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禎《農書》農具名物詞一器多名現(xiàn)象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潘云;姚兆余;;從元代王禎《農書》中透視農業(yè)生態(tài)思想[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03期
2 鄧群,曾曉麗;從古農書中透視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施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5年01期
3 龔光明;楊旺生;;元代農業(yè)災害成因論析[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6期
4 高宏;;古代農業(yè)文獻?笔稣揫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35期
5 沈文嘉,董源,印嘉yP;清代清水江流域侗、苗族杉木造林方法初探[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6 李朝虹;;古代梓、楸考異[J];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7 華海燕;;從古代藏書樓看現(xiàn)代古籍管理[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8期
8 李小平;;《齊民要術》數量表示法[J];重慶社會科學;2007年01期
9 高啟安;;甘肅古代飲食名品拾遺[J];敦煌研究;2008年05期
10 葉貴良;;敦煌道經形誤字例釋[J];敦煌研究;2009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蘇黎;陳凡;;中國傳統(tǒng)農學思想之自然觀[A];全球化視閾中的科技與社會——全國科技與社會(STS)學術年會(2007)論文集[C];2007年
2 高tD;;10—14世紀中國水力機械發(fā)展初探[A];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5)——Proceedings of the Fifth China-Jap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story of Mechanical Technology and Mechanical Design[C];2005年
3 高tD;陸震;;中國古代水力機械起源的文獻考證[A];機械技術史及機械設計(6)——第六屆中日機械技術史及機械設計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4 鄭二紅;盛邦躍;;試析徐光啟的荒政思想及其現(xiàn)實意義[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5 金愛秀;;試論漢代農耕畫像的研究[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劉興林;;關于《l>勝之書》“種桑法”的釋讀[A];Proceedings of the 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East—Asian Agriculture History[C];2007年
7 右史;;中國建筑不只木[A];全球視野下的中國建筑遺產——第四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營造》第四輯)[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鉉;佛經音義三種引子部書考[D];浙江大學;2008年
2 梁盛平;贛南客家傳統(tǒng)民具設計研究[D];南京藝術學院;2010年
3 蘇黎;中國傳統(tǒng)農業(yè)技術演化特征及成因分析[D];東北大學;2008年
4 戴天放;鄱陽湖流域農業(yè)環(huán)境變遷與生態(tài)農業(y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邵侃;中國古代農業(yè)災害防減體系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年
6 郝二旭;唐五代敦煌農業(yè)專題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7 李維才;唐代糧食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榞莉丹;《考工記》兵器疏婭[D];復旦大學;2011年
9 郭海燕;漢代平民教育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10 徐曼曼;何休《春秋公羊傅解詁》詞_Y訓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發(fā)明;火麻仁種質資源初步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2 鄧白云;中國民用杠桿工具中的傳統(tǒng)造物智慧研究[D];汕頭大學;2011年
3 劉文娟;法門寺地宮出土茶具名物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4 孫龍;唐前期西北邊疆地區(qū)農民家庭經濟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5 高海燕;明代中后期江南民間婦女新探[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6 梁春峰;脈沖核磁共振含油量測量儀[D];河北大學;2010年
7 孟迎俊;《爾雅·釋草》名物詞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索宇;明清算學歌訣化及其在江南產業(yè)技術中的運用[D];蘇州大學;2010年
9 李福佳;明代山東賦稅折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朝君;中國古代杏的栽培、加工與利用[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亮;黃樂平;王翊;;網絡流行語探析[J];語文學刊;2009年13期
2 梁玉璋;福州方言詞匯里普通話詞兒替換現(xiàn)象[J];語文建設;1990年06期
3 楊超美;經濟發(fā)展與語言發(fā)展不同步現(xiàn)象[J];中州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4 彭志紅,朱九思,文輔相;論語言的教育功能[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5 王天虹;;獨特的漢語四字格形式發(fā)展探析[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方文;語言發(fā)展與經濟發(fā)展不同步現(xiàn)象[J];鄭州牧業(yè)工程高等?茖W校學報;1999年04期
7 唐春香;田喜娥;;隱喻在語言發(fā)展中的作用[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8 武文杰;徐艷;;試論網絡語言的發(fā)展前景[J];商場現(xiàn)代化;2006年36期
9 孟潔;;從詞的借用看文化心理與語言發(fā)展[J];鄭州輕工業(yè)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10 周麗琴;;論語言與社會之辯證統(tǒng)一關系[J];文教資料;2010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星;;網絡語言:發(fā)展中彰顯無限魅力[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罕富珍;;傣語教育的問題與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3 罕富珍;;傣語教育的問題與策略[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4 龔千炎;周洪波;郭龍生;;發(fā)展鏈:語言規(guī)范的本質——兼談漢語規(guī)范化工作[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5 夏中華;;應用語言學的基本理論:潛顯理論[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陶春;;計算機語言的發(fā)展[A];全國中外近現(xiàn)代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遲鐸;;文獻專書辭典的編纂及其價值[A];亞洲辭書學會第一屆年會論文集[C];1999年
8 向瓊;;語言潛、顯理論與語言的預測觀[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續(xù)輯——暨王希杰修辭思想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楊成虎;;喻體的事件性[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鄒立志;白聰;;論古今漢語詞類活用的不同本質[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思瑋;A 語言發(fā)展不能對網絡說“不”[N];保定日報;2006年
2 張巨齡;新詞酷語的流行和漢語研究的反思[N];光明日報;2005年
3 沈錫倫;語言發(fā)展的內部原因[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4 徐來;網絡方言對漢語破壞還是更新[N];中國改革報;2007年
5 ;教育部、國家語委發(fā)布2006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N];語言文字周報;2007年
6 市民委 白斯古楞 胡格吉樂圖;并用蒙漢兩種文字 推動民族語言發(fā)展[N];赤峰日報;2006年
7 周慶生;構建和諧的社會語言環(huán)境[N];中國民族報;2006年
8 楊光;將語言文字工作納入法制軌道[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9 蕭國政;從戰(zhàn)略上保證漢語健康發(fā)展[N];光明日報;2006年
10 周慶生;語言和諧思想芻議[N];語言文字周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李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2 彭蘭玉;衡陽方言語法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敏;兒向語在語言復雜程度上的調整[D];湖南大學;2005年
2 陳艷華;嬰兒呀呀語偏向目標語之音高研究[D];湖南大學;2005年
3 徐萍;征婚啟事二十年語言嬗變過程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延;技術時代語言發(fā)展狀況的哲學分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5 鄢丹;元明紡織用語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6 姜明秀;漢語詈罵語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7 李莉;動漫語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畢翠翠;網絡博客語言的性別差異[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楊薇;兒童表達性語言能力評定技術[D];東北師范大學;2008年
10 廖京京;香港詞匯與大陸詞匯之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5610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561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