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參與二度模式系統(tǒng)的古漢語語法與修辭——以蘇曼殊的詩作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7-11 09:52
本文運用符號學、認知語言學及語言哲學的方法,細讀晚清作家蘇曼殊的詩作,管窺古漢語語詞如何作用于舊體詩的語法與修辭機制,進而參與作者與讀者的認知體驗中多元概念空間的映射與整合,從而考察作家以語言為中介、建構文本內(nèi)外的話語主體的方式;筆者把蘇曼殊詩歌的文類符碼特征作為洛特曼符號學意義上的二度模式系統(tǒng)的重要規(guī)約進行探討,從語言學匯通詩學的視角為比較文學研究做一種新的嘗試。
【文章來源】:中國比較文學. 2013,(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疑問詞、人稱代詞作為時空的轉(zhuǎn)換裝置與提示“自我”的標識
二、修辭作為參與概念空間的整合與新創(chuàng)的表意機制
三、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尺八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fā)展[J]. 任敬軍. 外國問題研究. 2011(02)
[2]中日尺八交流研討會綜述[J]. 孫以誠. 音樂研究. 1999(04)
[3]中日尺八考[J]. 傅湘仙. 藝術探索. 1994(01)
本文編號:3277859
【文章來源】:中國比較文學. 2013,(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疑問詞、人稱代詞作為時空的轉(zhuǎn)換裝置與提示“自我”的標識
二、修辭作為參與概念空間的整合與新創(chuàng)的表意機制
三、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尺八文化在日本的傳承與發(fā)展[J]. 任敬軍. 外國問題研究. 2011(02)
[2]中日尺八交流研討會綜述[J]. 孫以誠. 音樂研究. 1999(04)
[3]中日尺八考[J]. 傅湘仙. 藝術探索. 1994(01)
本文編號:32778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277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