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國外多民族國家語言政策與民族關系

發(fā)布時間:2019-01-24 20:28
【摘要】:語言問題是引發(fā)社會沖突的重要變量之一,其中多民族國家在國語、官方語言的選擇及推廣上若處理不當極易引發(fā)族際沖突,對其和諧關系的構建產生不利影響。20世紀五六十年代在印度、原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均因"國語"問題導致了嚴重的流血沖突;蘇聯(lián)原各加盟共和國對本國國語的推行措施也引發(fā)了激烈的族際對抗與沖突。獨立國家根據(jù)本國國情選擇一種或幾種本土語言作為本國國語,無論作為本國的象征或是族際交際語,都是可以理解的;但對國語、官方語言的選擇,必須符合本國語言狀況的實際,對其推行也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強制推行;從構建和諧民族關系的角度看,多民族國家在推廣國語、官方語言的過程中,應堅持多語主義政策。
[Abstract]:Language proble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that lead to social conflict, in which ethnic conflicts can easily be caused if the choice and promotion of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are not handled properly. In the fifties and sixties of the 20th century, India, Pakistan and Sri Lanka all caused serious bloody conflicts due to the "national language" problem.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native language in the former Soviet republics also led to fierce inter-ethnic confrontation and conflict. It is understandable for independent countries to choose one or more native languages as their national language according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whether as a symbol of their own country or as an 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language. However, the choice of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must conform to the reality of the language situation of the country, nor can it be carried out too hastily, let alone compulsori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national relations, the multilingual policy should be adhered to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rizing national language and official language.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語言沖突研究”(03BYY007)
【分類號】:D562;H0-0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包仕國;;當代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多重向度[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2 張挺;劉靖文;;語言輿情視角下和諧語言生活構建策略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3 殷清慧;周寶同;;重慶市江津區(qū)土地利用城鄉(xiāng)統(tǒng)籌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12期

4 孫顯元;;“道德悖論”研究的現(xiàn)狀及走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張蓓;;瘋癲:人性深層的矛盾沖突——存在論視域下新時期小說中的瘋癲形象[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2期

6 溫習勇;;對邏輯學地位和作用的再認識[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7 閔永新;;馬克思主義整體觀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整體有效性[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9期

8 白立強;;馬克思主義大眾化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學初探——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教學為例[J];保定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9 杜家貴;歷史主體的能動性與受動性[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10 莊福齡;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慶祥;張艷濤;;馬克思哲學的大眾形態(tài)、學術形態(tài)、政治形態(tài)及其歷史命運[A];科學發(fā)展:文化軟實力與民族復興——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論文集(上卷)[C];2009年

2 馬明;;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農村的大眾化[A];第二屆首都高校教育學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C];2011年

3 馬生祥;;試論佩斯捷利的《俄羅斯法典》[A];河北省史學會通訊(1984第1期)[C];1984年

4 李佳靜;陳立超;;試論楊善集對列寧主義的認識[A];竹林里風雷——中共瓊崖一大學術研討會論文選[C];2009年

5 李宇明;;關于中小學“雙語教學”的思考[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6 陳章太;;說語言立法[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Ⅱ)[C];2004年

7 沈亞生;;蘇格拉底之死及辯證法的歷史命運[A];第五屆馬克思哲學論壇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態(tài)研究會議論文集(下)[C];2005年

8 濮曉婧;米壽江;;回商與徽商的異同及當代啟示[A];首屆中國寧夏回商大會文化論壇論文匯編[C];2008年

9 王元驤;;我對“審美意識形態(tài)論”的理解[A];文藝意識形態(tài)學說論爭集[C];2006年

10 朱倫;;關于民族自治的歷史考察與理論思考——為促進現(xiàn)代國家與公民社會條件下的民族政治理性化而作[A];第九屆中國世界民族學會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上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淑輝;當代中國交往理性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呂曉萍;我國以工促農制度創(chuàng)新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5 曹迪;國家文化利益視角下的中國語言教育政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寅;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國家建構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邵南征;社會道德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崔海智;共產黨情報局:冷戰(zhàn)與蘇聯(lián)對外政策的轉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王懷強;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績效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焦克源;甘肅城鄉(xiāng)一體化社會救助體系建設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顧博;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知識分子理論探析[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謝娟;《錢學森書信》的哲學價值[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李青;延安時期女性文學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武威志;我國農村雙層經營體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5 邵麗;海洋開發(fā)對沿海城市文化影響的分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王輝娟;論魏瑪共和國的終結[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7 易方立;跨境民族問題對國際關系的影響[D];湘潭大學;2010年

8 王龍生;論科學發(fā)展觀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幾個內在關聯(lián)[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馮凌;江澤民武警消防部隊思想政治建設理論研究[D];江西財經大學;2010年

