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漢語成語語形的演變——語義不變背景下的成語應用類型分析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 types of Chinese idioms' morphologic evolu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application types of Chinese idioms, such as "enduring life", "rising from death", "dis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among which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application types: "enduring life", "rising from death" and "disappearing".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application types: "Noumenon is always superior, variation is only supplement", Noumenon gradually gives way to "Noumenon Variety and use Noumenon variation, long term equalization".
【作者單位】: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分類號】:H136.3
【參考文獻】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成平;常用成語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秀平;;略論以科學發(fā)展觀指導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6期
2 朱大明;;科技論文題名中“研究”一詞的使用原則[J];編輯學報;2006年03期
3 李馨;;談成語的語義變異及其規(guī)范[J];遼寧科技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4 徐繼明,繆建英;漢英熟語的形象聯(lián)想及其民族文化背景[J];川北教育學院學報;1996年01期
5 段士秀;俄漢語言中數(shù)字的文化伴隨意義[J];長春大學學報;1999年03期
6 陸永鋒;成語變體與詞典變體[J];辭書研究;1998年04期
7 徐式谷;歷史上的漢英詞典(下)[J];辭書研究;2002年02期
8 曹蘭萍;語文詞典百科詞的釋義例說[J];辭書研究;2004年06期
9 莫彭齡;關于成語定義的再探討[J];常州工學院學報;1999年01期
10 岳宣義;;司法行政反腐敗功能初探[J];中國司法;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仁強;;漢英詞典詞類標注與譯義的對稱性研究——兼評《ABC 漢英大詞典》的詞類標注與譯義[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2 陶原珂;;從漢語的詞性-義項關系論漢外詞典的詞性標注結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3 劉坤坤;曾東京;;從《漢語熟語英譯詞典》看漢英熟語詞典的編纂[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姬云鵬;劉裕昆;王寧川;;《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譯文商榷舉隅[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吳玲娟;;《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成語翻譯評論[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朱楚宏;;成語“差強人意”的語義分析及動態(tài)規(guī)范[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7 魏勵;;現(xiàn)代漢語“作”和“做”的使用分析[A];第四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8 吳校華;;漢語象聲詞理據初探[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吳校華;;淺析漢語象聲詞的轉義及修辭效果[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鄭冰寒;陳瑤;;“Blog”譯名問題探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艷;漢藏語四音格詞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2 甘瑞瑗;國別化“對外漢語教學用詞表”制定的研究:以韓國為例[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3 范莉;兒童和成人語法中的否定和否定轄域[D];北京語言大學;2005年
4 李軍;法律行為理論研究[D];山東大學;2005年
5 胡緒陽;語文德性論[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6 于屏方;動作義位釋義的框架模式研究[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年
7 胡振宇;現(xiàn)代城市體育設施建設與城市發(fā)展研究[D];東南大學;2006年
8 梅花;企業(yè)戰(zhàn)略聯(lián)盟穩(wěn)定性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年
9 李鏡兒;現(xiàn)代漢語擬聲詞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10 高振勇;票據法律制度的經濟分析[D];吉林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和貞;從中外隱喻研究對比看德漢成語的隱喻結構[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2年
2 鄭意長;《儒林外史》英譯本中“文化缺省”的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02年
3 譚崇戎;中國學生英語論述文中的語篇遷移及其啟示[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4 徐宜良;英漢語中與人體器官有關的習語對比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5 葉狂;概念隱喻的系統(tǒng)性和連貫性[D];西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田瑾;中美交際的文化語境研究[D];西北大學;2003年
7 于文軒;論生物安全國際法的基本制度[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8 羅健康;詞組學習法可行性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9 王美玲;試論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成語教學[D];湖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丁建川;漢語典故詞語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何華連;成語理論研究與成語辭書編纂質量的關系[J];辭書研究;1994年06期
2 莫彭齡;“四字格”與成語修辭[J];常州工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3 周薦;論成語的經典性[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年02期
4 左林霞;從詞義褒貶色彩的演變看語言與社會互動[J];理論月刊;2004年10期
5 劉曉梅;成語感情色彩的歷時變化[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6 何華連;成語辭書出版與成語理論研究概說[J];圖書情報知識;1994年02期
7 施春宏;比喻義的生成基礎及理解策略[J];語文研究;2003年04期
8 鄒韶華;論語言規(guī)范的理性原則和習性原則[J];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張成平;常用成語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曉慧;;20世紀90年代以來漢語語法化研究述評[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2 陳卓;;《古代漢語詞匯學》指瑕——僅論漢語“詞義的縮小”[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11期
3 金曉艷;;時間連接成分的歷時演變和產生方式[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05期
4 朱霞;;“有”字的虛化歷程[J];語文學刊;2008年20期
5 鄭麗;;法律語言介詞歷時演變研究[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6 王天佑;;“與其”句式歷時演變的規(guī)律及誘因[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7 梁冬青;“鼎”“鐫”“鍋”的歷時演變及其在現(xiàn)代方言中的地理分布[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0年04期
8 李宗江;;副詞“倒”及相關副詞的語義功能和歷時演變[J];漢語學報;2005年02期
9 林運運;;“把”的語法化過程及其機制[J];南方論刊;2007年11期
10 龍丹;;魏晉“牙齒”語義場及其歷時演變[J];語言研究;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汪維輝;;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A];第38屆國際漢藏語會議論文提要[C];2005年
2 胡士云;;說“爺”和“爹”[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3 蘇金智;;臺港和大陸詞語差異的原因、模式及其對策[A];語言文字應用研究論文集(Ⅰ)[C];1995年
4 李韌之;;拓撲學理論框架下英漢語言模態(tài)的比較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5 鄒仁;;“了”、“卻”的語法化以及“了”、“卻”的替換[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2條
1 沈葉露;釋“葉”與“ST”[N];語言文字周報;2009年
2 劉丹青;開采民族語言研究“寶礦”[N];中華讀書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萍;湘西南漢語方言語音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燕來;蘭銀官話語音研究[D];北京語言文化大學;2003年
3 田春來;《祖堂集》介詞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7年
4 徐朝紅;中古漢譯佛經連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年
5 吳紀梅;漢語常用單音動詞帶賓情況的歷時考察[D];華中師范大學;2008年
6 張慶慶;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劉芳;幾組趨向動詞演變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陳永莉;漢語動詞與相關句法成分的語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10 吳為民;漢語性別詞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文紅;“穿著”類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2 蔣靜;從“來/去”的歷時演變看連詞功能的產生[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3 楊琴;“責怪”類動詞的歷時演變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4 陳爽;近代漢語中指示代詞“這/那”組合形式的歷時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5 柯西鋼;白河城關話語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張佳音;是非問句之歷時演變研究[D];蘇州大學;2008年
7 湯洪麗;漢語正反問句的歷時演變考察[D];蘇州大學;2008年
8 董欣勝;《_Z音妙悟》音系及其流變[D];廈門大學;2006年
9 潘亮;“被”字句語用意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10 范志飛;“和”類虛詞的語法化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5203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52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