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蒂娃符號學理論與索緒爾語言研究關系探析
[Abstract]:Saussure is the father of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and the founder of structuralist methodology. When she constructed the post-structuralist semiotic theory of semiotics, she criticized Saussure's linguistic research from two aspects. On the one hand, on the basis of Saussure's study of structuralist linguistics, she introduces external factors such as time and subject into symbolic research, which makes the object of symbolic study dynamic and emphasizes the gene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symbolic meaning. On the other hand, she excavat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Saussure's post-structuralist translocation formation, reconstructs, absorbs, and uses it so as to make it echo her intertextuality.
【作者單位】: 黑龍江大學西語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后結構主義符號學理論和應用研究”(10YJCZH134) 黑龍江省教育廳項目“克里斯蒂娃語言哲學思想研究”(12512263)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H0-0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徐文培;郭紅;;互文性視域中的文學研究與文化研究[J];外語學刊;2010年01期
2 屠友祥;聲音和文字:索緒爾論薩圖爾努斯詩體[J];外國文學評論;2003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玉堂;;從“釋比”的音譯談羌族釋比經典中“神名”的英譯[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2 袁文彬;翻譯研究的語篇分析模式及其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3 沙宗元;;論漢字發(fā)展和規(guī)范的動態(tài)平衡性[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4 孫顯元;;中共兩大歷史性飛躍理論成果命名的啟示[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5 惠嘉;戶曉輝;;論“興”義的演變及其思維特點[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6 楊璨;;“火星文”的非語言特征[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7 徐福坤;;從漢字的應用看漢字的性質[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8 王有衛(wèi);;語素文字說質疑[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孫良誠;;高職英語教學中的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探討[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10 孫良誠;;高職英語教學中語言教學和言語教學研究[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銘玉;;談語言符號學理論系統(tǒng)的構建[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多元文明沖突與融合中語言的認同與流變”外國語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2 王兆春;;索緒爾符號學說與《墨經》“名實”論之比較[A];“回顧與前瞻:中國邏輯史研究30年”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3 楊莉;;索緒爾的語言觀及任意性原則對外語學習的啟示[A];語言與文化研究(第二輯)[C];2008年
4 何小菲;;“雜交性”策略在跨文化符碼中的運用及受眾的解讀——北京奧運會吉祥物案例研究[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Ⅱ)[C];2006年
5 周頻;;在學習詞典中采用語義網絡凸顯語詞意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6 周紅紅;;外來詞的界定[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韓永進;;城市創(chuàng)新的結構與符號邏輯——城市創(chuàng)新經濟結構體選擇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路線圖分析[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20分會場-生態(tài)文明視域中的城市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8 黃榮生;;漢、英姓氏文化差異探析[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李艷;施春宏;;外來詞語義的漢語化機制及相關問題[A];第五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吳校華;;漢語象聲詞理據初探[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曲麗瑋;元刊雜劇復字詞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2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龍翔;中國英語學習者言語交際中語用失誤之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4 王蕾;中國高水平EFL學習者語言研究:程式語和語言創(chuàng)造性[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蘇勇;解構批評:形態(tài)與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武克勤;英伽登文學本體論思想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郭嘉;英語語調實驗分析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王艷紅;美國黑人英語漢譯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陳雪頌;設計驅動式創(chuàng)新機理與設計模式演化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陳明達;多樣性與有限性[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黃雪;俄漢語詞匯理據性對比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吳藝彬;俄語三價動詞的語義配價與句法模式[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李鼐;關于數字電影傳播特征的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丁一吟;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福娃”的大眾傳播學解讀[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王偉娜;英漢諺語里動物詞匯的文化內涵對比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6 李曉;語言符號與貨幣的通約性初探[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7 蘇章海;進化與融合:中西語言學元語言關鍵詞系統(tǒng)對比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8 鄭宇;后現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解曉旭;《常談S堋芳捌涿袼子锘愫退子锎恃芯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范詩言;成語顏色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永國;互文性[J];外國文學;2003年01期
