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語語法的動態(tài)屬性——以離合詞和偽定語句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7-06 20:25
認知語法提出,語言結構的根本屬性是動態(tài)性,是多個概念成分在不同時間跨度上的提取和激活過程。在動態(tài)觀照下,漢語離合詞和偽定語句等涉及成分組合的棘手問題可以得到自然的解釋。離合詞合式和離式用法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涉及基于詞窗的提取,而后者打破了原有的詞窗組織。定中結構"N1的N2"是兩名詞的依次提取,偽定語句是通過句法環(huán)境來協(xié)調它們之間認知關聯(lián)的結果?傊,不同的語言結構是概念內(nèi)容的不同提取與激活方式。它們原本就是我們看到的樣子,沒有必要僅為理論需要而特設句法操作。
【文章來源】: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20,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語義和語音層面的組織
基本的詞類通過顯影定義。名詞和動詞分別顯影事體(thing)和過程(process)。前者指任何認知域內(nèi)的一塊概念區(qū)域(region);后者指隨時間的推移而延續(xù)的關系(relation)(Langacker2008)。如圖2,名詞“[飯]”顯影空間域內(nèi)由無數(shù)米粒構成的物質,即右下粗線圓(粗線指顯影,下同)。及物動詞“[吃]”顯影過程關系,即施事作用于受事(左下粗線圓A和P通過實線箭頭連接)并隨時間的推移使受事發(fā)生狀態(tài)改變(左下連接粗線圓P的折線箭頭)。其中,施事和受事依據(jù)突顯程度差異分別稱為射體(trajector,簡寫為tr)和界標(landmark,簡寫為lm)(粗線圓A和P)。它們分別擔任過程關系中的主角和配角(即主語和賓語);趫D2,合成結構“(吃飯)”(圓括號指其未固化為語言知識)源自成分結構“[吃]”和“[飯]”的概念合成。簡單來說,“[飯]”和“[吃]”的受事界標通過對應(correspondence)關系(連接圓P和圓“飯”的虛線)進行概念疊加(conceptual overlap),從而整合而成概念結構“(吃飯)”(即上方兩圓通過箭頭連接)。因此,“飯”是“吃”的受事賓語。
如圖3,復雜的概念結構A-B是兩個成分結構A和B依次提取并激活的過程(箭頭T指處理時間,“>”指提取順序)。比如圖2,合成結構“(吃飯)”的激活是依次提取“[吃]”和“[飯]”的結果,而語音結構“(chi-fan)”是對該提取路徑的符號化。該過程好比視窗(window)的移動。視窗即圓角方框WA、WB提供了呈現(xiàn)結構A、B的空間。從視窗WA到WB的移動指對結構A和B的先后提取,二者因而分別具有參照(anchor)和焦點(focus)功能(Langacker 2015)。合成結構A-B是依次提取A、B所涌現(xiàn)的結果。具體是,它們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上被同時激活并當做單個實體用于高層次的認知處理,從而形成{{A}-{B}}結構(大括號指視窗)即構成一個概念分組(conceptual grouping)(Langacker 2014:31)。為此,A和B需要在視窗WAB內(nèi)建立起認知關聯(lián),即進行概念的聯(lián)想、比較或疊加等認知操作(Langacker 2012)。再如圖2,“[吃]”和“[飯]”通過概念疊加建立起關聯(lián)!拔页燥垺笨煽醋魇窃诟髸r間跨度上對“[我]”和“(吃飯)”的依次提取,“[我]”和“(吃飯)”的射體(即圖2上方粗線圓A)進行概念疊加,由此完成對上文(1a)的概念化(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他的老師當?shù)煤谩本涫?認知語法視角[J]. 張翼.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8(02)
[2]漢語“得”字構式的界化研究[J]. 董成如. 現(xiàn)代外語. 2017(06)
[3]同形刪略和離合詞、不完整詞形成機制——兼論準定語的形成機制[J]. 郭銳. 語言科學. 2017(03)
[4]韻律促發(fā)下的重新分析——論離合詞的產(chǎn)生機制[J]. 黃梅,莊會彬,馮勝利. 語言科學. 2017(02)
[5]空間性特質與漢語的個性特點——從離合詞的成因談起[J]. 何清強,王文斌.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6(01)
[6]離合詞和同源賓語結構[J]. 潘海華,葉狂. 當代語言學. 2015(03)
[7]分布式形態(tài)學框架下的漢語準定語句研究[J]. 程工,熊建國,周光磊. 語言科學. 2015(03)