10 崔國軍;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路徑探研[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李立永;試論現(xiàn)代俄語與俄羅斯政治的關系[J];俄羅斯研究;2003年03期

2 君雅;陸羽;;臺灣當局語言政策分析[J];語言文字應用;2007年01期

3 陳衛(wèi)強;方孝坤;;語言傳播的沖突與協(xié)調——中德兩國語言傳播政策觀照[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4 張宏莉;劉敬敬;;俄羅斯諸共和國語言問題探析[J];西伯利亞研究;2010年06期

5 劉汝山,魯艷芳;新加坡語言狀況及語言政策研究[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3期

6 張占山;語言規(guī)劃、語言政策與社會背景的關系[J];煙臺教育學院學報;2005年02期

7 周慶生;少數(shù)民族語言政策比較研究全面啟動[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7年04期

8 劉滿堂;新加坡的語言政策:多語制和雙語制[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年04期

9 蔡永良;論美國的語言政策[J];江蘇社會科學;2002年05期

10 陳納;;美國雙語問題的兩派之爭[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杰舜;;中國民族團結在世界民族關系中的示范作用[A];中國世界民族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下)[C];2005年

2 丁汝俊;敏生蘭;;論貧困對我國民族關系的影響[A];2006民族宗教問題高層論壇暨甘肅研究基地年會論文集[C];2006年

3 楊圣敏;;歷史上民族關系中的幾個問題[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5集)[C];2009年

4 劉萬慶;;中國都市多民族化及民族關系的構建[A];中國城市文化與城市生態(tài)[C];1998年

5 徐黎麗;陳建軍;;論風俗習慣與民族關系的互動影響[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穆殿春;;協(xié)調民族關系 促進民族和諧發(fā)展[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十三次專題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崔成男;尹金山;方昌國;;西部大開發(fā):解決民族關系深層問題的有效途徑[A];中國民族理論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學術討論會暨第九次顧問座談會論文集[C];2000年

8 劉阿榮;;從解脫與救贖的宗教觀論民族關系與民族發(fā)展[A];宗教與民族(第貳輯)[C];2003年

9 張佳生;;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民族關系研究[A];第七次全國民族理論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4年

10 潘先楞;;陵水縣黎漢民族關系的歷史與現(xiàn)狀[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婷軒;中華民族自覺進程中的關鍵一步[N];中國民族報;2009年

2 許世昌 張修建;菏澤市政協(xié)著力構建和諧民族關系[N];聯(lián)合日報;2009年

3 本報記者 趙忠洪 通訊員 石凌廣 楊志軍;17.2萬各族群眾就是一家人[N];桂林日報;2008年

4 整理 王甜;經濟發(fā)展與民族關系:基于科學發(fā)展觀的思考[N];中國民族報;2010年

5 徐世澄;玻利維亞的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中)[N];中國民族報;2011年

6 記者 張雪飛;鞏固發(fā)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民族關系[N];云南日報;2011年

7 記者  呂寧豐 實習生 蔡軍;構建和諧民族關系 促進社會協(xié)調發(fā)展[N];南京日報;2006年

8 記者 齊展;要切實維護社會穩(wěn)定大局 促進民族關系 宗教關系和諧發(fā)展[N];遼源日報;2010年

9 記者 馬敏;鞏固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民族關系[N];華興時報;2010年

10 李愿 李曉燕;構建和諧的民族關系[N];陜西日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鑫華;民族關系協(xié)調發(fā)展與政治穩(wěn)定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葛艷玲;當前新疆北疆基層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2年

3 鄭煒;北宋民族關系思想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4 程旭;唐墓壁畫中周邊民族文化因素及其反映的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12年

5 蔣立松;中國西南地區(qū)民族關系基礎結構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劉瑤瑤;青海海西州漢族移民文化變遷及民族關系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7 陳立明;藏門珞民族關系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8 賀琳凱;新中國民族關系與民族政策的互動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9 德全英;民族區(qū)域自治權[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10 孫渝紅;語言教育與國家戰(zhàn)略[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何曉芳;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發(fā)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王利花;構建內蒙古和諧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3 張婷;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內蒙古民族關系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年

4 劉衛(wèi)春;我國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和諧發(fā)展探析[D];吉林大學;2011年

5 雷海;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6 吳敏;深圳特區(qū)民族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7 其力木格;扎賚特旗蒙古族漢族通婚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8 趙琴;德昂族民族關系研究(1949~2009)[D];云南大學;2010年

9 劉吉東;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民族關系及其發(fā)展[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10 賈靈充;新中國成立初期河南民族工作研究[D];河南大學;2010年

,

本文編號:2414825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414825.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ad88***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