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漢語AABB式和ABAB式動詞的認知語義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6-12 00:14
【摘要】:重疊是語言中重要的語法手段。動詞AABB重疊式和ABAB重疊式是漢語中特有的重疊形式。本研究運用意象圖式理論和認知突顯理論對兩種形式的漢語重疊動詞的語義進行探究。意象圖式理論和認知突顯理論在分析語義的過程中呈現(xiàn)出很強的互補性,這種互補性的存在不是巧然的,而是必然的。本文的研究問題是:在兩種理論的解釋下,動詞AABB式和ABAB式的語義內(nèi)容是怎樣的?首先,在SCALE圖式的分析下,AABB可籠統(tǒng)地解釋為動作A、B、AB或整體動作狀態(tài)的延綿和增長。這種綿延和增長通過延長持續(xù)時間或增加動作重復次數(shù)兩種方式表現(xiàn)。通過PATH圖式和CYCLE圖式的細化,一部分AABB表達動作或狀態(tài)的持續(xù),一部分AABB表達動作反復或交替循環(huán)發(fā)生。其他圖式從AABB的構成方式上作了解釋,一部分AABB以基式A或B為語義中心對另一基式進行吸引,從而達到語義上的一致。這類AABB內(nèi)部還存在基式之間的包含關系,這種包含關系造成的語義重疊增加了對運動事件的描寫的詳細程度,使AABB產(chǎn)生描寫動作狀態(tài)的語義。認知突顯理論對重疊詞的分析從運動事件被突顯的某一角度出發(fā)。認知突顯理論認為,AABB式動詞的使用突顯動作的持續(xù)性或交替性,一部分AABB呈現(xiàn)出“去動詞化”的特征,突顯對動作主體狀態(tài)的描寫和修飾。其次,在意象圖式對ABAB式動詞的分析中,PATH和CONTAINER圖式解釋了一部分基式較為特殊的ABAB。這類特殊的基式AB屬于形容詞性,但進入ABAB式后則成為了動詞,這類詞性轉(zhuǎn)換ABAB反映了人物心理的動態(tài)活動體驗,以進入AB狀態(tài)為活動終點。SCALE圖式解釋了 ABAB式在表達語義時動作持續(xù)時間的長短、發(fā)生次數(shù)和動作強度。敬語動詞ABAB加深恭敬和禮貌程度,瞬間動詞ABAB增加瞬間動作的發(fā)生次數(shù)。存在內(nèi)部重音韻律的A.BA.B表達時短力少的動作進程,其他圖式分析了 A.BA.B表達短時性動作的語義和一部分ABAB致使性的語義。認知突顯理論的解釋下,詞性轉(zhuǎn)換ABAB的使用突顯詞性轉(zhuǎn)變后心理體驗感受加深的語義。較為重要的突顯是ABAB的過程性突顯。過程性突顯可以分為過程增長性突顯(瞬間動詞ABAB)、過程短縮性突顯(A.BA.B)和過程程度加深性突顯(詞性轉(zhuǎn)換ABAB)。ABAB式動詞的使用能夠突顯使用者的意圖,表達“時短力少”語義的A.BA.B可大量使用于祈使句中以減弱命令、要求的語氣,使口吻更溫和;使用敬語動詞ABAB可以突顯交際者或作者的交際意圖,即突顯對方的地位,增強尊敬、自謙、禮貌的口吻。AABB動詞和ABAB動詞與其基式相比,其變化大多體現(xiàn)在“量上”,兩者都可以表達“增量”的動作語義,但是一些ABAB也表達“量減”,即“量少時短”的動作語義。有部分AABB表現(xiàn)出“去動詞化”的特征,用以描述動作狀態(tài);也有部分AABB的語義有了隱喻性或轉(zhuǎn)喻性的引申,而ABAB并無“去動詞化”特征,也無類似語義引申。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H14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曾小鵬;武曉麗;;從東巴文“重疊”造字看語言重疊式的語法意義——兼論漢語動詞重疊問題[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2 鞠志勤;;動詞重疊的體標記地位及語篇語用研究[J];語言教學與研究;2013年02期

3 李文浩;齊滬揚;;突顯、激活與轉(zhuǎn)喻的實現(xiàn)[J];外語教學;2012年04期

4 周孟戰(zhàn);張永發(fā);;漢語重疊的認知基礎[J];理論月刊;2011年08期

5 周孟戰(zhàn);;漢語重疊的認知基礎及影響認知模式選擇的因素[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6 董為光;;漢語重疊式概說[J];語言研究;2011年02期

7 彭玉海;蘇祖梅;;動詞語義中的認知凸顯與認知域轉(zhuǎn)移——關于動詞隱喻的分析[J];中國俄語教學;2010年02期



本文編號:270870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70870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dfb3a***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