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各國國歌中的隱喻認知
本文關(guān)鍵詞:阿拉伯各國國歌中的隱喻認知
【摘要】: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來看,隱喻不僅是一種修辭手段,更是一種認知方式。本文從空間方位隱喻、實體隱喻和結(jié)構(gòu)隱喻三個角度,對阿拉伯各國國歌中出現(xiàn)的隱喻進行分析。這些隱喻的選擇、變化和表現(xiàn)形式,不僅能夠反映這些國家的歷史遭遇和社會現(xiàn)實,更體現(xiàn)了阿拉伯各國人民的審美觀念和對阿拉伯現(xiàn)代民族國家概念的認知。
【作者單位】: 北京外國語大學;
【關(guān)鍵詞】: 國歌 隱喻 認知
【分類號】:H05
【正文快照】: 國歌,是代表一個國家的民族精神,被政府和人民認為能代表該國政府和人民意志的樂曲。一般來說它們都帶有愛國主義色彩。二戰(zhàn)后,阿拉伯民族解放運動興起,隨著民族獨立和主權(quán)國家的建立,22個阿拉伯國家都先后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了本國國歌。這些反復誦唱的阿拉伯各國國歌作為一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敏;;歌唱的政治:中國革命歌曲中的地理、空間與社會動員[J];文藝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倪寧;馬小娟;;傳播視角:試論歌唱的邊疆意象與民間文化征用——以云南歌曲的傳唱為例[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2 馬永春;;大理白族文化傳播之“金花”寶典[J];學術(shù)探索;2013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馬小娟;;歌唱的云南——試論歌曲傳播與國家治理[A];中國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信息傳播與社會發(fā)展論叢(2011年刊)[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杜建華;“紅色記憶”的嬗變:對“紅歌”媒體呈現(xiàn)的考察(1979-2011)[D];復旦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徐敏;;王朔與文革后期的城市游蕩者——以《動物兇猛》為例[J];上海文化;2009年01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利君;;從認知角度分析鄭州市地名[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年02期
2 王英雪;;從文化角度談漢語中“吃”的隱喻[J];文教資料;2006年27期
3 胡華芳;;從隱喻看中西文化差異[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2009年04期
4 叢曉芳;;廣告語中的通感現(xiàn)象[J];科技信息(學術(shù)研究);2008年02期
5 李曉麗,郝如莉;淺論隱喻和轉(zhuǎn)喻與詞匯意義的發(fā)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年03期
6 范文靜;王曉微;;淺議隱喻與語言教學[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shù)研究卷);2006年10期
7 劉雯佳;;法律術(shù)語的隱喻認知探析[J];語文學刊;2008年09期
8 岳洋;馬鐵川;;從認知視角分析英、法、漢語的通感現(xiàn)象[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賈圣駒;;維漢多義詞轉(zhuǎn)喻認知分析[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10 袁梅;論隱喻認知的特性[J];人文雜志;2001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佘莉;;輝煌的阿巴斯——從“百年翻譯運動”看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A];對外貿(mào)易外語系科研論文集(第二期)[C];1993年
2 張建理;;英漢“心”的多義網(wǎng)絡對比[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3 高航;;溫度的概念隱喻:漢語語料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張迪;李福印;;體驗性假說:來自漢語顏色詞語的驗證[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高蕊;;從認知角度談“來”字的語法化——從上古到現(xiàn)代的歷時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劉揚錦;;語言的共性研究——英漢語“上”、“下”方位隱喻所反映的語言共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萬書元;;論隱喻與象征[A];探尋美與藝術(shù)——江蘇省美學學會(2001—2006)紀念文集[C];2006年
8 李潔紅;;論轉(zhuǎn)喻和隱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9 張霄軍;;隱喻和換喻的計算綜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毛新耕;;英漢“情侶”隱喻的思維共性與個性[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本報特派記者 劉穎余;在語言的叢林里[N];工人日報;2000年
2 胡野秋;漢字能獨善其身嗎[N];金融時報;2010年
3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4 湖南師范大學文學院 彭澤潤;漢語面臨外國和古代的挑戰(zhàn)[N];社會科學報;2010年
5 天津大學文法學院 李淑清;隱喻的修辭和認知功能分析[N];山西黨校報;2011年
6 盛玉麒 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語料庫方法:語言學研究的范式轉(zhuǎn)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7 潘涌 浙江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拯救母語表達力[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zhì)[D];山東大學;2005年
2 宗守云;集合量詞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3 李遐;新疆維吾爾族學生漢語介詞學習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4 鄭敏惠;古代書畫審美語素“氣”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5 閔星雅;助動詞“能”和“會”的認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6 邱斌;古今漢語方位詞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朱茜;構(gòu)式語法理論框架下“能”的多義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8 陳賢;現(xiàn)代漢語動詞“來、去”的語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zhuǎn)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10 李文浩;基于突顯觀的構(gòu)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許們;《莊子》隱喻、轉(zhuǎn)喻造詞的認知分析[D];山東大學;2005年
2 楊蕾;現(xiàn)代漢語顏色詞之認知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3 閆妍;網(wǎng)絡詞語的認知分析[D];黑龍江大學;2008年
4 回嘉瑩;日漢慣用語的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5 孟慶亮;隱喻:通向未知域的橋梁[D];東華大學;2005年
6 彭玉康;現(xiàn)代漢語通感的句法、語義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7 李素峰;英漢報紙新聞標題中的隱喻對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學;2007年
8 丁薇;現(xiàn)代漢語心理動詞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9 田旭;英漢人體隱喻化對比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10 張慧芳;多義性在原型范疇理論上的認知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8912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891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