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文藝論文 > 漢語言論文 >

文化接觸、接觸語言學與漢語方言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8-12-30 18:07
【摘要】:接觸語言學是20世紀產生的語言學分支學科,它從社會語言學中分離出來,給語言研究尤其是方言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語言接觸是一種普遍現象,其本質是文化的接觸。人類社會活動的諸多動因推動著文化的交流與互動,使得文化接觸的形式異常豐富,也給語言接觸提供了廣闊的范圍和機會。對語言接觸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但是真正從一門獨立學科的框架下來研究語言卻為時尚短。方言是人類社會分合的產物,從文化接觸、語言接觸的視閾來審視方言研究,可以辟出一片廣闊的天地。
[Abstract]:Contact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that emerged in the 20th century. It is separated from sociolinguistics and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especially the study of dialects. Language contact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nd its essence is cultural contact. The various motivations of human social activities promote the cultural exchange and interaction, which make the forms of cultural contact extremely rich, and also provide a wide range and opportunity for language contact. The attention to language contact can be traced back to ancient times, but it is fashionable to study language in the framework of an independent discipline. Dialect is the product of human socie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act and language contact, the study of dialects can create a vast world.
【作者單位】: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文化藝術學院;
【基金】:國家社科基金西部項目“漢語方言接觸視角下的四川客家方言研究”(項目號:09XYY00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17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金麗藻;;趙元任與常州方言語音研究[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3期

2 張倩紅;;解讀阿拉伯人的內心創(chuàng)傷——評《阿拉伯人眼中的十字軍東征》[J];世界歷史;2006年03期

3 楊衛(wèi)東;戴衛(wèi)平;;英國地名的歷史文化涵義[J];開封大學學報;2008年01期

4 楊春宇;;東北亞語言發(fā)展與遼寧文化戰(zhàn)略對策[J];理論界;2010年02期

5 戴慶廈;田靜;;語言的外部影響與內部機制[J];民族語文;2007年04期

6 金有景,金欣欣;20世紀漢語方言研究述評[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7 詹伯慧;;漢語方言研究30年[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zhí)?;聊齋俚曲詈詞研究[J];蒲松齡研究;2009年01期

2 秦廷斌;;土家族語言的現狀與保護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年03期

3 黃育才;正確看待當前的漢英混用現象[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3年05期

4 侍中;中西思維方式差異說辯難[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5 石田田;;對《爾雅》編排體例的認識[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6 戴亮亮;;溧陽內部方言的異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7年11期

7 王謙;蘇寧;;淺論新時期鄉(xiāng)土文學中方言的審美作用[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6期

8 林芳;榮吉;;論戲劇藝術中的獨白[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9 李慧;曾智;;試析樓盤廣告語對語言得體性原則的偏離[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曹志國;;文學語言與生活的距離——以宮林的小說《大霧彌漫》、《點暈》為例[J];安康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徐志凡;;高職英語教育英美文化缺失現象的反思[A];云南省高職高專教育分會第七次全體理事會暨2011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陳家寧;林哲;;談外來詞的漢化處理[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3 李開;;從理論啟蒙到理論體系——學習高名凱先生《語言論》[A];高名凱先生學術思想研討會——紀念高名凱先生誕辰100周年論文集[C];2011年

4 郭旭東;;島內語言與大陸語言的差異表現及其對兩岸交流的影響[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八輯)[C];2011年

5 劉錦芳;;中西文化下廣告翻譯的差異[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6 陳冀青;馮保初;李曉紅;;創(chuàng)建規(guī)范開放的語用環(huán)境[A];學報編輯論叢(第十集)[C];2002年

7 郭威彤;梁青青;裴東;李錦瓏;楊鴻武;;普通話到西安話的韻律轉換[A];第18屆全國多媒體學術會議(NCMT2009)、第5屆全國人機交互學術會議(CHCI2009)、第5屆全國普適計算學術會議(PCC2009)論文集[C];2009年

8 歐妮;;突顯地域性 增強實用性——由通用對外漢語口語教材的不足引起的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愛珍;模糊語義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2 姜燕;漢語口語美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郭莉敏;俄語內部世界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4 趙娜;北宋“文字禪”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武曉麗;漢語核心詞“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6 栗志剛;民族認同論[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7 陳榮;英語詞匯教學的認知語境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8 田夏彪;文化認同視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補機制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漆捷;意會知識及其表達問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10 趙宏;英漢詞匯理據對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曉;語言符號與貨幣的通約性初探[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2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3 陳茜;詞語借用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丁雅敏;我國高新技術企業(yè)的文化傳播模式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陳小英;幼兒教師教學語言的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6 周美莊;《全宋文》江浙文人用楙研究[D];南昌大學;2010年

7 李艷春;語言經濟學視域下網絡語言的分析[D];武漢理工大學;2010年

8 崔學勤;漢語字母詞研究[D];安徽大學;2010年

9 林一鳴;《字學指南》音系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林承亮;漢語顏色詞“白”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炳迢;;簡介幾種我國現代方言詞典[J];辭書研究;1984年01期

