趨向補語的非范疇化研究——基于語料庫“V上”與“V下”的比較
[Abstract]:There ar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semantic system of the directional complement structure "V" and "V". The semantic category has gone through the transfer from the spatial domain to the time domain, and the transfer process has the specificity and degree difference of the realization mode. This is the result of the cognitive mechanism of de-categorization and the embodiment of the deepening and expansion of human cognition.
【作者單位】: 北方工業(yè)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北方工業(yè)大學跨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北方工業(yè)大學科研基金項目“現代漢語趨向補語結構研究”(1100513600A8)
【分類號】:H146.3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韓大偉;;“路徑”含義的詞匯化模式[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3期
2 古川 裕;;<起點>指向和<終點>指向的不對稱性及其認知解釋[J];世界漢語教學;2002年03期
3 林書武;國外隱喻研究綜述[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01期
4 劉焱;;“V掉”的語義類型與“掉”的虛化[J];中國語文;200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冀芳;濟寧方言義位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金菊花;朝鮮后期漢譯諺語集《耳談續(xù)纂》語言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3 李秋楊;漢英思考類動詞語義的多角度考察[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4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黎金娥;英語核心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陳勇;漢語數量范疇及其非范疇化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7 阮氏麗娟;漢語方位詞及其類型學特征[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恬;指類思維和指類句[D];河南大學;2011年
9 阮氏黎心;漢越人體名詞隱喻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海燕;漢語含動物語素詞語的隱喻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毛奎林;英漢語廣告語篇的隱喻認知對比研究[D];寧波大學;2010年
3 郝楠;在概念整合理論下分析幽默手機短信[D];哈爾濱理工大學;2010年
4 張媛媛;從關聯理論看廣告及其翻譯[D];吉林財經大學;2010年
5 王莉英;經濟新聞語篇中隱喻的認知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青銘;英漢習語中隱喻的對比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7 楊明霞;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的概念隱喻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0年
8 王瑩;美國公共政治演說中的隱喻現象[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9 謝軍杰;張愛玲小說比喻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10 劉潔;《活動變人形》中的隱喻認知探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詠梅;;漢語學現代轉型的前提批判[J];東北師大學報;2006年01期
2 戴浩一;黃河;;時間順序和漢語的語序[J];國外語言學;1988年01期
3 古川裕;外界事物的“顯著性”與句中名詞的“有標性”——“出現、存在、消失”與“有界、無界”[J];當代語言學;2001年04期
4 徐丹;北京話中的語法標記詞“給”[J];方言;1992年01期
5 蔣紹愚;抽象原則和臨摹原則在漢語語法史中的體現[J];古漢語研究;1999年04期
6 孫維張;動詞的“得”、“失”與雙賓語[J];漢語學習;1981年02期
7 古川裕;談現象句與雙賓語句的認知特點[J];漢語學習;1997年01期
8 劉丹青;“唯補詞”初探[J];漢語學習;1994年03期
9 張國憲,周國光;索取動詞的配價研究[J];漢語學習;1997年02期
10 嚴辰松;運動事件的詞匯化模式——英漢比較研究[J];解放軍外語學院學報;1998年06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正光;論轉喻與隱喻的連續(xù)體關系[J];現代外語;2002年01期
2 張理琳;《天凈沙·秋思》中意象的結構主義分析[J];平原大學學報;2003年01期
3 姚源源;從轉喻與隱喻看新時期小說的發(fā)展[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4 張輝;漢英情感概念形成和表達的對比研究[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年05期
5 唐小佳;史寶輝;;轉喻研究在中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S1期
6 李娟;轉喻與隱喻——吳爾夫的敘述語言和兩性共存意識[J];外國文學評論;2004年01期
7 劉正光;語言非范疇化的工作機制[J];外語研究;2005年01期
8 朱煒,徐曉梅;通感現象的認知性透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陸儉明;;隱喻、轉喻散議[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年01期
10 朱婷婷;《虹》:轉喻和隱喻[J];外國文學研究;199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月華;;趨向補語前動詞之研究[A];第五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6年
2 郭曉麟;;從界限特征看趨向補語的教學[A];第九屆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論文選[C];2008年
3 高蕊;;從認知角度談“來”字的語法化——從上古到現代的歷時考察[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4 叢迎旭;;英漢名詞動詞化的認知對比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八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8年
5 李潔紅;;論轉喻和隱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6 莫啟揚;;英語雙及物結構的認知語言學分析[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朱煒;;原型范疇理論對英語詞匯教學的啟示[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8 朱一凡;;認知語言學視域下的現代漢語外來詞語法化研究——以“客”為個案探討外來詞中存在的語法化現象[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9 魏在江;;語篇轉喻[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10 楊彬;劉迎春;李潔;;詞匯意義擴展的認知視角[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沛;隱喻:比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華讀書報;2000年
2 王東聲;動蕩的想象與浪漫的隱喻[N];美術報;2002年
3 采訪者:楊心一(美國康奈爾大學藝術史博士) 受訪者:邱志杰(長征計劃策劃人);走在長征的隱喻里[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4 田北(記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兩個隱喻[N];中國圖書商報;2002年
5 楊義;文學:生命的轉喻[N];光明日報;2007年
6 趙毅衡;說“超隱喻”[N];中華讀書報;2007年
7 毛亞慶(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管理學院);基礎教育應給孩子奠定什么基礎[N];中國教育報;2000年
8 董強;《昨日之島》:蕩向文學之極[N];中國圖書商報;2001年
9 黃集偉;于丹做不到的他做到了[N];中國圖書商報;2007年
10 葛紅兵;2002年的文革敘事[N];中國文化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莉;轉喻與話語的符號—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李勇忠;語言轉喻的認知闡釋[D];復旦大學;2004年
3 楊彬;心智的門鈴[D];蘇州大學;2008年
4 李燕;現代漢語趨向補語結構的非范疇度及二語習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5 趙學德;人體詞語語義轉移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6 李文浩;基于突顯觀的構式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7 王洪剛;外語教學中引入隱喻對學習者詞匯學習策略與思維模式影響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8 趙琪;英漢動結構式的論元實現[D];復旦大學;2009年
9 范愛賢;漢語言隱喻特質[D];山東大學;2005年
10 賀天平;量子力學模態(tài)解釋及其方法論研究[D];山西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鄧靜;一般過去時多義性的認知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9年
2 回嘉瑩;日漢慣用語的對比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9年
3 徐佳麗;英漢委婉語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永;關于身體詞匯“眼”的慣用語的中日對比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9年
5 房培;漢語動物成語問題探究[D];天津大學;2007年
6 楊蕾;現代漢語顏色詞之認知研究[D];揚州大學;2009年
7 左景麗;借代—轉喻—隱喻連續(xù)體初探[D];華僑大學;2008年
8 肖婷華;漢語多義詞的認知闡釋及教學策略探討[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9 羅旋;勞倫斯短篇小說中色彩的隱喻與轉喻[D];西南大學;2010年
10 羅麗;漢語舊詞新義的認知理據[D];浙江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48853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88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