[8]多義離合詞詞義與功能分析[J]. 商艷玲.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4(06)
[9]從“他的老師當?shù)煤谩笨淳浞ㄖ兄匦路治龅谋匾訹J]. 潘海華,陸爍. 語言研究. 2011(02)
[10]參照點結構中名詞化的認知語法解釋[J]. 高航. 漢語學習. 2010(03)
本文編號:3268914
【文章來源】: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20,43(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0 頁
【部分圖文】:
語義和語音層面的組織
基本的詞類通過顯影定義。名詞和動詞分別顯影事體(thing)和過程(process)。前者指任何認知域內(nèi)的一塊概念區(qū)域(region);后者指隨時間的推移而延續(xù)的關系(relation)(Langacker2008)。如圖2,名詞“[飯]”顯影空間域內(nèi)由無數(shù)米粒構成的物質,即右下粗線圓(粗線指顯影,下同)。及物動詞“[吃]”顯影過程關系,即施事作用于受事(左下粗線圓A和P通過實線箭頭連接)并隨時間的推移使受事發(fā)生狀態(tài)改變(左下連接粗線圓P的折線箭頭)。其中,施事和受事依據(jù)突顯程度差異分別稱為射體(trajector,簡寫為tr)和界標(landmark,簡寫為lm)(粗線圓A和P)。它們分別擔任過程關系中的主角和配角(即主語和賓語);趫D2,合成結構“(吃飯)”(圓括號指其未固化為語言知識)源自成分結構“[吃]”和“[飯]”的概念合成。簡單來說,“[飯]”和“[吃]”的受事界標通過對應(correspondence)關系(連接圓P和圓“飯”的虛線)進行概念疊加(conceptual overlap),從而整合而成概念結構“(吃飯)”(即上方兩圓通過箭頭連接)。因此,“飯”是“吃”的受事賓語。
如圖3,復雜的概念結構A-B是兩個成分結構A和B依次提取并激活的過程(箭頭T指處理時間,“>”指提取順序)。比如圖2,合成結構“(吃飯)”的激活是依次提取“[吃]”和“[飯]”的結果,而語音結構“(chi-fan)”是對該提取路徑的符號化。該過程好比視窗(window)的移動。視窗即圓角方框WA、WB提供了呈現(xiàn)結構A、B的空間。從視窗WA到WB的移動指對結構A和B的先后提取,二者因而分別具有參照(anchor)和焦點(focus)功能(Langacker 2015)。合成結構A-B是依次提取A、B所涌現(xiàn)的結果。具體是,它們在更大的時間跨度上被同時激活并當做單個實體用于高層次的認知處理,從而形成{{A}-{B}}結構(大括號指視窗)即構成一個概念分組(conceptual grouping)(Langacker 2014:31)。為此,A和B需要在視窗WAB內(nèi)建立起認知關聯(lián),即進行概念的聯(lián)想、比較或疊加等認知操作(Langacker 2012)。再如圖2,“[吃]”和“[飯]”通過概念疊加建立起關聯(lián)!拔页燥垺笨煽醋魇窃诟髸r間跨度上對“[我]”和“(吃飯)”的依次提取,“[我]”和“(吃飯)”的射體(即圖2上方粗線圓A)進行概念疊加,由此完成對上文(1a)的概念化(3)。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他的老師當?shù)煤谩本涫?認知語法視角[J]. 張翼.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8(02)
[2]漢語“得”字構式的界化研究[J]. 董成如. 現(xiàn)代外語. 2017(06)
[3]同形刪略和離合詞、不完整詞形成機制——兼論準定語的形成機制[J]. 郭銳. 語言科學. 2017(03)
[4]韻律促發(fā)下的重新分析——論離合詞的產(chǎn)生機制[J]. 黃梅,莊會彬,馮勝利. 語言科學. 2017(02)
[5]空間性特質與漢語的個性特點——從離合詞的成因談起[J]. 何清強,王文斌. 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 2016(01)
[6]離合詞和同源賓語結構[J]. 潘海華,葉狂. 當代語言學. 2015(03)
[7]分布式形態(tài)學框架下的漢語準定語句研究[J]. 程工,熊建國,周光磊. 語言科學. 2015(03)
[8]多義離合詞詞義與功能分析[J]. 商艷玲. 語言教學與研究. 2014(06)
[9]從“他的老師當?shù)煤谩笨淳浞ㄖ兄匦路治龅谋匾訹J]. 潘海華,陸爍. 語言研究. 2011(02)
[10]參照點結構中名詞化的認知語法解釋[J]. 高航. 漢語學習. 2010(03)
本文編號:32689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3268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