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級漢字課教學新模式實驗報告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new teaching mode of the middle and advanced Chinese character course created by the author, and reports the origin of the new model, the content of the experiment, and the problems to be solved by the experiment.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
【分類號】:H19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李大遂;從漢語的兩個特點談必須切實重視漢字教學[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2 李大遂;簡論偏旁和偏旁教學[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2年01期
3 李大遂;中高級留學生識字量抽樣測試報告[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4 潘藝林;論現(xiàn)代教育技術條件下教學改革的理想模式[J];江蘇高教;2000年02期
5 李大遂;突出系統(tǒng)性 擴大識字量——關于中高級漢字課的思考與實踐[J];語言文字應用;2004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閔順琴,盧和樂;《詩集傳》詞語訓釋商榷[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年04期
2 白兆麟;蔡英杰;;《老子》“道經(jīng)”首篇闡釋[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4期
3 張勁秋;《論語》何晏注訓詁研究[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4 張勁秋;;《春秋經(jīng)傳集解》訓詁術語略考[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5 陳立柱;;戰(zhàn)國時宋都彭城辨[J];安徽史學;2009年03期
6 王有衛(wèi);;古文獻中篆文及其篆楷對應錯漏舉例[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2期
7 劉精盛;;郭編《古代漢語》指瑕[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8 李先華;《說文段注》詞義考釋論略[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4期
9 陸生發(fā);;淺談“鬼才”與道教[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2期
10 李杰;;《韓非子》中的助動詞“欲”與“愿”[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魏建震;;周代社祀與西周社會秩序的建立[A];炎帝·姜炎文化與和諧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2 黃薇;;微探建甌方言熟語歌謠的語言[A];福建省辭書學會第五屆會員代表大會暨第十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春曉;;《說文解字六書疏證》所引方俗考[A];中國訓詁學研究會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10年
4 俞志慧;;《國語·晉語四》韋注辨正[A];第二屆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一)[C];2007年
5 李家浩;;關于姑馮句擟的作者是誰的問題[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6 iJ天宇;;鄭司農(nóng)注《周禮》所用“讀為”術語考辨——兼評段玉裁對“讀為”術語的界定[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7 王海波;劉穎;;鳳凰的動物學原形探尋[A];Proceedings of the 20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Design & The 11th China Industrial Design Annual Meeting(Volume 2/2)[C];2006年
8 朱智武;;東晉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陳志云;;《說文解字》女部聲訓與漢代婦女地位[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曾臘梅;;稱謂詞“奴”的變遷[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盧建平;基于拓撲學和統(tǒng)計學的無字庫漢字智能造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3 魏曉虹;《閱微草堂筆記》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偉;《呂氏春秋》體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善良;現(xiàn)代認知壓觀下的數(shù)學概念學習與教學理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7 鞠寶兆;《內(nèi)經(jīng)》藏象理論體系的發(fā)生學研究[D];遼寧中醫(yī)學院;2002年
8 黃黎星;《易》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藝觀[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9 林殷;命門學說研究[D];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3年
10 韓同蘭;戰(zhàn)國楚文字用字調(diào)查[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世江;論兩漢士人風貌及文學精神的嬗變[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紅;中小學英語教學銜接問題的調(diào)查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彭天忠;中醫(yī)外感病因的理論研究[D];湖南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4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5 王曉蕾;量詞“顆”、“!、“枚”的比較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孫莉;中職英語教學中實施“合作學習”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鞠霞;高中化學“學困生”成因分析及對策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汪學軍;高中數(shù)學課堂提問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高松濤;高三化學復習中合作學習應用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10 王用樓;基于教師發(fā)展的中職語文發(fā)展性課堂教學評價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姚云;八十年代國內(nèi)教改中教學模式的概括研究[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2 李大遂;中高級留學生識字量抽樣測試報告[J];暨南大學華文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3 刁維國;教學過程的模式[J];教育科學;1989年03期
4 康宏;新教育技術:教育的機遇與挑戰(zhàn)——廣州第16次教育沙龍綜述[J];教育科學;1998年01期
5 吳恒山;;教學模式的理論價值及其實踐意義[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9年03期
