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中國文學中的“物”與“心”——關于《艷陽天》的一種讀法
本文選題:世紀年代中國文學 + “物”的難題; 參考:《文學評論》2017年03期
【摘要】:20世紀60年代激進化后的文學表達關聯于"物"的難題。這一難題關乎中國社會主義實踐的結構性矛盾,同時又中介于當時的政教機制,并由后者提供規(guī)范性的解決途徑!镀G陽天》中諸種人物對于物的感覺、評價乃至揚棄的策略,迂回地關聯著歷史實踐的難題。物質享受的正當性在敘事中有其位置,然而此刻的物質享受又受到政治-倫理的中介,同時,物質揚棄有著審美的解決途徑。而小說對于蕭長春卷入交換活動的簡化處理,尤其是蕭與趕集群眾之間的敘述距離,正是那一時期社會形式的詩學表達。從蕭長春這一"當家人"形象中亦可讀解出"新人"之"心"的特質。小說敘事卻不經意地暴露了:由"物"之命題帶出的矛盾以及"心"之改造的困難,遠比文學自身的解決路徑復雜。
[Abstract]:The literature expression after radicalization in the 1960 s is related to the difficult problem of "thing". This difficult problem relates to the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practice, and at the same time mediates the political and religious mechanism at that time, and provides a normative solution by the latter. The problem of historical practice is intertwined in a roundabout way. The legitimacy of material enjoyment has its place in the narration, but the material enjoyment is mediated by politics and ethics at the mo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material sublation has an aesthetic solution. The simplified treatment of Xiao Changchun's involvement in exchange activities, especially the narrative distance between Xiao and the masses, is the poetic expression of the social form in that period. Xiao Changchun's "family" image can also be read out of the "new" heart "characteristics. However, the narration of the novel inadvertently exposes the contradiction brought out by the proposition of "thing" and the difficult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mind", which is far more complicated than the way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literature itself.
【作者單位】: 上海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I207.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杜秀珍;《艷陽天》再解讀史[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梁曉君;;一個時代和一個作家——重評浩然和他的《艷陽天》[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0年06期
3 吳迪;;《艷陽天》讀解[J];社會科學論壇;2013年01期
4 范之麟;;奻娗《艷陽天》的思想藝術特色[J];文學評論;1965年04期
5 嘉陵;《艷陽天》重版感言[J];文藝理論與批評;1994年04期
6 李丹;;至今難忘《艷陽天》[J];博覽群書;1997年02期
7 葉君;;論《艷陽天》[J];文藝爭鳴;2007年08期
8 閻浩崗;;《艷陽天》:權力斗爭的日常傳奇[J];石家莊鐵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9 王昱娟;;祛積極贊同之魅——重評《艷陽天》[J];小說評論;2011年02期
10 倪軼潭;;激進文本《艷陽天》之再解讀[J];今傳媒;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汪民安;;虛幻:本文縫合歷史——重讀《艷陽天》[A];東方叢刊(1994年第3、4輯 總第十輯)[C];1994年
2 浩然;;難忘的一頁——一部作品問世的幕后故事 三十而“立”的《艷陽天》[A];當代文學研究資料與信息(2000.5)[C];200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梁秋川;《艷陽天》:鮮為人知的創(chuàng)作歷程[N];文藝報;2014年
2 劉國震;浩然史料研究二題[N];文藝報;2014年
3 鄭實采寫;浩然談創(chuàng)作[N];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
4 白燁;一個執(zhí)拗的悲情人物[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任相梅;“文革”中的浩然[N];文藝報;2014年
6 安武林;浩然的沉默[N];檢察日報;2003年
7 肖一;浩然:“寫農民,為農民寫”[N];光明日報;2008年
8 洪子誠;浩然和浩然的作品[N];北京日報;200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公文;浩然《艷陽天》新論[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2 李杰俊;從《艷陽天》到《金光大道》[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3 李胡玉;千世峰的“石溪邑的新春”與浩然的“艷陽天”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0735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073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