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_文心雕龍_為基礎建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
本文關鍵詞: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導讀: 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黃維樑很多中華學者析評文學作品時,一面倒只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他們不理會中國古代的文論,甚至認為中國古代文論重直覺、欠分析、無體系,因而加以貶抑。另外,一些中國古代文論學者,則在回顧與前瞻時,提出“中國
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
中國文學理論體系
黃維樑
很多中華學者析評文學作品時,一面倒只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他們不理會中國古代的文論,甚至認為中國古代文論重直覺、欠分析、無體系,因而加以貶抑。另外,一些中國古代文論學者,則在回顧與前瞻時,提出“中國古代文論的現(xiàn)代轉換”這一議題。本文認為,《文心雕龍》體大慮周,高明而中庸,我們大可在斟酌、比照西方文論之際,以它為基礎,建構一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有三個綱領:(一)文學通論;(二)實際批評及其方法論;(三)文學史及分類文學史。其中(二)項的“六觀法”,尤其切實可用。這個體系以中為主、中西合璧,是具開放性的泱泱大理論。我們也可以《文心雕龍》的關鍵概念“情采”“、通變”為主軸,同樣以《文心雕龍》的內容為基礎,建構一個更具中國特色的文學理論體系。一、引言
20世紀的中國文學學者,比較追趕潮流的,無不大用特用西方的文學理論來做研究。大家或惟馬克思主義馬首是瞻,或對心理分析學心向往之,,或對佛萊崇奉如對佛祖,或與結構主義結下不解之緣,或對女性主義頂禮如對圣母或圣女;到了后現(xiàn)代主義、后殖民主義流行的時候,中華學者便都成為“后學”,見賢思齊,惟恐不及。上述種種主義的提出者、發(fā)明者、叱咤風云者,都是洋人。華人學者在國際文學理論的舞臺上,大抵是角色可有可無,聲音非常微弱①。劉若愚頗具雄心的《中國文學理論》(ChineseTheoriesofLiterature)②等書,用英文撰寫,出版至今三四十年,有多少西方學者征引、介紹、推崇過?
中華學者“拿來”西方理論,大用特用,全盤地用,大概基于外國月亮圓、外國理論好的心理,也可能因為大家認為西方文化是強勢文化,形勢逼人,如果不用就不夠國際化、全球化。認為外國理論好的中華學者,往往崇洋之外,還抑華。研究中國文論的學者中,“國學大師”王國維認為西洋人擅于思辨和分類,中國人則否;服膺王國維及其《人間詞話》的葉嘉瑩則說:西方人擅于“科學推理”,中國人反之。近年的某些論調如出一轍,有“古代文論沒有現(xiàn)成的理論體系”、中國文化從“《周易》開始就是模糊的”等說③。真不知道“國學大師”及其后學的古書是怎
57
第1 / 9頁
下一頁
本文關鍵詞:以《文心雕龍》為基礎建構中國文學理論體系,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2445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2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