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中國文學論文 >

戰(zhàn)時文化語境與20世紀40年代小說的反諷模式——以駱賓基的《北望園的春天》為中心

發(fā)布時間:2018-06-21 06:23

  本文選題:小說敘事 + 生存境遇; 參考:《文藝研究》2017年07期


【摘要】:20世紀40年代有相當一部分中國作家在小說觀念和形式方面進行新的探索,其中對反諷姿態(tài)和敘述調子的選擇,具有生成新的小說敘事和審美模式的可能性。在駱賓基的小說《北望園的春天》中,反諷成為一種結構性的視景,它不僅是敘事姿態(tài)和調子,還與作者在戰(zhàn)時認知和體察世界的方式相關,最終有望生成一種與戰(zhàn)時文化語境相適應的小說美學。這反映出作者試圖在反諷與同情、審視與認同、猶疑與確定之間尋求一種非穩(wěn)定性的平衡的詩學技藝,以及小說家在戰(zhàn)爭年代對人性狀況、知識者自身生存境遇的洞察和反思。
[Abstract]:In the 1940s, quite a number of Chinese writers made new explorations in the concept and form of novels, among which the choice of ironic posture and narrative tone had the possibility of generating new narrative and aesthetic models of novels. In Luo Binji's novel "Spring in Bei Wang Yuan", irony becomes a kind of structural scene, which is not only a narrative posture and tone, but also related to the way the author cognized and perceived the world in wartime. Finally, it is expected to produce a novel aesthetics adapted to wartime cultural context. This reflects the author's attempt to seek an unstable and balanced poetic skill between irony and sympathy, examin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hesitation and certainty, as well as the novelist's insight and reflection on human nature and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 intellectual in the war years.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中文系;
【分類號】:I207.4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賈越;小說敘事方式的綜合態(tài)勢[J];浙江學刊;2001年01期

2 付曉靜;一篇動人的小說[J];寫作;2003年21期

3 邊勛;;論小說與電影敘事藝術的要素差異[J];電影文學;2008年12期

4 林舟;;招魂的寫作——對葉彌近年小說的一種讀解[J];當代作家評論;2008年03期

5 胡功勝;;圖像霸權時代的小說敘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6 玉旖旎;;新穎、獨特、奇妙、精湛——讀《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有感[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年09期

7 王青春;;創(chuàng)作談:小說是對“整體”的表達[J];延安文學;2012年02期

8 葉向東;海男小說:死亡與性的糾纏[J];當代文壇;2000年02期

9 牛志強,潘軍;關于潘軍小說敘事藝術的對話[J];小說評論;2000年06期

10 夏子;沉默的和被損害的──讀馮積岐小說《沉默的季節(jié)》[J];小說評論;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肖向明;;民間信仰與中國小說敘事的近代演變[A];中國現(xiàn)代文學研究會第十屆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10年

2 趙炎秋;;詩歌敘事與小說敘事(提綱)[A];21世紀中國現(xiàn)代詩第五屆研討會暨“現(xiàn)代詩創(chuàng)作研究技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斯炎偉;;從“重意義的故事”到“重意味的形式”——論新時期以來小說的敘事革命[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4 李洲良;;春秋筆法與中國小說敘事學[A];遼寧省哲學社會科學獲獎成果匯編[2007-2008年度][C];2010年

5 徐德明;;都市視野中的“鄉(xiāng)下人進城”小說(論綱)[A];都市文化——文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陳力君;;國家意志的敘事焦慮——解讀“十七年”小說中的“引路人”形象[A];中國當代文學研究·2006卷[C];2006年

7 李明彥;;周文小說創(chuàng)作的意識維度[A];周文研究論文集[C];2007年

8 王星虎;;貴州小說敘事的民族民間文化表達[A];多彩貴州文化及文學傳承創(chuàng)新研究——2012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第二分會場暨貴州省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9 周冰心;;邊際與突圍——一個正在崛起的文學“代內單元”現(xiàn)象研究[A];這就是我們的文學生活——《當代文壇》三十年評論精選(上)[C];2012年

10 萬直純;;寫出“靈魂里的東西”——丁玲小說創(chuàng)作的“心理現(xiàn)實主義”藝術特征論[A];丁玲與中國新文學——丁玲創(chuàng)作六十周年學術討論會專集[C];198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慶國;異軍突起的臨滄小說[N];云南日報;2010年

2 曹蕙;小說的細節(jié)之美[N];文藝報;2012年

3 作家 墨白 青年評論家 孫青瑜;小說敘事與閱讀的差異性[N];文學報;2013年

4 本報記者 金濤;小說敘事,別丟了“根性”[N];中國藝術報;2013年

5 傅逸塵;小說的生活質感與存在焦慮[N];文藝報;2013年

6 見習記者 王思齊;袁筱一:小說負責質疑[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4年

7 楊揚;“教授小說”與城市生活[N];中華讀書報;2014年

8 ;梅卓小說集《麝香之愛》研討會發(fā)言摘要[N];青海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賈娜 劉洋;我關心的是小說的趣味[N];檢察日報;2013年

10 王達敏;文學邊緣化之后的安徽小說[N];安徽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金勝;“新時期”小說的自我認同[D];山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陳一軍;農民工小說敘事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崔穎;論十七年小說中的革命理想主義[D];山東大學;2008年

4 尹瑩;小說中的重慶[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5 凌瑤;新時期以來媒介演進下的中國軍旅小說敘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5年

6 帶兄;當代蒙古族漢語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7 張軍府;現(xiàn)代中國知識分子題材小說敘事倫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劉可可;知青小說敘事的演變及其背后[D];吉林大學;2006年

9 楊永明;士者何為[D];武漢大學;2008年

10 楊潔梅;世紀之交的精神風景[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鄒;巴金小說的季節(jié)敘事及文化內涵[D];西南大學;2015年

2 萬鵬;殘雪小說中的“暗夜”書寫[D];浙江師范大學;2015年

3 宋國兵;“90后”小說文本研究[D];溫州大學;2015年

4 李曉歡;李銳小說的“食色”書寫[D];河北師范大學;2015年

5 盧正;1970年代出生作家小說中的“文革”敘事特征論析[D];南京大學;2014年

6 馬倩;消費文化語境下的中國盜墓題材小說研究[D];吉林大學;2016年

7 劉琴;“茅獎”歷史題材小說敘事的“!迸c“變”[D];重慶師范大學;2016年

8 張墁;新時期以來土家族小說敘事意象研究[D];湖北民族學院;2016年

9 完瑪多杰;當代藏族短篇小說的敘事研究[D];青海民族大學;2016年

10 孔孌;林!敖蛭缎≌f”研究[D];南京大學;2016年

,

本文編號:204757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yanwenxuelunwen/204757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a8dd***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