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語的述補結構
本文選題:述補結構 + 哈尼語; 參考:《民族語文》2011年01期
【摘要】:哈尼語的述補結構是一種重要的語法結構。本文從語義關系和句法關系描寫和分析哈尼語述補結構的類型、特點。
[Abstract]:The declarative complement structure of Hani is an important grammatical structure. This paper describes and analyzes the typ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ani's predicate complement structure in terms of semantic and syntactic relations.
【作者單位】: 復旦大學中文系;中央民族大學語言研究所;
【分類號】:H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戴慶廈,李澤然;哈尼語的“來、去”[J];民族語文;2000年05期
2 戴慶廈,黎意;景頗語的述補結構[J];民族語文;2004年06期
3 戴慶廈,黎意;藏緬語的述補結構——兼反觀漢語的述補結構[J];語言研究;2004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曹大為;《醒世姻緣傳》中的兩種山東方言結構[J];蒲松齡研究;2000年Z1期
2 張娟;;《世說新語》“以”字處置式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3 徐志林;;再論漢語賓語的問題[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4 范振強;肖治野;;雙重否定:否定之否定[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褚福俠;;元曲“量詞+兒”用法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6 史國東;近代漢語被字句結構的特點[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7 熊仲儒;;致使的語音實現(xiàn)及其句法蘊含[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8 尹蔚;介詞“把”和“將”的應用思考[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9 周文娟;;《新編五代史平話》中的結構助詞[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陸婷雅;;三國志平話中的把字句和將字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沈家煊;;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特征[A];漢語口語與書面語教學——2002年國際漢語教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肖傳芬;;從形式機制談語篇詞匯銜接[A];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05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3 吳萬和;;從中古漢語詞匯語法現(xiàn)象看《列子》是托古偽書[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4 楊合鳴;李作君;;《詩經》《楚辭》“賓·述”式對比研究[A];第七屆《詩經》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6年
5 孫立新;;關中方言的“個”[A];漢語方言語法研究——第二屆國際漢語方言語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6 方梅;;北京話里“說”的語法化——從言說動詞到從句標記[A];全國漢語方言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第三屆官話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7 洪忻;任燕;;中軟譯星機器翻譯系統(tǒng)翻譯質量改進策略[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第四屆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張小孴;;試論敦煌書儀的語料價值[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9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譯體文字中的特殊語法現(xiàn)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佳;論英漢運動事件表達中“路徑”單位的“空間界態(tài)”概念語義及其句法—語義接口功能[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2 王用源;漢語和藏語復音詞構詞比較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董正存;漢語全稱量限表達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吳云霞;萬榮方言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2年
5 盧小群;湘南土話代詞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延俊榮;給予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7 梁曉波;致使詞匯與結構的認知研究[D];復旦大學;2003年
8 李焱;《醒世姻緣傳》語法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9 李善熙;漢語“主觀量”的表達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10 季琴;三國支謙譯經詞匯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敏;“難不成”的衍生過程[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孟洋;《祖堂集》動結式述補結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顯麗;《清平山堂話本》連詞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胡玉國;《型世言》處置式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朱麗艷;《左傳》與《世說新語》位移動詞比較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曹思海;《醒世姻緣傳》“被”字句研究[D];廣西民族大學;2010年
