳》文學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1年
4 董芬芬;春秋辭令的文體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5 劉茜;蘇轍的《春秋》學與《詩經(jīng)》學[D];浙江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溫馨;《左傳》與《史記》春秋時期戰(zhàn)爭篇章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5年
2 趙慧玲;春秋歷史散文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5年
3 劉彩波;《左傳》中的“命”類辭令研究[D];西北大學;2016年
4 李明澤;《谷梁傳》文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
5 宮婕;《春秋》文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6年
6 杜志勇;春秋時期女性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4年
7 趙琳;春秋時期<詩>的傳播及<詩>學觀念的變化[D];山東大學;2007年
8 陸躍升;《春秋左氏傳》解釋學研究[D];貴州大學;2006年
9 周丹;論“春秋風度”[D];上海師范大學;2012年
10 王俊;春秋行人辭令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57889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57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