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匯歧義消解的認知解析
[Abstract]:The resolution of lexical ambiguity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the network of lexical meaning hierarchy, activation-inhibition, lexical meaning accessibility, feature comparison and other cognitive models; the formation of cognitive models depends on verbal interaction, for word meaning, verbal interaction can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implicit meaning, for cognizers, verbal interaction can improve their cognitive level.
【作者單位】: 浙江外國語學院人文學院;
【基金】: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2008年重點規(guī)劃課題的部分成果(編號:08CGYY001Z)
【分類號】:H03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玉秀;;隱喻的認知機制和隱喻相似性[J];貴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2 江娣;;“去××化”的認知構(gòu)式語法研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6期
3 趙幫華;;“X哥(姐)”結(jié)構(gòu)的認知探討[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4 彭志斌;;國內(nèi)雙關(guān)研究述評[J];內(nèi)蒙古財經(jīng)學院學報(綜合版);2011年03期
5 吳金林;;由間接言語行為引起的語用歧義談言語交際的認知機制[J];文教資料;2011年19期
6 任歡;;從“杯具”看網(wǎng)絡通假字——一個認知研究[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8期
7 王國萍;危鳴輝;;漢語網(wǎng)語的認知理據(jù)與其范疇化——以“黑客”為例[J];作家;2011年14期
8 程琪龍;;轉(zhuǎn)喻的認知機制和過程[J];外語教學;2011年03期
9 唐韌;;程序性編碼和語用推理[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10 翁海桂;;名詞的認知機制[J];青春歲月;2011年1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陳君均;;轉(zhuǎn)喻與話語分析的語用機制[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9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張韌;;轉(zhuǎn)喻的構(gòu)式化表征[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3 尚新;;從英漢語對比角度談體的中立化理論構(gòu)建[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晉小涵;齊振海;;“臉、面”詞語的轉(zhuǎn)喻闡釋[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5 王寅;;漢語“動名構(gòu)造”與英語“VN構(gòu)造”的對比——一項基于語料庫“吃-名/eat-N構(gòu)造”的研究[A];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第七次全國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6 李潔紅;;論轉(zhuǎn)喻和隱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異[A];第四屆全國認知語言學研討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6年
7 趙彥春;;認知詞典學發(fā)軔——關(guān)于詞典學認知方法的探索[A];中國辭書論集2001[C];2001年
8 于云玲;楊一博;;哲學視角中的隱喻——從修辭隱喻到認知隱喻[A];高教科研2006(下冊:專題研究)[C];2006年
9 莊麗媚;;當代語言哲學的隱喻研究及其意義[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安琛;;網(wǎng)絡語境下語音變異的認知淺解[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6年年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李晶 山西財經(jīng)大學;我所理解的認知語言學[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1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啟強;英漢構(gòu)詞法的認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張洪芹;動態(tài)詞義識解論[D];河南大學;2007年
3 尉萬傳;幽默言語的多維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4 張再紅;詞匯文化語義的認知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5 王宇弘;英漢語通感認知模式對比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
6 金鐘赫;現(xiàn)代漢語語序的認知機制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7 陳亞萍;體裁互文性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8年
8 項成東;等級幽默的語用認知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9 李潔紅;指示語的認知模型解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7年
10 吳春紅;現(xiàn)代漢語位事范疇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瑾瑜;圖式理論下的誤解研究[D];湖南大學;2008年
2 左燕;科學隱喻的認知機制[D];貴州大學;2008年
3 陳健;“程度副詞+名詞”結(jié)構(gòu)的多角度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黃蓓;形容詞衍生之強化詞的主觀性與主觀化[D];西南大學;2009年
5 楊略;交替?zhèn)髯g的認知過程與認知機制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09年
6 鞏玉環(huán);英漢語言中愛情隱喻概念系統(tǒng)的對比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06年
7 嚴婷;英漢習語隱轉(zhuǎn)喻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09年
8 常亮;詞義引申的認知機制及其對英語詞典編纂的啟示[D];四川外語學院;2010年
9 魏麗;偏義復詞的功能與認知探究[D];河北師范大學;2009年
10 薛霞;言語幽默的關(guān)聯(lián)整合模式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2433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2433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