2 孫秀麗;;符號實踐的前符號態(tài)與符號象征態(tài)研究——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三[J];外語學刊;2009年06期
3 胡慧;;從互文性看文學、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J];學術界;2006年05期
4 殷企平;談“互文性”[J];外國文學評論;1994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秀麗;;解析符號學批判——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一[J];外語學刊;2006年05期
2 孫秀麗;;克里斯蒂娃廣義互文性初探[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9年05期
3 周可可;劉懷玉;;從詩學革命到女性政治——西方學界關于克里斯蒂娃思想研究評述[J];哲學動態(tài);2007年06期
4 韓丹;;“異質性”理論剖析——朱莉亞·克里斯蒂娃后現代理論研究之四[J];時代人物;2008年09期
5 楊旭;;網絡互文性與新歷史主義[J];文學界(理論版);2011年06期
6 周紅兵;;羅蘭·巴特與互文:以“紋”為本[J];理論與創(chuàng)作;2009年02期
7 韓丹;;符號學理論——朱莉亞·克里斯蒂娃后現代理論研究之一[J];時代人物;2008年06期
8 孫秀麗;;符號實踐的前符號態(tài)與符號象征態(tài)研究——克里斯蒂娃研究之三[J];外語學刊;2009年06期
9 韓丹;;女權主義理論——朱莉亞·克里斯蒂娃后現代理論研究之五[J];時代人物;2008年10期
10 姚成賀;張輝;;動態(tài)·多元·互文——克里斯蒂娃的文本理論[J];學習與探索;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炯;;王希杰的后結構主義傾向[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2 孟華;;后結構主義:王希杰語言理論的傾向[A];王希杰修辭思想研究[C];2004年
3 陳炯;;也談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后結構主義——與孟華先生商榷[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4 孟華;;理性主義、人文主義、后結構主義——走向對話的漢語理論界[A];跨世紀的中國修辭學[C];1999年
5 尚杰;;從結構主義到后結構主義[A];法國哲學的現代與未來全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6 喬瑞金;安軍;;二十世紀對康德哲學的兩次批判及其意義[A];康德哲學及其現代意義——紀念康德逝世20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肖凌;李焰;;敘事治療的哲學淵源[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論與方法研究[C];2010年
8 盧學英;;小說創(chuàng)作微言[A];中國小說研究[C];2003年
9 余平;;論“文本間性”與習語的翻譯——文化意象翻譯研究之二[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藍棣之;;我所接觸到的袁可嘉先生[A];袁可嘉詩歌創(chuàng)作與詩歌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同濟大學歐洲文化研究院院長 高宣揚;克里斯蒂娃:要牢記不要成為過去的自己[N];社會科學報;2009年
2 舍慧;研究后現代社會理論的一部佳作[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3 ;列維·斯特勞斯:60億人口的世界已與他無涉[N];南方周末;2009年
4 羅崗;孫甘露:“作家,是要把內心的語言翻譯出來”[N];中華讀書報;2008年
5 早報記者 石劍峰;36年后,她仍在尋求西方之外的另一種可能[N];東方早報;2010年
6 文麗;ADIDAS的浪漫品牌營銷[N];經理日報;2006年
7 譚學純;學術傳播和話語權[N];光明日報;2006年
8 唐玉清;“我想要的是生活的一切”[N];文藝報;2008年
9 ;非中心在中心的廢墟上生長[N];中國房地產報;2005年
10 胡作玄 中科院系統(tǒng)所研究員;數學是后現代思想的根源嗎?[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秀麗;克里斯蒂娃解析符號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張靜斐;學術史視野中的新歷史主義研究[D];北京大學;2012年
3 李克建;結構主義、后結構主義與教育研究:方法論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4 金瑤梅;阿爾都塞“理論上的反人道主義”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5 吳建設;喬納森·卡勒:解讀理論多元時代[D];清華大學;2009年
6 趙宏宇;索緒爾語言學理論對西方20世紀文學批評理論的影響[D];上海交通大學;2008年
7 董偉;論當代經濟制度選擇與社會結構的關系[D];吉林大學;2007年
8 曹海峰;精神分析與電影[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迎春;古法英譯話互文[D];蘇州大學;2008年
10 黃宗賢;還原真實的大衛(wèi)·洛奇[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芳;論克里斯蒂娃女性主義新視角[D];浙江師范大學;2012年
2 范志堅;隱遁的主體 飄散的作者[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3 劉振怡;拉克勞:從后結構主義到后馬克思主義[D];黑龍江大學;2004年
4 孔凡;譯學領域中的互文性批判[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5 黃湘芳;論克里斯蒂娃的女性詩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鄭杰;歷史進程理論:愛,責任和寬恕的重新確立——對托尼·庫什勒的劇作《天使在美國》的互文性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4年
7 張yN星;羅蘭·巴特解構主義文學批評思想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6年
8 劉永亮;新聞英語及其翻譯的互文性視角[D];中國石油大學;2008年
9 江春奮;索爾·貝婁小說的互文性:《赫索格》和《拉維爾斯坦》的互文性分析[D];廈門大學;2009年
10 李玲玲;互文性理論與文學批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32355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323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