2 金麗藻;;常州話紳談與街談之離合融變[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8年03期

3 陸儉明;新中國語言學50年[J];當代語言學;1999年04期

4 錢曾怡;世紀之交漢語方言學的回顧與展望[J];方言;1998年04期

5 李行杰;描寫分析 綜合創(chuàng)新[J];方言;1999年01期

6 李樹儼;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漢語方言研究[J];方言;1999年01期

7 鮑厚星,陳立中,彭澤潤;二十世紀湖南方言研究概述[J];方言;2000年01期

8 詹伯慧;二十年來漢語方言研究述評[J];方言;2000年04期

9 李藍;六十年來西南官話的調查與研究[J];方言;1997年04期

10 詹伯慧;《方言》二十年述評[J];方言;1998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廖慈惠;李向奇;;文化接觸、語言接觸與美國英語演變的類型和機制[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2 趙濱寧;;英語外來詞對漢語言發(fā)展的影響[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8年03期

3 杜楠;;文化接觸與語言變異[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4 王瑾;黃國文;;接觸語言學視角中的翻譯——廣州報章翻譯現象分析[J];中國翻譯;2006年05期

5 郭林花;英漢語言瑪賽克現象分析[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6 李香玲;;語言接觸與文化融合交織出和諧文化[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0年02期

7 董丹;;淺析新疆漢維語言接觸及其引發(fā)的演變[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8 曹道巴特爾;語言接觸所產生的蒙古族直系血親親屬稱謂詞地區(qū)差異[J];滿語研究;2004年02期

9 葉君;;語言接觸中的文化潛移與認同[J];長白學刊;2008年04期

10 吳安其;語言接觸對語言演變的影響[J];民族語文;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原;;在文化背景接觸下進行的語言接觸——社會語言學札記[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2 徐時儀;;略論語言接觸與文白轉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文集(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8年

3 陳保亞;;全球化語言接觸背景下的多語現象和多語制研究——建立語言遺產保護和多民族互協共存的科學依據[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4 王小鳳;;跨文化交際中詞語借用印記[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紅巖;;語言傳播文化中心的現代性重建——跨文化語言傳播觀念論[A];聚焦世界華語播音[C];2004年

6 孫宏開;;絲綢之路上的語言接觸和文化擴散[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7 祖生利;;元代蒙古語同北方漢語語言接觸的文獻學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八輯)[C];2005年

8 余京輝;;港式中文對普通話水平測試的影響及培訓策略[A];第三屆全國普通話水平測試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陳銳;;大學生星座文化接觸行為研究——消費文化下的青年時尚透析[A];中國傳媒大學第三屆全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博士生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10 朱慶之;;語言接觸和語言變異——佛教漢語研究的新視角[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費孝通;我為什么主張“文化自覺”[N];北京日報;2003年

2 基金處;我院新獲40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3 趙雨林;孩子為什么會不聽話(2)[N];黑龍江日報;2004年

4 早報記者 陳佳;天堂將如圖書館一般……[N];東方早報;2005年

5 禹言;一部大型語言國情專著[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8年

6 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門番語雜字全本》簡介[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仁頓珠澤;一個博士生的求學路[N];中國民族報;2006年

8 袁志勇;“字母詞”走進日常生活[N];科技日報;2007年

9 商子雍;解讀兩個德國小伙的西安城墻秀[N];西安日報;2008年

10 武斌;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的歷史規(guī)律[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方欣欣;語言接觸問題三段兩合論[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2 覃東生;對廣西三個區(qū)域性語法現象的考察[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3 陳建偉;臨沂方言和普通話的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4 包薩仁;蒙古語族東鄉(xiāng)語與漢語的接觸研究[D];北京大學;2006年

5 吳小奕;跨境壯語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5年

6 江燕;南昌話和普通話接觸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7 陳輝;論早期東亞與歐洲的語言接觸[D];浙江大學;2006年

8 顧欽;語言接觸對上海市區(qū)方言語音演變的影響[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9 潘家福;新加坡華社的多語現象與語言接觸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譚曉平;江永勉語與漢語的接觸與演變[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旦淑芬;現代漢語中的英語外來詞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6年

2 王玲;論漢英語顏色詞文化差異及其文化接觸[D];天津財經大學;2009年

3 王晶晶;跨文化接觸對膚色、面孔吸引力、人格以及生活成功度知覺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4 邵大艷;漢俄語言接觸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2年

5 田麗麗;語言接觸視域中的英漢借詞比較研究[D];中南大學;2007年

6 得澤;非語言傳播:沉默的跨文化接觸[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7 夏蓮;語言接觸和語言遷移[D];上海海事大學;2004年

8 郭云婷;語言接觸視角下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對新疆漢語方言的影響[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9 付喬;五屯話的格和體態(tài)式研究[D];蘭州大學;2013年

10 魏偉;現代漢語外來類詞綴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07年

,

本文編號:2395944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95944.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All Rights Reserved | 網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6584***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