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先達國語”詞匯語法特點概說
本文關鍵詞:印尼“先達國語”詞匯語法特點概說
更多相關文章: 先達國語 教學語言 身份轉(zhuǎn)換 語言接觸
【摘要】:在印尼蘇北省第二大城市先達,通行著一種類似西南官話的語言變體,當?shù)厝A人稱之為"先達國語"。本文簡要介紹"先達國語"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情況,在此基礎上,對主要的語言變異特點——詞匯和語法方面的典型特征進行分析和討論,以期揭示在復雜的海外語言環(huán)境下先達國語的特色。
【作者單位】: 暨南大學漢語方言研究中心;
【關鍵詞】: 先達國語 教學語言 身份轉(zhuǎn)換 語言接觸
【分類號】:H195
【正文快照】: 0.引言在印尼蘇北省第二大城市先達,通行著一種奇特的混合型漢語方言———先達國語。雖然東南亞其他地方也有華語存在,但不同的是,先達國語最初是一種教學語言,經(jīng)過漫長的發(fā)展后,如今已演變?yōu)橥ㄐ杏诋數(shù)厝A人社區(qū)的漢語方言之一。我們曾三度赴印尼先達進行實地調(diào)查,運用上海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楊寶忠;;中學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素養(yǎng)與教學效率[J];語文教學通訊;1990年09期
2 吳國群;論教學語言的停頓和氣口[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1994年04期
3 李迂;工欲盡其致,必先利其器——談語文教師教學語言的要求[J];貴陽金筑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4 陳江月;;試論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07年10期
5 黃源鏡;教師課堂用語之探究[J];文教資料;2005年17期
6 梁玉;;高校雙語教學現(xiàn)狀及對策[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06年05期
7 周紅;;高等教育推廣雙語教學的幾點思考[J];天津職業(yè)院校聯(lián)合學報;2006年06期
8 李雪;王堯;錢忠明;;香港地區(qū)普通話教學論述[J];泰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9 劉智偉;高晨;;對海外古代漢語教學語言問題的思考——以美國古代漢語教學為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謝志良;;教師的語言與學生的智慧[J];四川教育;1988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時儀;;略論語言接觸與文白轉(zhuǎn)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2 鄧統(tǒng)元;;香港教學語言問題的歷史反思[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陳保亞;;全球化語言接觸背景下的多語現(xiàn)象和多語制研究——建立語言遺產(chǎn)保護和多民族互協(xié)共存的科學依據(jù)[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陳原;;在文化背景接觸下進行的語言接觸——社會語言學札記[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5 孫宏開;;絲綢之路上的語言接觸和文化擴散[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6 余京輝;;港式中文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影響及培訓策略[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7 陳松岑;;新加坡華人的語言態(tài)度及其對語言能力和語言使用的影響[A];世紀之交的中國應用語言學研究——第二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8 林建平;;香港普通話教育的現(xiàn)狀與展望[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朱慶之;;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佛教漢語研究的新視角[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10 李宇明;;關于中小學“雙語教學”的思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嵐 實習生 劉冰;新加坡:“講華語,,Cool!”[N];東方早報;2005年
2 禹言;一部大型語言國情專著[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3 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門番語雜字全本》簡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4 袁志勇;“字母詞”走進日常生活[N];科技日報;2007年
5 邸永君;畢蘇語研究的重要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6年
6 禹巖;民族所少數(shù)民族語言合作項目取得重要進展[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7年
7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8 黃行;語言翻譯與語言多樣性[N];中國民族報;2008年
9 記者魯小彬;近代漢語第二語言教學史應成研究重點[N];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
10 吳福祥整理;人文社會科學前沿掃描(語言學篇)[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方欣欣;語言接觸問題三段兩合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3 包薩仁;蒙古語族東鄉(xiāng)語與漢語的接觸研究[D];北京大學;2006年
4 吳小奕;跨境壯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5 江燕;南昌話和普通話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6 陳輝;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D];浙江大學;2006年
7 顧欽;語言接觸對上海市區(qū)方言語音演變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8 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9 王曉梅;廣西融水誒話聲調(diào)形成的優(yōu)選論分析[D];南開大學;2009年
10 朱一凡;翻譯與現(xiàn)代漢語的變遷(1905-1936)[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洪麗;語文教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教學語言對比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邵大艷;漢俄語言接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3 郭云婷;語言接觸視角下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對新疆漢語方言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4 付喬;五屯話的格和體態(tài)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5 魏偉;現(xiàn)代漢語外來類詞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6 趙鏡;昭覺縣新城鎮(zhèn)彝漢語言接觸情況調(diào)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7 夏蓮;語言接觸和語言遷移[D];上海海事大學;2004年
8 金麗娜;語言接觸中的句法演變[D];湘潭大學;2010年
9 賀菁;語言接觸背景下方言詞匯變異研究[D];湘潭大學;2012年
10 賀珍;社會語言學視角的俄漢網(wǎng)絡語言對比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74537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7453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