6 徐子亮;;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研究的新思路——對外漢語教學認知規(guī)律的探索[J];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02期
7 楊夷平;易洪川;;淺析識字教學的對內(nèi)、對外差別[J];世界漢語教學;1998年02期
8 張普;;漢字部件分析的方法和理論[J];語文研究;1984年01期
9 徐通鏘;中西語言學的結(jié)合應以字的研究為基礎[J];語言文字應用;199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柯彼德;;關于漢字教學的一些新設想[A];第四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1993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春鳳;;把直讀法引入“集中識字”教學[J];語文建設;1993年03期
2 丁劍鳴;農(nóng)村小學集中識字教學實驗述評[J];漢字文化;1989年03期
3 張?zhí)锶?“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教學體系簡介[J];課程.教材.教法;1986年08期
4 張景義 ,索慧中;“集中識字”有利于促進兒童的智力發(fā)展[J];漢字文化;1990年02期
5 張鳳麟;談集中識字教學[J];漢語學習;1997年06期
6 韓大庚;北京西城區(qū)“集中識字”實驗小結(jié)[J];漢字文化;1990年03期
7 張?zhí)锶?吸收安子介學說,集中識字教學法又有新發(fā)展[J];漢字文化;1989年Z1期
8 ;關于注音識字和集中識字實驗的一封信[J];漢字文化;1990年04期
9 李衛(wèi)民;全國小學集中識字教學講習會在安徽歙縣召開[J];漢字文化;1989年03期
10 何平;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安徽宿縣地區(qū)集中識字十年實驗總結(jié)[J];漢字文化;199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江暉;;鋪層纖維滲透率實驗研究[A];2009年度全國復合材料力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顏怡霞;徐偉芳;陳剛;黃西成;郝志明;;2A12截錐殼跌落的實驗和數(shù)值模擬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實驗力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王玨;;探究式教學法在“建筑環(huán)境學”教學中的構(gòu)建與應用[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4 閘北區(qū)大寧街道課題組;;創(chuàng)建學習型社區(qū)運作機制的研究[A];2003年中國成人教育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王桂花;;促進化學教學的良方——家庭小實驗[A];中國化學會關注中國西部地區(qū)中學化學教學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7年
6 許震宇;崔萌;趙超;臧曉彬;;界面加強桿狀周期結(jié)構(gòu)的隔震特性研究[A];第三屆全國壓電和聲波理論及器件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7 薛少謙;司榮軍;;自動水幕抑爆快速觸發(fā)器的研制[A];中國煤炭學會煤礦安全專業(yè)委員會2009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8 張佰利;李維永;;優(yōu)化礦山工藝設備 提高礦山生產(chǎn)效率[A];魯冀晉瓊粵川六省金屬學會第十四屆礦山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9 阿力甫;廖新玉;;論民族班測量教學的一些思考[A];全國測繪學科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季宇彬;劉林濤;于蕾;;2450MHz微波輻射對機體損傷的研究現(xiàn)狀[A];中國環(huán)境誘變劑學會第14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關慧;讓文化取代制度[N];人民政協(xié)報;2005年
2 江華;美海軍顧問實驗人冬眠[N];中國國防報;2007年
3 齊國梁 劉文明;灑向校園盡是愛[N];遼源日報;2006年
4 鐘邰;省實驗閩劇院首次從馬祖中轉(zhuǎn)赴臺演出[N];福建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李炳亭 特約記者 洪湖;山東莘縣實驗初中課改的“三”字經(jīng)[N];中國教師報;2010年
6 本報記者 方煒杭 通訊員 李典利 周長青;村民約法:古弄村的民主實驗[N];福建日報;2011年
7 員娟綢;我省在10個縣(市、區(qū))開展農(nóng)村社區(qū)建設實驗[N];山西經(jīng)濟日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何婷婷;把“心香”獻給“葉”的事業(yè)[N];淮南日報;2007年
9 唐雪薇;田蔓莎涉足實驗戲曲[N];四川日報;2006年
10 通訊員 楊居平 楊倩;高素質(zhì)教師造就高質(zhì)量教學品牌[N];安康日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曹勇;小流量渦流管特性的理論與實驗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2 朱鴻秋;雌二醇導致經(jīng)行頭痛的實驗及經(jīng)輕膠囊干預機制初探[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05年
3 王浩英;高功率毫米波Cherenkov器件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4 刁振嬌;論地方議會制度在清末的實驗[D];華東政法大學;2007年
5 孟杰;高速電主軸動力學分析與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6 余貞勇;固體火箭發(fā)動機翼槽火焰?zhèn)鞑C理研究[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0年
7 張銀合;記憶合金網(wǎng)二期成形人工氣管置換術實驗和臨床研究[D];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2003年
8 李旭;汽車點火系統(tǒng)電磁干擾的仿真與實驗研究[D];重慶大學;2008年
9 許寧;浮法玻璃熔窯煙氣脫硫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7年
10 柳寧;雙足被動行走器動力學仿真與實驗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利;多功能清雪車中鏟仿真分析與實驗研究[D];吉林大學;2005年
2 李麗娜;英語口語僵化及激活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3 李銳;磁流體熱磁對流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5年
4 王振強;高中英語單元整體教學實驗與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蔡婧;高中英語課堂寫作中的互動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6 習紅軍;集中供暖分戶計量典型住宅熱環(huán)境數(shù)值模擬探討[D];長安大學;2005年
7 李霞;數(shù)學法輔助英語時體教學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8 衛(wèi)彩霞;永昌一中英語研究性學習實驗的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9 嚴業(yè)安;高中化學教學中加強學生元認知能力的研究與實踐[D];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10 邱瑾;值日生報告對于增強高職生英語學習動機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14803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148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