7 馬麗;現(xiàn)代漢語外來詞研究綜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8 吳慧敏;《金瓶梅詞話》稱數(shù)法研究[D];浙江財經學院;2010年
9 吳潔;英漢翻譯與漢語歐化現(xiàn)象[D];外交學院;2001年
10 張雪蓮;《水滸全傳》的數(shù)量表達方式[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郭繼懋;王紅旗;;粘合補語和組合補語表達差異的認知分析[J];世界漢語教學;2001年02期
2 沈家煊;;現(xiàn)代漢語“動補結構”的類型學考察[J];世界漢語教學;2003年03期
3 馬慶株;“V來/去”與現(xiàn)代漢語動詞的主觀范疇[J];語文研究;1997年03期
4 陸儉明;述補結構的復雜性——《現(xiàn)代漢語補語研究資料》序[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0年01期
5 喻翠容;;說傣語的ma~2(來)和pai~1(去)[J];語言研究;1984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覃東生;;賓陽話的述補結構和體標記[J];百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張欣;;補語及述補關系的語義范疇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1年07期
3 周錦國;馬成成;;略論現(xiàn)代漢語中情態(tài)補語的修辭功能[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7期
4 常婧;;漢語帶賓語動結式的認知研究[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5 儲建蘭;;回不去的哈尼老家[J];青春歲月;2011年16期
6 ;民族音樂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級名錄簡介 哈尼族多聲部民歌“栽秧山歌”[J];民族音樂;2011年03期
7 沈海濱;;走進神奇的奕車人部落[J];科學之友(上旬);2011年05期
8 蘇俊波;;十堰方言“看叫NPV/A得看”句式[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9 葛立勝;;“V到”小句中“V”與“到”結合緊密程度的連續(xù)統(tǒng)分析[J];畢節(jié)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10 張衛(wèi)國;朱翠萍;;狀態(tài)形容詞可以重疊嗎?——從“雪白雪白”與“雪白”的關系談起[J];漢語學習;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曉玲;;南安話的“遘”字補語[A];海峽兩岸辭書學研討會暨福建省辭書學會第十七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2 米蒂;;幼兒哈尼語教學體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國名校卷)(四)[C];2009年
3 蔡永強;;“張三追得李四直喘氣”及其相關句式[A];對外漢語教學的全方位探索——對外漢語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4年
4 傅愛平;;漢英機器翻譯中漢語動結式譯文的分析[A];機器翻譯研究進展——2002年全國機器翻譯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李長麗;;能性述補結構“V得/不起”不對稱的原因[A];2007年福建省辭書學會第18屆年會論文提要集[C];2007年
6 米蒂;;幼兒哈尼語教學體會[A];國家教師科研基金十一五階段性成果集(云南卷)[C];2010年
7 許小星;亢世勇;;補語語義指向的制約因素[A];中國計算機語言學研究前沿進展(2007-2009)[C];2009年
8 郭穎;;《諸病源候論》中活躍的構詞語素淺析[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七屆醫(yī)古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9 羅燕萍;;談現(xiàn)代漢語“V+到”結構的形式特征[A];江西省語言學會2007年年會論文集[C];2007年
10 邢紅兵;;從分詞的不一致性看漢語分詞的難點[A];面向21世紀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經濟發(fā)展(上冊)[C];199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胡彥輝;第六屆國際哈尼/阿卡文化學術討論會閉幕[N];紅河日報;2008年
2 《語言文字報》原主編 杜永道;正確使用“的地得”[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8年
3 通訊員 徐云 趙曉峰;邊陲警民如魚水[N];紅河日報;2009年
4 記者 董光榮 通訊員 李玉明;綠春實踐活動精打“民族牌”[N];紅河日報;2009年
5 本報記者 彭鳳平 王文 寶仕;在哈尼山鄉(xiāng)過大年[N];中國民族報;2004年
6 李文華;哈尼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N];紅河日報;2009年
7 許文舟;哈尼族風味食品[N];中國民族報;2003年
8 畢登程;活躍的哈尼歌手—刀舒[N];云南日報;2004年
9 本報記者 汪繼武;田卉——做群眾的貼心人[N];云南日報;2007年
10 周鴻;哈尼族的嘎湯帕節(jié)[N];中國檔案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長才;漢語述補結構的歷時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黎意;漢藏語述補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樸元基;《水滸傳》述補結構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4 朱文文;現(xiàn)代漢語形容詞狀補語序選擇機制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5 楊崢琳;現(xiàn)代漢語述結式的不對稱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6年
6 童小娥;四類述補短語與位移事件[D];北京語言大學;2008年
7 詹衛(wèi)東;面向中文信息處理的現(xiàn)代漢語短語結構規(guī)則研究[D];北京大學;1999年
8 金鐘赫;現(xiàn)代漢語語序的認知機制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振平;單音形容詞作狀語和補語的對比研究[D];北京語言大學;2007年
10 孫Y冒,
本文編號:20897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wenyilunwen/hanyulw/2089786.html